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面積79700公頃,主峰點蒼山位於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頂端保存著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區內具有明顯的七大植物垂直帶譜,保存著從南亞熱帶到高山冰漠帶和各種植被類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區系最富有的地區。本區已鑑定的高等植物有284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6種,同時還是數百種植物模式標本的產地。洱海為雲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有魚類31種,其中特有種8種,底棲動物33種,水禽類59種。此外本區還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蹟和旅遊資源。蒼山洱海保護區集自然景觀、地質地貌、生物資源與人文歷史等方面的特色為一體,在國內比較少見,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
洱海古名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形似人耳,又名洱海。洱海屬高原淡水湖泊,海拔1972米,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長42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湖岸線長116公里,面積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11米,蓄水量29億立方米,是雲南第二大湖。在中國淡水湖中居第七位。洱海水源豐富,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東匯波羅江、挖色河,西納蒼山十八溪水,南面的西洱河是唯一出海口,經漾痹江匯入瀾滄江。洱海屬構造湖,湖岸東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洱海水深清徹,透明度大,好似一面玉鏡,鑲嵌在蒼山腳下。湖光山色,秀麗無比,宛若無暇的美玉,素有“銀蒼玉洱”之譽。洱海是中國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漢代它己名載史冊。
洱海是斷層陷落湖,湖水碧綠清澈,透明度大。湖中有3島(金梭島、玉幾島和赤文島),4洲(大鸛洲、鴛鴦洲、青莎鼻洲、馬濂洲),5湖(星湖、神湖、太湖、瀦湖、蓮花湖),8景(海鏡開天、山海大觀。嵐靄普陀、碧波漁舟、金梭雲煙、海水秋色、海閣風濤、洱海映月)。湖內有豐富的水生動物資源:弓、青、草、鯉、鏞、銀、鰾及武昌等魚類。
在洪水沖積堆積形成的江尾三角洲上,有帚狀河溝伸人海中,歷史上就有“享漁溝之饒,據淤田之利”記載,三角洲東西兩側有水草叢生的淺湖灣,為魚類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歷來水產豐富,當地稱為“魚土鍋”。據《西洱海志》云:洱海“魚族頗多,視他水所出較美,冬卿甲於諸郡。魏武帝四時食制曰:“滇池紉魚,冬至極美”。洱海魚類豐富,共有35種,其中土著魚21種,以大理裂腹魚(弓魚)最為著名。弓魚長約三五寸,身形瘦長,躍出水面,形狀如弓,鱗細肉鮮,號稱“魚魁”,是雲南三大名魚(弓魚、金線魚、抗浪魚)之一。可惜現在大多已變種且不多見了。
地理位置
洱海公園位於距下關2.5公里的團山上,沿路上山,松柏青翠,繁花似錦,到處可見山茶、玉蘭、杜鵑、報春、緬桂等名花。山頂有望海樓、觀海長廊、動物園及百花園等。登高遠眺,玉洱銀蒼,白帆點點,大理風光盡收眼底。每當皓月當空,風平浪靜,月亮倒映於湖中,人們便可欣賞到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中的“月”這一景觀。
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如果在農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仿佛剛從洱海中浴出。洱海月之著名,還在於潔白無暇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洱海海岸線長30公里,曾是北通東西兩湖,南達大理、下關的船運碼頭,沿湖居民多以漁、航為生。歷史上最高水位1976.098米(海防高程),最枯水位1973.28米。1969年起,隨著西洱河水電的開發,規劃最低水位1969米,實際降至1970.66米,降低3.34米。隨之出現了一系列生態失調問題:岸邊再造,已建泵站懸空失效,魚類資源驟減,井水乾涸。
氣候特徵
洱海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的蒼山東麓。以湖形如耳,浪大如海,故名。古稱葉榆澤,為斷陷湖。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平均寬7~8千米,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千米,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洱海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7℃,最高氣溫為34℃,最低氣溫為-2.3℃,湖水不結冰。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9公里,湖岸線長117公里,面積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面積與蓄水量均列雲南湖泊第二,在全國淡水湖中居第7位。
湖面除接受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補給,從北面入湖的河流有彌苴河、羅蒔河、永安河;從南面入湖的有波羅河;西面有蒼山十八溪入湖。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在下關經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轉南注入瀾滄江。
生態特徵
洱海正在由貧中營養狀態向富營養化過渡,主要污染物有總懸浮物、耗氧物質、氮、磷、揮發性酸、硫化物等;
年均水溫16.9℃;原有土著魚類20種,外來11種,從魚類優勢種群的變化情況看,從50年代至今,大致經歷了3次演替過程,50年代,魚類區系組成保持土著魚類結構特點,以大理裂腹魚、大理鯉、祀麓鯉、大眼鯉、再海四須䰾、油四須䰾等為主,年捕撈量750~1500t,70年代末,魚類優勢種群變成克氏吻瑕虎魚、麥穗魚、史氏黃坳和興凱刺鰟鮍,80年代,魚類優勢種變成鯽魚,其產量占洱海總漁獲量的70%左右,土著魚類產量急劇減。洱海水深清澈,宛若無暇的美玉,秀麗無比,洱海是中國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漢代它已名載史冊。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在向漢武帝匯報西域情況時,他說在大夏國(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經了解是從身毒
(印度)販運去的。他極力進言:從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無害。根據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道路都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終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因使者阻於昆明族之事,徵調人力在首都長安開挖了一個人工湖,名之為“昆明湖”,訓練水軍,準備征討洱海地區的昆明族。當然,漢武帝征服雲南高原其在長安“昆明湖”訓練的水軍不可能派上用場。但是,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漢武帝開疆托土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湖”。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如果在農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仿佛剛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還在於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形態描述
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長,東西窄;當水位海拔1974m時,湖面積250km2,南北長42.5km,最大湖寬8.4km,
平均湖寬6.3km,湖容量28.8億立方米;底質為粉沙和粘土;在入湖河口附近濱岸水域內主要是泥沙和大部淤積,深水區淤積的沉積物多為砂壤和帶腐殖質的褐色粘土;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條,北面主要為彌苜河、羅時江、永安江,西部匯有蒼山十八溪水、南納波羅江,東有海潮河、鳳尾箐、玉龍河等小溪水匯入,出湖河流僅有西洱河。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於大理市下關鎮,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9公里,周長116公里,面積251平方公里。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匯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
歷史傳說
千年歷史任無數志士豪傑評彈,欄外是百二河山引多少騷人墨客吟唱。“傳說中洱海是龍王的憩息地,自有一番秀美綺麗。”情由景生,“到洱海而不動情者少矣。有首歌唱得好:洱海有個金太陽”。
這是個多情的地方,“望夫雲”告訴我們何為情痴;《五朵金花》講述了何為情真;“玉洱銀蒼”更是印證了何為情美。在三島、四洲、九曲中徜徉,月夜泛舟於洱海之上,品味山海大觀、金梭煙雲、海鏡開天、嵐靄普陀、滄波漁舟、海閣風濤、海水秋色、洱海映月八景……真真是“天地有大美”,不由得不折服。
洱海西為沙泥質,與湖濱衝擊地相連,坡地平緩,平疇綠野,村落密布,多沙洲港灣;東岸緊靠雞足山,多為石質,由於海水長期侵蝕切割,形成崖壁、島嶼、礁石、岩洞;港灣。迂迴曲折,富於變化,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之稱。湖的南端建有洱海公園,海濱設有鮮魚一條街,海中行航駁、輪船,辟有環湖旅遊線。元郭松年在《大理行記》記載:“內則四洲三島九曲之奇,浩蕩汪洋,煙波無際,於以見江山之美,有足稱者”。洱海美,美在水。每當風和日麗時,波平如鏡,舉目遠眺,蒼山積雪倒映其中,銀蒼玉洱,相映生輝,再加上若隱若
現的銀色海鷗,閃銀耀金,格外迷人。如果盪一葉輕舟,進入湖心,就會領略到“百二河山雲水外,三乾世界鏡中天”的境界。正如元人李京所贊:“檻外千峰插海波,英蓉雙塔玉嵯峨。銀山殿閣天中觀,黑水帆檣鏡里過。洱海山水,歷來為人們椎崇。歷代文人墨客盛讚蒼山洱海的大量詩文,已成為大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四川人間丘均在《題洱海臨水亭》中“回合峰隱雲,聯綿渚縈島”,寫盡蒼洱連綿之妙;唐大理人楊奇昆《游東洱海》有“風裡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青”之句;元人高昌雅的《點蒼山》“水繞青山山繞城,由來人傑地應靈”寫出了蒼洱鍾靈毓秀、人才輩出的頌詞;明代楊慎,遍游名山大川,見多識廣,然而一見蒼洱,卻“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山則蒼龍壘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香氣襲人,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向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點蒼山遊記》),為大理蒼山洱海之美景所懾服。
洱海風光,四時變幻,多姿多彩。清晨,薄霧輕籠,湖面迷茫,煙波無際,待東方日出,揭開面紗,露出秀美的面容;旭日初升,朝陽四射,金波粼粼,漁舟揚帆。夕陽西下,余霞錯綺,歸舟泊岸,漁歌唱晚。月夜,水靜風輕,月影波光,輕濤拍岸。“洱海夜月”,成為大理“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四大奇景之一。更有奇者是,由於上關風很大,將西洱河的水波吹回,本來是洱海從西洱河流出的,看上去卻像西洱河流入洱海,非常有趣。
景點介紹
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極為優美, “水光萬頃 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韻士寫下了對其讚美不絕的詩文。南詔清平官楊奇鯤在其被收入《全唐詩》的一首詩 作中描寫它“風裡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又稱它“浩蕩 汪洋,煙波無際”。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洱海氣候溫和濕潤,風光綺麗,景色宜人。巡遊洱海,島嶼、岩穴、湖沼、沙洲,林木 、村舍,各具風采,令人賞心悅目。古人將其概括為“三島、四洲、五湖、九曲。”
三島:金梭島,玉幾島、赤文島;
四洲:青莎鼻洲、大鸛淜洲、鴛鴦洲、馬濂洲;
五湖:太湖、蓮花湖、星湖、神湖、渚湖;
九曲:蓮花曲、大鸛曲、潘磯曲、鳳翼曲、羅蒔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鶴翥曲。
隨著四時朝暮的變化,各種景觀呈現出萬千氣象,於是,古人又為之歸納為 “洱海八景 ”, 即:山海大觀、三島煙雲、海鏡開天、嵐靄普陀、滄波濞舟、四閣風濤,海水秋色,洱海月 映。當中所提到的四閣,便是古人為點綴、觀賞洱海所陸續建造的四大名閣:天鏡閣(位於海東)、珠海閣(位於洱海公園團山)、浩然閣(又名豐樂亭,位於才村海邊)、水月閣 (位於洱海北端雙廊,與珠海閣遙相對峙)。四大名閣雖已倒塌不全,有待恢復重建,而這些名勝佳景的詩文佳句卻時常見諸史籍。如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詠水月閣的詩云“百二山河 至此終,水晶皎皎漾蟾宮,鼓琴應許蛟龍聽,吹笛能教鸑鷟游”。從中我們不 難體會到自古及今洱海人文景觀之盛。
自然資源
洱海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各種魚類,水鳥、蝦、螺螄、蚌、水獺、菱角、蘆葦、海 菜等等。魚類有鯉魚、弓魚、油魚、鰾魚、小白魚、鯽魚、草魚、青魚。其中弓魚被譽為 魚魁。
洱海是大理風景區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迄今為止,在洱海及其周圍的山坡台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石器遺址。最近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范。由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冶煉鑄造青銅器乃至進入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在這裡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遺留,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蒙昧時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洱海魚類資源豐富,有弓魚、鯽魚、鯉魚和細鱗魚,其中弓魚最為有名,當地有魚魁之稱。湖產龍爪菜是白族人民喜愛的傳統菜。
風花雪月
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在諸多風景名勝之中,以風、花、雪、月四景最為著名和引人入勝。關於風、花、雪、月四景,當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傳誦的謎語詩。
風:下關風,下關一年四季都有大風,有時風力達八級以上。關於下關的風,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蒼山斜陽峰上住著一隻白狐狸,她愛上了下關一位白族書生,於是化作人形和書生交往,他們相愛的事被洱海羅荃寺
的法師羅荃發現了,他不容他們在一起,便施法將書生打入洱海。狐女為救書生,去南海求救於觀音,觀音給她六瓶風,讓她用瓶中的風將洱海水吹乾以救出書生。當狐女帶著六瓶風回到下關天生橋時,遭到了羅荃法師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風,於是大風全聚集在天生橋上,故下關風特別大。按科學的解釋,是因為蒼山十九峰太高,擋住了東西兩面的空氣對流,而蒼山斜陽峰和哀勞山脈的者摩山之間的下關天生橋峽谷僅為下關空氣對流的出口,所以下關的風特別大,尤其是在冬春季節,行走在天生橋峽谷對著的街道上,大風吹的人站立不住。
花:上關花,上關位於大理蒼山雲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來形成的拱衛大理的要塞。在關外花樹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樹,傳說為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潤年開13瓣,花色黃白相間,美麗誘人。花後之果殼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到清代晚期,由於游觀的人太多,特別是官府的達官貴人到此賞花,都要當地白族民眾招待,人民忍受不了這種白吃負擔,於是把上關花坎了。據考證,上關花就是木蓮花,此花在大理境內到處都可以見到。
雪:蒼山雪,蒼山上的積雪為何千年不化,在大理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批瘟神在大理壩子中橫行霸道,使人民“十人得病九人亡”。有白族兩兄妹為拯救受苦人民,在觀音的指引下學法歸來,將瘟神都攆到了蒼山頂上,讓大雪凍死。為了讓瘟神永不復生,妹妹還變作雪神,永遠鎮住蒼山上的瘟神,於是蒼山雪人峰就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而實際上是因為蒼山海拔太高,山頂氣溫低的緣故。
月:洱海月,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欣賞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雲彩、月亮和海水相應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關於洱海月,流傳最廣的是天宮公主下凡的故事。傳說天宮中有一位公主羨慕人間的美滿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邊上的一個漁村,與一漁民成婚。公主為了幫漁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寶鏡沉入海底,把魚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讓漁民們能打到更多的魚。從此,寶鏡就在海地變成了金月亮,放著光芒,照著世世代代的捕魚人,於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觀賞。
相關詞條
隆寶自然保護區 | 大黑山自然保護區 |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
藥山自然保護區 | 沙坡頭自然保護區 | 寬闊水自然保護區 |
羌塘自然保護區 |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 |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 |
茂蘭自然保護區 | 西天山自然保護區 | 黃連山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