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吃在安徽宣城市廣德縣、郎溪縣、績溪縣、寧國比較流行。
而蒿子饃饃的吃點就是它的內餡,選用當地特產竹筍為主要食材加上肉丁以及雪菜包進去。
蒿子饃饃,又稱青團,是江南一帶清明期間的主打產品,就像是春節要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一樣,蒿子饃饃在安徽廣德一帶是每家每戶的必備。我個人很喜歡吃蒿子饃饃,一是因為它是家鄉的特產,更是因為它的味道的確非常清香和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每年到了農曆二月中下旬左右,饃饃面就開始在市場上暢銷了,饃饃面的主要原料是用蒿子配以糯米粉,揉成麵團,這樣的麵團發出清新的蒿香。饃饃的餡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不過我們會吃的廣德人一般會放上雪裡紅、豬肉、冬筍、四方子等等,可謂是葷素搭配,不油不膩,再放鍋里用武火蒸一段時間或用電飯鍋蒸,那種特有的饃饃香味兒真是會讓吃客們垂涎三尺。
據美食家介紹,清蒸出的美味最有營養,而且也可以保證美味的原滋原味,你看那在未蒸熟前淺綠色的饃饃蒸熟後如同換了一件春裝,變成了濃濃的墨綠,咬一口,饃饃面夾雜著餡香,餡又散發出濃濃的蒿香,這種味道怕是江南獨有,難怪曾有一次看電視,央視的記者來江南對這種美味讚不絕口呢。
蒿子饃饃不光好吃,據說還有關於它的歷史典故,相傳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蒿子饃饃固然好吃,但不可吃多,任何東西物極必反,饃饃是糯米食,吃多了怕胃有些難受,望著剛出鍋的香氣撲鼻的蒿子饃饃,我又一次被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