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形窯

葫蘆形窯

江西景德鎮湖田窯址發掘的一座元代後期葫蘆形窯遺蹟全長19.8米、前室長3.2米、寬4.56米,後室長16米、寬2.74米,窯身傾斜度為12°。 此處發現的另一座明代早期葫蘆形窯遺蹟全長8.4米、前室長2.25、寬3.5米、後室長5.75米、寬2.75米、傾斜度為4-10°。 葫蘆形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

葫蘆形窯葫蘆形窯
葫蘆形窯,清《南窯筆記》載:葫蘆形窯“窯如臥地葫蘆”。窯因其形狀而得名。以磚坯或磚砌築、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圈頂,整體平面呈長條束腰狀,以束腰處為界,分為前後兩室。窯床與地面有一夾角,角度比龍窯小得多,一般為4-12°。福建南安發現的一座宋代葫蘆形窯遺蹟全長7米有餘、最寬處為1.5米左右。江西景德鎮湖田窯址發掘的一座元代後期葫蘆形窯遺蹟全長19.8米、前室長3.2米、寬4.56米,後室長16米、寬2.74米,窯身傾斜度為12°。後室狹長,是前室長度的5倍。此處發現的另一座明代早期葫蘆形窯遺蹟全長8.4米、前室長2.25、寬3.5米、後室長5.75米、寬2.75米、傾斜度為4-10°。前到室長度比例縮小,後室的長度僅是前室的2.5倍。至明末清初後室消失,發展演變成了蛋形窯。葫蘆形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對龍窯進行了較大的改造,適合於燒造氧化鉀含量較高,釉在高溫下粘度較大的瓷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