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鶯

葦鶯

葦塘及沼澤地區內常見的食蟲鳥類,體色以褐為主,嘴細尖;體型纖長,性活躍,在草莖間穿飛及跳躍尋捕昆蟲。我國最常見的種類為大葦鶯(Acrocephalus arundiaceus),是鶯類中體型最大的。葦鶯棲居在歐亞大陸的沼地蘆葦中。卵重2.8克,大小平均為22×15毫米,葦鶯能夠很警惕地守衛著它的巢,當雌鳥在巢中孵卵或育雛時,遇到其它鳥類侵入,則大聲鳴叫,而且特別攻擊侵入它巢區的大杜鵑,因為大杜鵑常將卵產在大葦鶯的巢內,由後者代為孵卵和飼餵它的雛鳥。

基本信息

外形

葦鶯葦鶯

大葦鶯,俗稱大葦扎、葦串兒及蘆蟈蟈。背羽棕褐色,具淡黃色眉紋,下體淡白色,胸部有不明顯的灰褐色的縱紋。它們是葦塘及水窪地附近的典型優勢種,也到附近的小樹、灌木及草叢中活動。鳴聲高而響亮,似“karra-karra-karreet-karreet-karret”或“brit-iprt-pritik”,遠處聽起來就好象連續不斷的“嘎,嘎,吉-”,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叫。

繁殖

葦鶯葦鶯

大葦鶯在繁殖時期,常佇立於蘆葦頂端不停地鳴叫。築巢在距地面或水面約一米的地方,

在葦草中以乾枯的植物的根莖編成、杯狀巢,懸掛在幾根葦莖之間,每窩產4-6枚卵,淡藍綠色,並點綴著濃淡不等的污褐色及紫褐色斑點,在鈍端常集成一個環輪。卵重2.8克,大小平均為22×15毫米,葦鶯能夠很警惕地守衛著它的巢,當雌鳥在巢中孵卵或育雛時,遇到其它鳥類侵入,則大聲鳴叫,而且特別攻擊侵入它巢區的大杜鵑,因為大杜鵑常將卵產在大葦鶯的巢內,由後者代為孵卵和飼餵它的雛鳥。大杜鵑的孵化期要比大葦鶯短切其雛鳥體格更強壯,其雛鳥剛一破殼,就本能地將巢中的大葦鶯卵及雛鳥拋出巢外,從而獨享義親的撫育。蛇有時也取食大葦鶯的卵。

食物

大葦鶯是主要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它的食物有蜘蛛、蟻類、豆糧、甲蟲、水生昆蟲以及蝸牛等。曾見有大葦鶯的胃內全部是鱗翅目夜蛾類的害蟲。此外,它們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種子。根據其食性,大葦鶯是有益於農業的鳥類,應加以保護。大葦鶯是我國夏候鳥,夏季幾乎遍布於我國各地的水域附近葦草叢中,秋季遷飛至南方越冬。

瀕危與保護

葦鶯葦鶯

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鶯科Sylviidae 分布圖 細紋葦鶯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黑眉葦鶯 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 遠東葦鶯 Acrocephalus tangorum 鈍翅葦鶯 Acrocephalus concinens 東方大葦鶯 Acrocephalus orientalis 厚嘴葦鶯 Acrocephalus aedon 水棲葦鶯是全球易危物種。最近發表在IBI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大量的水棲葦鶯在從位於歐洲的繁殖地遷往非洲越冬時候,都會在法國的西北部濕地停留補充能量。文章說水棲葦鶯在整個夏季都在遷徙,但高峰是在八月的第三個星期,但也有部分水棲葦鶯並不在中途停留。作者指出沒有證據說明水棲葦鶯有大西洋和地中海兩條遷徙路線,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發現的水棲葦鶯是從法國大西洋沿岸遷徙過來的。法國指定的30個特別保護區里都有水棲葦鶯遷徙路過,但沒有一個是專門為該鳥種特別指定的。目前,一個工作組正在執行提高水棲葦鶯棲息地質量的行動。

作者於2004年至2006年首次對北京沙河濕地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了以實地考察為主的鳥類多樣性調查和比較全面的生態學分析。調查期間該地區記錄鳥類182種(其中作者記錄137種,其餘45種為查閱中國觀鳥記錄中心其他觀察者的相關記錄),鳥種約占北京鳥類總種數的1/2,是北京鳥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並記錄了一些瀕危鳥類和北京鳥類新紀錄斑魚狗。該地區環境多樣,是很多侯鳥重要的遷徙過境點,但存在排污等人為干擾,影響鳥類棲息。沙河濕地面積小,環境脆弱,但鳥種極豐富,應重視對其的保護。此研究為沙河濕地的保護提供了基礎數據,也對北京濕地保護有積極意義。 葦鶯的種屬甚至連最有經驗的賞鳥人也難用肉眼識別。區別不同種屬的葦鶯及鶯科鳥類的最佳方法是它們的鳴聲。這或許也是它們彼此識別同族的主要方法。葦鶯棲居在歐亞大陸的沼地蘆葦中。在中國台灣的淡水河和高雄,也常發現它們的蹤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