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姓氏]

蓋[姓氏]

蓋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左右。蓋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蓋[姓氏] 蓋[姓氏]

蓋[蓋,讀音作gě(ㄍㄜˇ)、guō,亦可讀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

姓氏源流

甘肅涇川蓋氏家譜 甘肅涇川蓋氏家譜

蓋(gě,guō,gài 蓋)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姜姓,

源於姜姓,以王父字為氏。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守興元少尹、兼侍御史、清河蓋府君墓志銘並序。前攝瀘州司馬兼軍事判官、將仕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崔璲撰。

“蓋氏之先,起於神農時姜姓,封於齊,是為襄公之裔。襄公生桓公,當周世,與晉同稱霸。後姜氏族分呂氏,亦為周尚父。周天子復封於齊,始自王父字為氏焉。

唐朝 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十九年……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其中蓋氏,是目前已知的蓋氏源於姜氏的最早記錄。

源流二

以封邑名為氏。

兩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辯證》蓋:《韻譜》曰:古盍反。漢曹參師蓋公。又有諫議大夫蓋寬饒。虎牙大將軍安平侯蓋延,字巨卿,漁陽人。越騎校尉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家世二千石。漢陽太守進,生大司農彪,彪生思齊,安定屬國都尉;思齊生勛,謂之蓋京兆;勛子順,永陽太守,皆有傳及世系。唐安西都護(或雲北庭都護)蓋嘉運。後魏河南蓋氏蓋樓氏改焉。謹案《孟子》有蓋大夫王驩,又曰陳仲子兄戴蓋,祿萬鍾。《注》:蓋,齊邑也。今宜曰蓋氏出自齊大夫,食采邑於蓋,以邑為氏,則祥明矣。唐魏徵,定天下姓氏,平昌郡三姓,山陽郡五姓,皆有蓋氏。

據蓋(guō)姓家譜稱:蓋氏三兄弟“辛、興、旺”,自洪武二年,為執行“移民就寬鄉”的國策,由原籍莒州出發徙直隸棗強縣領取執照川資,分發至山東淄川。伯祖“辛”自淄川移居博興縣博昌鎮大霧頭(今東營市墾利區大務村);仲祖“興”徙利津縣城東南七里大莊蓋立莊(今墾利區羅蓋村);叔祖“旺”移居利津縣城西五里大蓋家村。三兄弟遷居600多年來,已繁衍至26世,其子孫綿綿,後代在東營地區星羅棋布,尤以墾利區、東營區、利津縣居多。如墾利區333個行政村中,有蓋(guō)姓家族的就有70個村。有的村幾乎整個村莊都是蓋(guō)姓。如墾利區大務村、羅蓋村、薛家村、孫家村;東營區辛店村;利津縣大蓋家村等。

蓋讀guō音,其萬曆十八年續譜中是這樣記載的:“蓋字一也,而有兩稱者何?以姓氏論,則古盍切為入聲,與郭並稱;以掩覆論,則古太切為去聲,與丐並稱,所謂同畫而異聲者……”。可見,蓋讀guō音由來已久。文中“古盍切為入聲,與郭並稱”是因本土方言hé、huó發音不分而成。如河、和、盒,本土方言勻發huó音。而本土方言gě、guō發音不分,則可能直接導致gě發guō音,如哥、胳、袼,本土方言均發guō音。

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和guō。

蓋[姓氏] 蓋[姓氏]
蓋[姓氏] 蓋[姓氏]

源流三

源於各少數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的記載,盧水胡人中的西羌族複姓蓋拉氏,又有鮮卑族複姓蓋樓氏。其實,所謂“鮮卑蓋樓氏”原為羯胡部的一個分支盧水胡的姓氏,被北魏政權吞併後歸附於鮮卑拓拔部,稱蓋樓氏,實際上就是西羌蓋拉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於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06年)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入主中原,其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此期間,蓋拉氏、蓋樓氏皆改複姓為漢字單姓蓋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uó(ㄍㄨㄛ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烈女傳》記載:蒙古族蓋珠氏,亦稱嘎拉珠氏,世居新巴爾虎左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aiju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蓋珠氏後多冠漢姓為馮氏。

該支蒙古族、滿族蓋珠氏漢化蓋氏讀音皆作gài(ㄍㄞˋ)。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蓋氏、葛氏等。

該支滿族格佳喇氏漢化蓋氏讀音作gài(ㄍㄞˋ)。

源流六

明代雲南臘撒長官司長官蓋氏由況氏改姓蓋氏。

源流七

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樓姓之後有因避仇而改為蓋姓者.

據《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撰,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此改姓應發生在南宋(1161年)以前。

源流八

源自葛天氏,其讀音為ge(ㄍㄨㄛˊˇ)。蓋氏中部分源於葛天氏。屬於以部落名為氏。

得姓始祖

姜太公

源於姜姓,以王父字為氏。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守興元少尹、兼侍御史、清河蓋府君墓志銘並序。前攝瀘州司馬兼軍事判官、將仕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崔璲撰。

“蓋氏之先,起於神農時姜姓,封於齊,是為襄公之裔。襄公生桓公,當周世,與晉同稱霸。後姜氏族分呂氏,亦為周尚父。周天子復封於齊,始自王父字為氏焉。”

唐朝 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春秋二仲上戊日釋奠,用張良配享,牲用太牢,軒懸之樂,八佾之舞。出師將發日,皆引辭。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呂氏、尚氏、齊氏、高氏、盧氏、柴氏、慶氏、國氏、紀氏、紹氏、禮氏、賀氏、指氏、掌氏、歷氏、牽氏、晏氏、望氏、獻氏、易氏、章氏、謝氏、丁氏、申氏、營氏、浦氏、萊氏、許氏、蓋氏、雍門氏、東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公旗氏、公牛氏、盧滿氏、祭公氏、閭公氏、仲長氏、章仇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記。禮部員外郎崔宗之制銘,立於廟門。唐天寶中期,太學中太學生張絅上書:‘請於太公廟置武監。國子監相對,教習胄子。春秋釋奠於先師太公,一如國學文宣王廟。’書寢,不報。

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總計29年。“開元十九年……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是目前已知的蓋氏源於姜氏的最早記錄。

唐朝 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春秋二仲上戊日釋奠,用張良配享,牲用太牢,軒懸之樂,八佾之舞。出師將發日,皆引辭。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呂氏、尚氏、齊氏、高氏、盧氏、柴氏、慶氏、國氏、紀氏、紹氏、禮氏、賀氏、指氏、掌氏、歷氏、牽氏、晏氏、望氏、獻氏、易氏、章氏、謝氏、丁氏、申氏、營氏、浦氏、萊氏、許氏、蓋氏、雍門氏、東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公旗氏、公牛氏、盧滿氏、祭公氏、閭公氏、仲長氏、章仇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記。禮部員外郎崔宗之制銘,立於廟門。唐天寶中期,太學中太學生張絅上書:‘請於太公廟置武監。國子監相對,教習胄子。春秋釋奠於先師太公,一如國學文宣王廟。’書寢,不報。

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總計29年。“開元十九年……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是目前已知的蓋氏源於姜氏的最早記錄。

南宋:羅泌《路史》
商周之際,有呂渭,字子牙,敏而內、智而動。偶諸閼游諸侯而不用,退居東海之濱,及棄於室,伏於茲泉,四友與居。文王見之,呂遯陳以釣道,遂成周業。是為太公望,師尚父,成王封之營陵,曰齊。十五世,小白伯於諸侯。又若世,而陳和移齊,鐘鼎寶玉七百餘年。後有丁牙、丘尚、左洴,國晏賓平,紀癸柴苑,慶賀掌厲,獻易 氏。是年欒襄牽 ,青管柯析,其裔壬、角、望、紹、茶、駱、弦、旗、眀、靈、孝、彥,閭門栢亘威齊,蓋鐸暢李。
及子旗、子雅、子尾、子襄、子囊、子剡、子功、子牽、子淵、子泉、子乾、子公、公齊旗、公牛、公牽、公翰,母知祭公仲長,諸兒士疆樂利。
齊季申鮮,將其雝門、東門、東宮、西宮、南史、邴意、獨孤、宇文、東北、西南、四郭、若左右,子因之氏,其以采者,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劇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陸地氏、大陸氏、井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余氏、余丘氏、虵丘氏。若閭丘鉏、丘籍、丘鹹、丘梁、丘廩、丘蒲盧、盧蒲之氏。
南宋羅泌也認為蓋氏出自姜姓。

到了東漢末年及南北朝時期,在我國的北方,又出現兩支蓋(gài)氏。根據《魏書》的記載,廬水的胡人有蓋氏,又有蓋樓氏改複姓為單姓蓋氏,因此蓋姓又有少數民族血統。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於漁陽、洛陽。蓋氏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於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註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蓋氏後人尊姜太公為蓋姓的始祖神。

姓氏由來

蓋姓在歷史上來源眾多,其主要的一支與呂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呂尚封於齊,史稱齊太公。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守興元少尹、兼侍御史、清河蓋府君墓志銘並序。前攝瀘州司馬兼軍事判官、將仕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崔璲撰。

“蓋氏之先,起於神農時姜姓,封於齊,是為襄公之裔。襄公生桓公,當周世,與晉同稱霸。後姜氏族分呂氏,亦為周尚父。周天子復封於齊,始自王父字為氏焉。”

遷徙分布

殷商時期,東方有一蓋國,後封給周公長子伯禽,是為魯國,魯國有一地名為蓋(今山東省沂水縣),莒魯之爭後入齊,其後有以邑名為氏者,是為蓋氏。由於蓋地後歸於齊,後世統歸於姜子牙之後人,尊姜子牙為蓋氏始祖神。

據古書記載,歷史上在戰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後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簡化成了“蓋”姓(因在後期的同地出現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於漁陽、洛陽。除此之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望族居於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註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今山東省的臨沂市三區境內,特別是臨沂市蘭山區的蓋家溝是臨沂蓋姓起源地。濰坊市峽山區、萊陽市、東營市廣饒縣、利津縣、墾利縣、滕州市、高唐縣、陽穀縣、樂陵市、威海市、德州市寧津縣、青島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石橋市、盤錦市、瓦房店市、撫順市、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敦化市、扶餘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大慶市、佳木斯市,四川省的樂山市,貴州省的畢節市,山西省臨汾市等,江蘇省的蘇州市、豐縣、淮安市楚州區、揚州市寶應縣,天津市的濱海區,河北省的泊頭市、行唐縣、承德市、邢台市、邯鄲市、南宮、棗強縣,陝西省的富平縣,北京市,湖北省的黃石市,上海市,安徽省的亳州市,甘肅省的涇川縣(尤其是該縣豐臺鄉蓋郭村,90%以上都是蓋姓),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蓋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為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時期亦為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位長川縣置郡,治所在安陽(今河南息西),領安陽、烏水二縣。西魏時期改為北秦州,後又改為交州。隋朝開皇三年廢黜,但在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為紀州,安陽稱為長川;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又廢烏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部一帶地區。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堂號

漁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崇賢堂:唐朝時候,蓋文達、蓋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們見他一門多士傑,因稱“二蓋”。蓋文達博覽群書,尤其精於三家《春秋》,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蓋文懿為國子監助教,曉譬密征,遠近敬仰,拜國子博士。

多士堂:同上。

家譜文獻

遼寧瓦房店蓋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

山東東營蓋氏家族圖譜,著者待考,現代手繪絹圖。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東營市蓋氏宗祠。

山東萊陽蓋氏族譜十二卷,(民國)蓋芳第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追遠堂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萊陽市史志辦公室蓋松亭處。

河北泊頭蓋氏家族圖譜三卷,著者待考,現代繪製。現被收藏在蓋氏族譜主編蓋為民處。

甘肅涇川蓋氏之蓋氏家譜,現收於蓋氏族人蓋永成處。

字輩排行

遼寧瓦房店蓋氏字輩:“毓繹景龍曾清銘林世成”。

貴州畢節蓋氏字輩:“天開良廷永振朝綱家學鴻聲繼序倫常勝德威儀鱗芷呈祥”。

江蘇豐縣蓋氏字輩:“昭成樹(宏)士(正)增(大)志(天)興兆(有紹)憲(明)秀(玉)福(榮文)履(世)厚德為本守忠恕傳家廣繼恩啟瑞永樂慶征祥”。

江蘇徐州蓋氏字輩:“雲如從仁義禮至信”。

蓋氏北五三支字輩:“奉凌景學……”

天津蓋氏一支字輩:“鳳奎玉……”

山東萊陽蓋字輩:“如永其德,乃克作成,有為若是,允汝之能”

山東臨沂蓋姓字輩:......玉允,廣隆家國.....

山東滕州蓋姓字輩:........慶延立志,作正修全,肇開崇體,道明化傳(十九世至三十四世).......

歷史名人

蓋姓在歷史上成名較早,如《漢書》上就有兩位姓蓋的,五代後唐有太傅蓋寓等。

蓋聶

蓋(gà,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 蓋音古臘反。蓋,姓;聶,名。 )聶,戰國時期劍術家。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蓋延

漁陽要陽人,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後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光武即位,封蓋延為虎牙將軍。

蓋勛

東漢敦煌廣至人,為人正義耿直,那時董卓勢大作亂,蓋勛絕不去奉迎。

蓋寬饒

西漢魏郡人,漢代文官,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麼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於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皇親國戚也都小心翼翼。

蓋文達

冀州信都人,唐朝的學者,研究儒學,當時與蓋文懿被稱為“二蓋”。

蓋寓

蓋寓(?-902年),唐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有傳。蓋寓的祖父蓋祚、父親蓋慶世代都是蔚州的牙將。李克用曾任蔚州刺史,從這裡開始發跡,蓋寓和另一蔚州人康君立等人盡心竭力輔佐他,也就成了李克用的心腹。李克用任雁門節度史的時候,蓋寓為都押牙,並任嵐州刺史。等到李克用轉任鎮守太原的時候,蓋寓為左都押牙、檢校左僕射。李克用與蓋寓商議決斷大事的時候,對蓋寓言聽計從,每次出兵征伐都讓他跟隨。

蓋方泌

清朝人。以拔貢任陝西州判。喜慶年間,任商州知府。時匪徒屢擾商州,方泌募兵出擊、群匪逃竄,不敢再入商州境,使當地居民安居樂業,以功升遷台灣知府。所至有聲望,史稱良吏。

近現代名人

蓋國才

(1926~)。著名腫瘤醫學專家。北京蓋國才診所主任醫師。畢業於華北醫科大校。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零四醫院門診部主任付主任醫師。在中醫經絡學說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知識,以穴位病理反應為客觀指標對依現代病與“穴位反應”進行了大量調查,樹立了現代病與穴位反應的對應關係:制定出“定位穴”、“定性穴”、套用臨床,經過臨床驗證和試診都受到了很好診斷效果。從而發明了一整套新型的中西醫相結合的快捷診斷技術,即“穴位診斷法”。為了實現穴位診斷法現代化,他從1982年開始運用電子技術,利用穴位生物電原理,進行采穴,利用雙穴對比方法測溫,以穴位溫差值進行疾病診斷並依微機顯示。研製成功“蓋氏穴位腫瘤診斷機”。該項研究曾獲得全軍科技二等獎,第二四屆國際發明展覽會榮譽獎和中國中醫藥文化博會銀獎。主要著述有:《穴位壓痛辨病診斷法》,《穴位診斷法》,《中國穴位診斷學》等。

蓋鈞鎰

(1936~),江蘇無錫人。著名大豆農業專家、教育家。

1957年南京農學遼農學系畢業,任助教,1968年作物遺傳育種在職研究生畢業,1980—1982年任美國農阿華州立大學客座助理教授,1986年迄今任教授,1988~1989得任美國北卡州大訪問教授,1991年起為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南農大大豆研究所所長、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在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學、中國遺傳學會等學術團體先後有多種兼職,並提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作物學學報》、《大豆科學》、《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大豆通報》等多家雜誌顧問和編委。提出利用隨機樣本的遺傳變異度和遺傳進度測度特定地區地方品種選擇潛勢的方法,由廣義方差出多元素遺傳方差、多元遺傳力等結合變異測度,用以研究地方品種群體及輪選群體的結合選擇反應,大豆地方品種群體遺偉潛勢及中美親本配全力分析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發現親本配合力與世代互動作用,揭示修飾回交在轉移主基因時多基因性狀的改良效果、交替和連續使用輪迴親本的相對效果及最佳親本遺傳構成。推演出一種新的育種試驗設計,即簡化廣義格子設計及其修飾方差分析法和近鄰分析法,可提高效率92%和216%,在大豆育種交配製度和選擇試驗方法的套用基礎研究中,獲1997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培養博士生二十餘位、碩士生二十餘位、博士後一位,協助培養博士生十餘位、碩士生三十餘位。發表論文三百餘篇。統編教材“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1998年中華農科教基金會科學研究獎。

蓋山林

(1936~),滿族;河北行唐人。著名考古專家。西北大學畢業。曾赴美國和加拿大的高校講學、考察和進行學術交流。

1976年,從事岩畫的考察與研究。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出版了《和林格爾漢墓壁畫》、《陰山岩畫》、《烏蘭察布岩畫》、《中國岩畫學》、《記在岩石上的歷史圖卷——中國岩畫》、《中國岩畫圖案集》、《蓋山林文集》、《絲綢之路草厚民族文化》、《中國面具》、《草原尋夢》、《巴丹吉林沙漠岩畫》等十餘本。其中《陰山岩畫》和《中國岩畫學》兩書,獲自治區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絲綢之路草原民族文化》被評為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烏蘭察布岩畫》獲優秀成果二等獎;《陰山岩畫》一書已流布至世界多國。發表論文二百五十多篇,《中國規模最大的古岩畫寶庫》一文,先後被法國、西班牙、約旦、巴拿馬、科威特、美國、蓋亞那、委內瑞拉等國轉載,被新華社評為好稿。曾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蓋樹人

(1937~),山東萊陽人。著名花生農業專家。1959年畢業於萊陽農校果蔬專業,1964年萊陽農學院果蔬專業函授本科畢業。歷任萊陽農學院實習農場技術員、果樹和農業物理教研室實驗員、植保系秘書和團總支書記,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技術員,山東煙臺地區農林局技術員,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助理農藝師、農藝師、副研究員、研究員、科研辦公室副主任、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曾兼任山東省花生良種產業化開發首席專家、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花生分團團長、山東省農牧業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從事農業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先後參加主持了套用示綜原子法研究花生對氮、磷、鈣、碳營養物質吸收運轉配規律、山江省夏花生合理種植區劃、山東花生良種產業化開發等十餘項研究,獲六項科技成果獎,其中省部獎三項。“山東省夏花生合理種植區劃研究”獲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農業部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花生氮肥經濟施用技術研充”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任職期間做了大量科研管理工作,1995年在“八五”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綜合評估中。山東省花生研究所進入了全國“百強所”。發表論文二十餘篇,有“花生對磷鈣營養物質吸收轉分配規津研事”、“我國花生生產形勢及發展對策”等。主編和參加編寫出版專著和科技書七部,有《山東花生》、《花生栽培生理》、《花生實用新技術》、《花生栽培》等。

蓋春生

(1938~),黑龍江龍江人。著名水電工程專家。隊長、高級工程師。1961年畢業於黑龍江水利電力學院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水電站專業。完成了巨寶澇區的規劃設計;修改了景星澇區的排水渠斷面;完成了瓮泉水庫的規劃設計施工和花園水庫初步設計的水壩、輸水洞、發電路設計、參與了規模五十萬的雅嫩灌回的規劃設計、龍興和東華兩個灌區的現代設計。

蓋天寶

(1941~),遼寧阜新人。著名麻醉醫學專家。教授、主任醫師。鞍鋼鐵東醫院麻醉科主任,遼寧省麻醉學會常務委員,鞍山市麻醉學會主任委員,鞍山市醫學再教育學會委員,《鞍山醫藥》編委。麻醉學科帶頭人。

1964年畢業於大連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後從事外科臨床十年,外科臨床造詣較深。近二十餘年做麻醉專業,對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的麻醉、監惻、機器管理、意外的處理等有豐富的經驗,特別是開展的深低溫停循環和中度低溫不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屬先進水平。多年來一直致力干將“經驗麻醉”改為“監測麻醉”的工作,在臨床開展二十餘項監測中,除常規的心電。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自動連續監測外,還開展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和氧濃度;氣道壓、潮氣量、分鐘通氣量等呼吸參數自動連續數位化監測;吸入麻醉藥濃度監測;加速度儀法肌松監測;橈動脈、鎖骨下和頸內靜脈以換能器法監測動、靜脈壓及漂亮浮導管(熱稀釋)法監測心肺功能等,對提高麻醉質量和安全性具有很大的意義。還對國內外的新麻醉藥和新麻醉方法積極引進和推廣。除氯胺酮、芬太尼、氟派啶、布比卡因、氨氟醚很早都用於臨床外,異氟醚、七氟醚等新麻藥和本可松、萬可松、卡肌寧、愛肌松等肌松劑;催醒劑納洛酮、多沙卜倫和降壓藥硝卜鈉、硝酸甘油、壓寧定、尼卡地平等也早已用於臨床,這些均大大地促進了麻醉的發展。先後發表有《嗜鉻細胞瘤手術的麻醉》、《壓寧定在圍手術後期的套用》等論文四十餘篇,其中省級以上論文二十餘篇。

蓋茂森

(1941~),江蘇無錫人。著名現代商業畫家。1965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長期致力於中國畫創作與研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畫壇初露鋒芒,近年專攻水墨,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筆下的人物灑脫、飄逸,寫意傳神。

從1984~1987年連續三次獲獎。1987年榮獲驗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作品先後赴美國、日本、義大利、印度、西德、加拿大、科威特、波蘭、南斯拉夫、香港等地展出,博得好評。中國美術館、日本名屋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館等都有其作品珍藏。從1987年9月至1989年1月曾應邀訪問日本、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地。

1988年12月於新加坡舉辦“人物畫展”。出版有《蓋茂森畫集》。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藝委會副主任、高級美術師。

蓋和祥

(1963~)山東人。著名國畫家。

和祥,筆名:龍姿山人,齋號龍姿草堂。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會員,中國美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省分會會員,北京市豐臺區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出版有《和祥中國畫集》·《和祥山水畫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上海世博會、雷鋒紀念館、美國、韓國、新加坡、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博物館及收藏家均有其作品收藏。

蓋晨光

1955年11月生。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主任,曾任新聞評論部策劃組組長,參與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名牌欄目,以及《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多次重大報導活動的策劃。帶領社會新聞部策劃並成功地轉播了《綦橋垮塌案庭審直播》、《上海財富論壇直播》、《錢塘江潮直播》、《穿越2000挑戰無限———穿越太湖橋直播》等。他所負責的社會新聞部還承擔中央電視台白天收視最高的節目《新聞30’》欄目的采編和播出。

蓋麗麗

(1967年10月04日~),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籍貫是山東省青島市。蓋麗麗學習並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舞蹈專業。1984年至1986年,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擔任主要演員。1986年至1990年,學習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1990年至今,活躍於中國電影、電視劇、歌舞多方面表演,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影視女演員之一。

蓋鳴暉

(Joyce Koi,1966年10月3日-),真名李麗芬,香港著名粵劇女演員,是鳴芝聲劇團的文武生,師承林家聲。蓋鳴暉攻讀於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專攻文武生行當。蓋鳴暉可謂梨園中的一個異數,因為她出道不久即可以擁有自己的粵劇劇團-鳴芝聲劇團。1993年林家聲先生正式收她為義女。除了粵劇,也曾參加電視劇及電影的演出,並與香港民樂團合作表演。

蓋叫天

(1888—1970),京劇演員。原名張英傑,號燕南,河北高陽人。幼入天津隆慶利科班,習武生,後改習老生。倒嗓後仍演武生。宗法李春來而有所發展。勤學苦練,雖曾斷臂折腿而堅持不懈。演劇以短打武生為主,注重造型美,講究表演人物神情氣質,武戲文唱,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蓋派”。

通用聯

四言

宗開蓋邑;

秀毓安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蓋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二、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雲台圖像;

瀛洲列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要陽人蓋延,字巨卿,跟從劉秀平定河北,任偏將軍。劉秀建東漢後,任他為虎牙將軍、左馮翊,封安平侯,圖像被繪於雲台閣。下聯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博覽群經,尤其精通《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轂梁傳》)。貞觀初年,由秦王文學館學士升諫議大夫,又官祟賢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

任司隸尉;

治黃老言。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寬饒對策高第,官司隸校尉。下聯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曹參為齊相,問以治道曰:“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

春秋傳學;

二蓋馳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下聯典指唐·蓋文達、蓋文懿,以儒學稱,時號“二蓋”。

春秋傳學;

達懿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名高司馬;

望出漁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寬饒。下聯典指東漢·蓋延。

七言

治黃老三齊致聘;

講春秋二蓋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膠西人蓋公,精通黃(帝)、老(子)學說。曹參為齊相時,派人請他,他對曹參說:“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百姓自然會安定。”曹參照他的話去做,果然使齊國大治。下聯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蓋文懿,當時號稱“二蓋”。蓋文懿在高祖時任國子助教,以《春秋》等儒家經典教授王公子弟。後官至國子博士。

雲台武臣超一世;

瀛洲學士重千斤。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虎牙將軍蓋延,字巨卿,要陽人。累戰功拜左馮翊,封安平侯。下聯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並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史,尤精春秋三家。

英名蓋世三岔口;

傑作驚人十字坡。

——田漢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戲劇家田漢贈蓋叫天聯。

八言

經名貫通,眾稱二蓋;

遠近宗仰,博洽三家。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並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史,尤精春秋三家。

八言以上

威重虎牙,肖玉容於雲閣;

文蜚風采,列金馬於瀛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各地蓋氏族譜 各地蓋氏族譜

上聯典指東漢·蓋延。下聯典指唐·蓋文達。

拼音是gai的漢字

拼音是gai的漢字共有40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