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蒿子面”的歷史悠久。宋代曾鞏在其《隆平集·西夏傳》中這樣記載:“其民春食鼓子蔓、鹼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秋食地黃葉、登廂草;冬則蓄沙蔥、野韭、拒霜、灰條子、白蒿、鹼松子以為歲計。”由此可見,蒿籽大約在宋代和西夏時代就已作為“食品添加劑”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起初,也許只是為了度荒,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了蒿籽的諸多優點,便作為一種傳統的地方風味沿襲了下來。
工藝
蒿籽面主要原料是麵粉、蒿面子、精鹽和香油等,麵粉里摻入少許當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和面的水中加一點當地發酵麵粉時使用的鹼精粉,將面和好後反覆醒揉多次,擀成直徑一米左右的極薄的面張,待煮麵時按摺扇式疊好,用刀切得細如冬粉一般後放入開水鍋里煮熟撈出,將豆腐、黃花菜等多種蔬菜切丁製作出的湯菜調入面碗裡即可食用,口感爽滑勁道
配料臊子
製作蒿籽面配料的臊子,包括羊肉、豆角、豆腐、西紅柿、香芹、香菇、辣椒、韭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