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葫蘆嶺上有許多貝殼化石,目前認可度比較高的說法是,這些貝殼化石應該是新時期時代,大約5000年前的產物,證明當時的博羅縣城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並留下了諸多貝殼化石。
範圍
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規劃範圍東起龍江,西至羅陽路,南臨東江,北至北門河北岸,規劃用地面積超過37萬平方米。其中,一期改造工程占地約14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518萬元。該工程主要由金湖、銀湖、鶴湖和葫蘆嶺組成,中間由吉慶廣場連線,整體形成“一心、兩區、多節點”的景觀結構。
工程
首期主要開發葫蘆嶺及嶺下金、銀、鶴三湖,開發面積14萬餘平米,投資3500萬元,已經動工建設,預計將在2011年5月1日前完工。
曾經的建築
山麓四面築有羅陽甲第、東嶽廟、華光廟、姑婆廟、藥王廟、留仙閣、小南海、文昌宮、書雲台等。
得名傳說
相傳古時候的博羅城三面環山,南臨東江。東江八百里,桀驁不馴,終日奔騰,浩浩蕩蕩。逢上淫雨連綿,江水暴漲,一有決堤博羅城即成澤國。人們扶老攜幼,慌不擇路四處避難,流離失所。洪水泄後,博羅城又成沼澤地。人們只得重建家園,苦不堪言。
一年夏天,博羅城連遭暴雨肆虐。下了3天3夜滂沱大雨。第4天早,東江堤塌壩坍,洪水泛濫。頃刻間,博羅城汪洋一片,傾城為澤。來不及逃生的人們霎時被卷進洪峰,在水中拚命掙扎。浪濤聲、悲嚎聲、呼救聲,聲聲震天。正在此時,從南端飄來一朵雲,雲上盤腿坐著一位仙人,敞胸露懷,腰掛葫蘆,手搖羽扇,怡然地哼著小曲。此人正是鐵拐李。
鐵拐李自南海赴宴歸府途經博羅城,忽聽下面呼救之聲如雷貫耳,甚疑,一俯視,不由倒抽一口冷氣:“洪魔竟膽敢造孽,如此溺斃百姓!救人要緊。”說著,鐵拐李隨手一擲,羽扇飄飄忽忽朝洪水飛去。一點水面,羽扇即刻化作一片巨大的羽筏,人們紛紛朝羽筏游去。未等人們觸及,羽筏卻眨眼間沉入水中。
“哈哈,鐵拐李啊,你真是糊塗!‘東江水湍,羽毛沉底’這話你沒聽過嗎?”
鐵拐李聞言一驚,猛一回頭,見是何仙姑後至,不覺臉一紅,借著微醺,爭辯道:“我救人性急嘛!”
何仙姑也不多言,朝鐵拐李腰間一指,正色道:“快用酒葫蘆救人吧!”鐵拐李一怔,面露難色:“此葫蘆跟隨我多年,從未離身。用其盛酒,酒愈醇。沒有它,我飲酒無味啊!”
何仙姑笑曰:“此葫蘆非同一般,乃仙葫蘆,能納百川。我知道你是從太上老君的仙藤上偷摘來的。救人一命勝造7級浮屠,回頭我叫太上老君送你一個便是!”
鐵拐李無奈,只好解下酒葫蘆,朝澤國拋去。酒葫蘆剛落到水面,立馬嘴朝下倒豎水中,“咕嘟咕嘟”地喝起水來,葫蘆身也隨之漸漸脹大。不一會兒就變成葫蘆狀小丘。沉浮於水中的人們見了,欣喜若狂,爭相游向葫蘆小丘,終於得救。翌日晨,滔滔洪水已被葫蘆小丘盡數收去。
爾後,儲存了充沛雨水的葫蘆小丘層林疊翠,山花爛漫,野果遍嶺,博羅城及周邊四鄰八鄉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如今博羅縣城的葫蘆嶺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