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浮橋遺址

蒲津浮橋原架設於本縣蒲津關黃河兩岸,即宋、元、明時期的大慶關(俗稱老大慶關),距本縣縣城東偏北30.4公里。

唐開元十九年(732),在蒲津兩岸各造四頭鐵牛,牛旁各立一鐵人,下鑄鐵山,尾施鐵軸,以系浮橋。從此,浮橋便成了兩岸交通要道。鐵牛、鐵人給兩岸歷代人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今范家鄉地區,民國時期叫烏牛鄉,鄉屬有南烏牛村、北烏牛村,這些村名、鄉名的來歷,都是對鐵牛的永恆紀念。
“宋嘉祐五年(1060),河漲橋壞”,橋雖壞,遺址仍在。“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河潰岸西徙,老大慶關反居河東”。從此,遺址再不見於本縣。河西另立新大慶關,恢復了河運往來。
原蒲津兩岸之鐵牛、鐵人、鐵軸、鐵山,隨著歷代的河漲沙淤,漸次俱埋泥沙中。1989年,山西永濟縣黨政領導和文物工作者,組織人力,鑽探發掘,東岸遺物歷1250餘年,原貌依舊,與志書記載無異。當今原本縣西岸的浮橋遺址,仍在河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