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社求友圖

蓮社求友圖

目前尚無資料可以顯示吳彬與湯顯祖有直接的交往關係,因此,在《蓮社求友圖卷》三種可能中,我們可以直接排除第一種可能。 如果將吳彬《蓮社求友圖卷》中人物與陳作霖臨本《湯顯祖像》作一比對,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具有驚人的共性,幾乎就是同一個人。 因此,筆者以為《蓮社求友圖卷》中人物極有可能是湯顯祖。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蓮社求友

蓮社求友圖蓮社求友圖

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吳彬
現藏地:浙江博物館
尺幅:畫心縱28.3厘米,長68.9厘米;題跋縱29厘米,橫239厘米

作者簡介

吳彬,生卒年不詳,字文中,一作文仲,號枝庵發僧,枝隱庵主,莆田(今屬福建)人,流寓陪都南京。吳彬畫奇形怪志,迥異前人,自成門戶。白描尤佳,脫出唐、宋規格,筆端秀雅,與眾不同。萬曆(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間神宗朱翊鈞召見,授以中書舍人,官工部主事。吳彬為人耿正不阿,因不滿權宦魏忠賢之故,於明熹宗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被捕入獄,後獲罪去職。晚年多作人物畫,尤擅佛像,筆法更為純熟。其人品、畫作俱佳,為後人所重視。傳世作品有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作《十六應真卷》(故宮博物院藏)、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為南京棲霞寺所作《羅漢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層巒重嶂圖》(南京博物院藏)、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作《山陰道上圖》(上海博物館藏)。最著名的是《五百羅漢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吳彬早年的畫跡,亦屬正統文人畫派一路,晚年的畫,去除了部分奇險怪誕的形式,多趨於柔和簡潔。
吳彬未出任工部主事前,純粹是一位隱跡山林的民間畫家,他自稱“枝隱頭陀”。頭陀是梵文的音譯,意即“抖擻”,也就是要滌盡人間一切塵垢和煩惱。“頭陀”是佛教苦行之一,修習“頭陀行”有十多種清規戒律。比如,穿衣要用人家丟棄的破爛衣物縫補成百納衣、糞掃衣;吃飯要向人家乞食,日食一餐;住要遠離人家,常於曠野樹林之下清心靜慮等。吳彬樂以“枝隱頭陀”自勉,其中寓有隱居山林、一心修禪、專心學畫、勇猛精進的遠大抱負。
吳彬身處晚明特定時期,此時以宗法元人山水為己任的“吳門畫派”已漸趨式微,而“松江畫派”影響則占據畫壇主流地位。吳彬早年曾隱跡於福建莆田縣南之壺公山上構建別墅(註:顧起元《懶真草堂集》公元1265年—公元1271年),山中有些勝景猶如鬼斧神工,成為他汲取自然山水為繪畫的創作源泉,但在技法上仍然承襲“吳門畫派”的程式化構圖。以後在福建泉州通商口岸,吳彬又有機會得以接觸歐洲銅版畫。進入京城宮廷,他又以宮廷畫師的特殊身份,得以大量觀瞻、臨摹宋人山水,完成了他由文人畫家到職業畫家的角色轉換。因此,吳彬山水帶給人們的視覺衝擊是具有強烈的震撼感,他創作的岩石、樹木顯然與人們通常習慣的相差太大,那種類似宋人的巨幛構圖,強烈的扭曲造型,使吳彬在晚明時代的同類畫家中突穎而出,成為姣姣者。

成圖背景

晚明是一個社會變動、階級矛盾異常激烈的年代。萬曆年間,政治腐敗,道德淪喪,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一個擾攘紛亂的年代裡,士人們便只能拋棄對身外的追求,轉而求之於自己的內心安寧,身既無安,心再不寧,人便無法存在。他們往往追求一種表面的放達與適意,以求得一種心理架構的平衡。於是明中期,王陽明以“正心”為目的的“心學”便應運而生。“心明便是天理”,認為心外的一切都不存在,“心外無理,心外無事”。這種一切反求於內心的修行方法,對當時人人自危的社會真是一種莫大的解脫,心的安寧,一切也就安了。晚明的李贄以激進的方式,把王陽明和羅汝芳的學說推向了極端。李贄揭示人的內在本性是純良的,有著一顆天然能夠洞徹、理解道德方法的童心,而僅有死記硬背而得來的道德訓誡可能使人喪失童心。真誠是李贄最主要的關懷,他認為一個人不應該欺騙自己,應該忠實於內在自我對事物最直覺的反應,並以此來實現自我。李贄通過“童心說”與“自適說”,使晚明士人由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轉向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由重視群體價值向重視個體價值的轉向,李贄對個體生命意志的執著追求,對“無所待”人生境界的憧憬,深深影響著晚明士子對存在的關注,對自由的嚮往。李贄所鼓吹的內在真實的自我,對晚明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贄的朋友和追隨者在文化領域大力宣揚自然流露的表現。針對明代中晚期出現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運動,湯顯祖主張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應以“步趨形似”為旨歸。湯顯祖還認為:“文章之妙,在怪怪奇奇、不可名狀。而能臻此境界,全在創作者為奇士。”晚明從思想文化領域颳起的尚奇之風,反映在繪畫領域,鼓盪起一股奇異畫風,如陳洪綬、崔子忠、吳彬可謂是晚明繪畫藝術領域的奇士,尤其是吳彬的繪畫在當時的畫壇可謂是獨樹一幟。他脫出唐、宋規格,筆端秀雅溫麗,既能狀物之精微,又能寥寥數筆便得其靈韻。

成圖緣由

《蓮社求友圖卷》的成圖緣由大致有三種可能:一是吳彬應湯顯祖約請所作;二是吳彬自作後請湯顯祖題詠;三是湯顯祖通過第三者請吳彬給自己畫像。筆者以為,三種可能性中,後者存在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尚無資料可以顯示吳彬與湯顯祖有直接的交往關係,因此,在《蓮社求友圖卷》三種可能中,我們可以直接排除第一種可能。如果是吳彬為自己所作,為什麼僅落“吳彬”單款,這似乎不符合常理。吳彬與湯顯祖二人雖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有直接交往的資料,但不排除他們二者存在間接交往的可能性。雙方作為同時代的名人,又有相似的仕途遭遇、剛正不阿的品性和隱逸山林的情結,通過第三者的關係,吳彬為湯顯祖畫圖也不是不可能的。湯顯祖晚年欲與友人湯嘉賓、岳潛初共赴廬山棲賢寺結蓮社,苦於戴孝及身體狀況不允許,心有餘而力不足,通過他人約請當時擅畫佛像、且以畫奇異山水著名的畫家吳彬繪《蓮社求友圖卷》以告慰自己向佛之願,不是不可能的。於是,湯顯祖在獲得吳彬為他作的寫真像後,慎重其事地選擇中元吉日,將《續棲賢蓮社求友文》全文恭敬地錄於圖卷之後。
如果將吳彬《蓮社求友圖卷》中人物與陳作霖臨本《湯顯祖像》作一比對,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具有驚人的共性,幾乎就是同一個人。因此,筆者以為《蓮社求友圖卷》中人物極有可能是湯顯祖。

作品相關

續棲蓮社求友文

湯顯祖所作《續棲賢蓮社求友文》原見於《蓮社求友圖》(明代吳彬)畫幅卷尾。湯顯祖在《續棲賢蓮社求友文》中懺悔了自己從事戲劇創作、為情所困的一生,回顧古往今來諸多名人棄官皈依佛門的故事,表達了自己一心向佛、志在蓮社的夙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