簡介
蔣永真,男,父親為蔣姓回教徒,十七世紀中葉從宜興遷往江陰行醫。上代與同族李姓、周姓回教徒聯姻,相互在江陰錫澄運河邊建起了清真寺。早年同父親學習中醫,後替人把脈看病。多年後與陸君秀一起創辦國民第七國小,後取兩人名中個一字取名君永國小,因其後門地處江陰北大街,改成北大街國小。
入教經歷
1912年民國元年,蔣永真在江陰成立“市立第七初等國小校”。起先開設兩班,次年設三班。1914年秋,縣裡派章表文繼任校長,陸君秀任教員。三人都以振興地方教育為己任,一心一德,在數間陋屋一片草場的基礎上重新開辦了一所學校。三人都公而忘私,不記薪給,更將私人所有,充實校中設備,於教育方法上也力求改進。1915年春,蔣永真已推廣國語及注音字母對學生進行講解。同年夏,新建教室兩間。1919年,蔣永真所在的市立七校由章表文、陸君秀、蔣永真三人和新教員薛駿才五年的努力,日益發展,於隔年春向校旁蔣同族人李遇良購地擴大校址。同年秋,章表文辭職,陸君秀繼任,自此由陸君秀開始籌募辦學經費,同時與蔣永真、薛駿才戳力同心,擴建新教師九間,東西翼屋六間和附屬廂屋廁所等數間。1922年又添建禮堂三大間。
1924年,陸君秀與蔣永真感於地方教育的需要,於該校創辦私立高小,稱“私立君永高級國小”和“市立第七初級國小”合成完全國小。以後數年間,陸君秀任高級國小校長,蔣永真任初級國小校長,陸續擴充校址,續建校舍,添置設備,創辦童子軍,添建“晨光樓”、“喚起閣”、“對日樓”等二十二間,完成初高級全部雙軌制十二班及幼稚園兩班。1933年春,省教育廳專員來澄特殊視察。同年秋童子軍參加省露營,名列第一。1934年春,廳令初高級合併,統名“私立君永國小”。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直至十月二十二日後江陰淪陷前夕,陸、蔣、陳三人,始關門窗,和該校揮淚告別。在避難途中,回顧江陰城,火光燭天。途人都說:“君永校舍全部焚毀”。數十年心血,一旦化為灰燼,至今回憶,猶有餘痛。
抗戰期間,君永國小退休教師薛駿才,一度在該殘餘校舍內設立私塾,校工陸海寶也始終到校維護劫餘房屋。1939年君永南鄰耶穌堂負責人向上海君永校董會商借君永殘屋設“明德國中”。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君永校董會在上海集議重建君永。十一月,推蔣永真、陸本勉為代表,楊慎修為校長,回澄向明德國中收回校舍,恢復君永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