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箏

葷箏,是風箏的另外一種叫法。

“葷箏”,風箏的另外一種叫法,非主流,源以風箏的風發音不準,聽音近似“葷箏”。
“晃葷箏”,放風箏的另外一種叫法,跟風發音不準一樣,放發音不準成了“晃”。
“晃葷箏”是典型的閩南人士的叫法,h f 不分的結果
風箏: 拼音 fēng zheng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