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種傘]

介紹 蓋(梵chattra)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種傘。又稱傘蓋、笠蓋、寶蓋、圓蓋、花蓋、天蓋。《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中說:“此有樹皮蓋、樹葉蓋、竹蓋三種。” 《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六記載,蓋有竹、葉二種,傘柄長限二肘。 分類 蓋之形狀在致可分二種,一為柄附於蓋內部中央,另一是柄附於外面上部。依現存遺蹟所見,印度古代多用前者,如阿摩羅婆提(Amararati)塔之欄楯雕刻、阿旃陀(Ajanta)石窟殿之雕刻及壁畫(尤其是第十七窟),以及犍馱羅地方的遺品、爪哇波羅浮屠(Barabudur)的浮雕等,皆可見及其例。後者稱為懸蓋或天蓋,後世成為佛堂之莊嚴具,高懸於佛座或高座之上。

套用

古印度部族在重要會議時,為了避暑,常利用大樹的樹陰。在這種場合,部族的長老背對著樹斡而坐,釋尊說法時也繼承這種習俗,在諸經典中皆有當時情景的記述。後來,此種習俗變化為傘蓋,而後又變成王者的象徵、或者法王釋尊的象徵。

天蓋不但是代表佛及菩薩偉德的莊嚴具之一。後來更用來裝飾寺院天花板,及密教入門的灌頂儀式中使用。

在古印度的藝術中,常以菩提樹或傘蓋作為佛陀的象徵。此外,象徵佛陀的塔頂上亦懸有傘蓋。自從佛像出現後,這種形式依然繼續留傳下來,將蓮花天蓋懸掛於佛及菩薩像的頭上,以示莊嚴。同時,它的地位與佛像平行,用塔作為禮拜的對象,在將塔納入窟院內禮拜的禮拜儀式中,以窟院的天花板來代替屋外的傘蓋,或者在天花板上刻仰蓮華。

像這種在佛及菩薩像上加上天蓋,表示莊嚴的形式,也見於敦煌及中國本土,代表性的作品是雲岡第六洞南壁上層的立佛像。

記載

經典中,為了讚嘆佛陀的尊貴,在《大寶積經》卷十一經》卷六中對佛陀說法的情景記述著:“爾時,世尊入忉利宮,由眉間之白毫相放光。其光化為七寶大蓋,覆於摩耶之上。……東方之善德佛持妙寶華,散於釋迦牟尼及摩耶之上,化成花蓋。此花蓋中有百億之化佛,起立合掌向佛母間訊。”這是描述當十萬之佛散“妙寶花”表供養敬意時,這些花變成了花蓋,覆於佛及佛母摩耶對上,而有百億化佛前來表示敬意及問候。

在禪門中,也有所謂的“法蓋”。

在《禪林象器箋》中說:“法蓋者,葫蘆頂,繡羅三檐大傘。新住持入院,行者執而覆之。”這是說新住持入寺時,行者執法蓋為其覆頂迎接,表尊貴意。

《增壹阿含經》中:“世尊受須摩提女請,至滿富城。廣說乃至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跡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毗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坌如來身。”可見蓋除了防曬的功效之外,也用來防塵。

佛陀在世時,由於有比丘持大蓋行於道上,惹人譏嫌,佛陀遂制戒:除非天雨,否則比丘不得持大蓋。在《釋氏要覽》中說:“律雲跋難陀比丘持在蓋行,似今涼傘也。諸居士遙見,謂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譏嫌之。佛乃制戒,不應持大蓋,若天雨即聽。”

關於天蓋的種類,在堂內諸尊頭上懸掛,以示莊嚴的天蓋稱為“佛天蓋”;而懸掛於禮盤上導師頭上的天蓋,或密教阿闍梨行道或葬儀等導師頭上的大傘,則稱為“人天蓋”。

此外,在密教入門式舉行灌頂時,要在三昧耶戒壇上懸掛“三昧耶天蓋”;而在金剛界及胎藏界的大壇上懸掛天蓋,簡稱為“金天蓋”和“胎天蓋”。三昧耶天蓋為八角或四角,四方四隅的蕨手吊小幡,分為四區,各區中描繪金剛界三十二尊(不含五佛)的三昧耶形。金天蓋蓋的內側、中央有金剛佛頂,四方繪有白傘蓋、火聚、發生及勝佛頂等四佛頂的種子字,四中間方向以飛雲裝飾;至於胎天蓋,同樣在內側、中央有毗盧遮那佛,而在四方四隅描繪光聚、廣生、白傘蓋、勝、尊生、發生、寂勝、無邊聲等八大佛頂的梵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