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董賦斌,男,1987年出生於甘肅武山人,小詩人,國際網路作家協會會員。擅長寫詩歌和散文。
2003年開始發表文章,在《西部》、《甘肅科技報》、《蘭州日報》、《蘭州晚報》、《甘肅地稅》、《天水日報》、《天水晚報》、《甘南日報》、《民族日報》、《祁連風》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等100餘篇。獲“澳星杯”全國文學大賽優秀獎。作品評論
董賦斌的詩里不僅跳蕩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熾烈熱愛和對故鄉、父母親人的感恩之情,還充滿深深的思辯,透出少年少有的老成。“挎一袋憂傷,遙望/黃河遠上,天地茫茫/舉起手掌,狠狠地一揮/劃出一道堅定的誓言/舉步前行,踏向荒涼的西北方/大漠、狼煙、一截堅硬的古城牆/太陽落下的地方,一片淒蒼/一個孤獨的身影,移動/像一隻在地圖上爬行的螞蟻,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跨入夜的心臟/做一個孤獨的行者/拋卻功名、讚賞,走進生活的畫廊/讓自然、人類、哲理甚至陽光/伴隨古老的詩歌一起成長”(《做一個孤獨的行者》)。他有時也顯現出些微的消沉,這可以理解,尤其在這行色匆匆物慾橫流的年代。其實,賦斌是幸運的,至少在那個偏遠的農村他是幸運的。他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憑靠在土地里的勞作來供他完成從國小、中學到大學的學業。從那個偏僻的鄉村能走出來是不容易的,因為物質的極度貧乏,人的觀念還沒發生多大的變化,因此能受到更多的教育的孩子不是太多,能上大學就非常幸運了,賦斌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書讀的很好,他從小就熱愛寫作,天生對文字產生興趣.在學習之餘常常寫些詩歌,還在報刊上發表,也許作為一個學生來說,更好的完成學業是感恩父母最好的方式,賦斌完成的很好。在內心深處,賦斌感激他的父親,父愛無痕。“父親把對兒子深深的思念/裝入一袋旱菸”,儘管鄉村落後,儘管父母沒有太多的文化,但親情卻濃的化不開,兒子在外求學,父親思念兒子,把對兒子的思念裝入一袋旱菸……多么美好和諧的鄉村畫卷啊!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聲音就是詩,賦斌用青春和極度的熱情維護著那方神聖的精神家園。走過幾多思考與疼痛,走過幾多紛憂與寂寞。從學業繁重的中學校園,終於脫穎而出考入了西北一所大學的中文系。隨後他擁有了較為寬鬆、細軟的時光,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在文學的道路上迅速成長。他用他執著的追求精神和信念證明了青春,他是幸運的,在詩歌的收穫上頗豐,有大量的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從賦斌發表的大量作品來看,或許是因為生長環境和青春的緣故,他寫的鄉土詩和純情詩顯得更為理性和動人一些!正如“母親一邊捻著手中的線/縫補著家裡的缺陷”,賦斌是農家的孩子,我也是。我們都想望用擁抱文字的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家鄉的頂禮膜拜!因為,在我們心中除了寫作之外,還沒有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去實現這個祈願,至少是現在。
——冷雨:《西北大地,誰的旗幟在校園裡飄揚?——校園詩人董賦斌及其作品簡讀》
佳作節選
冬夜裡的濕地公園初冬的夜,早早地拉開了幕布,由起初的一片朦朧,到蒼穹中氤氳著一層層望不透的黑。若不是都市的街燈亮在眼前,我想該用“伸手不見五指”來形容夜的黑了。
晚風拂面,夾著令人抖瑟的冷從耳邊刮過,從眼角滑過。儘管雪還未曾降落,但冬的氣息已觸手可及,溢盪在我身邊。穿過校園裡落滿葉子的小徑,邁出燈光如星的校門,和朋友一路暢談著,漫步向濕地公園。由於晚上不開放,便只能倚欄凝望夜色迷濛中的濕地公園了。
沒有月亮,卻有繁星般的路燈亮著。黃河對面的燈光灑過來,水面即刻呈現出瑟瑟的姿態。夜很靜,初冬的河水也很靜,靜靜地流著,不見往日奔騰的浪濤,只見輕風吹拂水面,掠起幾絲顫動著的微波。這恰好合了朋友和我的口味,在初冬寂靜又有些冷清的夜晚,在偏離城市中心又不完全靠近鄉村的地方,這亮光閃閃的微波與周圍的一切顯得很和諧,很般配。大自然中幾種原本單調的意象不飾雕琢便成了一首詩,成了一幅畫,優美,恬靜。
路上行人甚少,好一會才能碰見一兩對漫步愛情牽手青春的戀人,來這裡感受浪漫的情調。他們輕輕地散步,悄悄地聊天,生怕驚醒了酣眠的濕地公園。我們亦是,靜靜地倚著欄桿,凝望著濕地公園:茅草亭墨潑般的支架在夜色里竟然有點模糊。曲折迂迴的木棧道不甚清楚,不過比其他事物更黑一些。幾個小湖水面靜靜的,不見一絲漣漪,也許她們正在沉睡吧。
隔岸街燈散灑在湖面,於是迷濛的氣息宛若小湖的夢,輕柔、安靜、優美,亦幻亦真,醞釀著甜美的夢想,自然又動人。蘆葦是看不真切了,倒是颯颯的夜風,吹響了她的喉嚨,輕輕地唱著夜曲,悠揚舒暢,其中又含著幾絲孤獨,幾絲淒涼。從呼嘯作響的風聲中,我聽出蘆葦葉子已枯黃了。
夜很靜,亦很冷清,但幸好周圍的燈溫暖著我的心。我讓朋友掃視周圍的街燈,然後問有什麼感覺,她說很美,像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我說我覺得周圍的燈像生日蛋糕上的蠟燭,繞了我們一圈,而我們好像在一塊被燭光簇擁著的蛋糕上,溫馨,清爽,舒心。
遠處,學校的鐘聲似乎敲響了濕地公園的夢,不知是水鴨還是蟲子,在蘆葦深處輕輕地鳴叫著。朋友憐憫地說難道它們不怕冷,我說,也許冬夜對這些鳥蟲就像雪天的冰凍對於北極熊。
今夜,讓我做一個夢,夢中有蜿蜒的河水緩緩流動;閃閃的街燈長明;瀲灩的湖水清清;蘆葦迎著夜風,把優美的詩章輕吟;還有不知名的鳥蟲,鳴奏著一曲悠揚的歌,委婉動人。
追隨著一朵飄飛的雲
我回來了,故鄉
麥苗在山坡上微笑
油菜花在山溝里奔跑
溪水歡快的腳步聲嘩啦啦地響
還有幾朵雲在山尖上練習跳躍
毛驢一聲緩緩的長叫
截下我回家的步子
在世間最偉大的親情面前
疲憊與睏乏不堪一擊
幾個月與父母分開的日子
積攢的話沒有了頭緒
父母說:你黑了瘦了
我卻不忍心說:父母瘦了老了
社會評價
對於武山80後的詩歌創作,筆者通過長期的關注和閱讀,他們在生存的縫隙中以搖曳不定的姿態出現。他們有著不同的審美取向和藝術追求。何輝的詩歌創作追求憂傷恬靜的意境,以歌唱生活和愛情為主題。聶中民的詩歌追求唯美婉約,頗得徐志摩詩歌風骨,行走在秦風漢韻里,以口語化的抒情方式進行著民間寫作。夏子文的詩歌思路開闊,擅長比喻,注重修辭,靈動多變。丁勝和龍占福的詩歌於簡單樸素中賦予深情,筆法新潮靈動,詩思散漫跳躍,意韻寄予言外。劉蘭英的詩歌風格明朗,情感細膩,劉瑛的詩歌則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發現生活,感悟人生。二劉的詩歌作為武山女性80的代表,為武山詩歌發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此外,董斌斌和包旭霞作為剛走不大學校園的文學青年,他們的創作還停留在“作文”的曾面上,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勤奮的寫作將得到豐厚地懷抱,成為甘肅文學界的又一名新秀。
——聶中民:清詞麗句潤心田——讀《武山詩歌選》兼評武山詩歌創作
讀完《人文武山》一書全稿,令人感慨的是,武山自古多文士,而今文采更風流。從大唐到清末,武山縣邑陸續湧現出了段豸、楊鵬、於纘周、賈學仁、劉汝瀾、周樹榮、駱樹勛、徐小康等一批土生土長的文人。尤其以於纘周、徐小康最為著名。民國初年,才從真正意義上誕生了陳青、李克明、張雨僧三位詩人。20世紀80年代,武山籍文人首先登上文壇的首推“隴上板橋”裴慎之先生。繼裴公之後,李國香、康務學、薛德元、李般木、裴正學、杜正興、張爾進、趙紹齡、漆子揚、陳永恆、樊榮華、宋暉、楊景、李汀、謝月琴、蔣望宸、黎志強、包永莊、張守道等人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以歡快的心情歌唱生活的美好,歌頌黨的豐功績,抒寫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了文壇,極大的促進了武山文學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更多的武山青年從農村走進了高等學府,經過文化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練,走向社會不同行業的工作崗位,進入文學創作行列,一方面為文學青年體驗生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壯大了文學創作隊伍。這一時期武山文學作者以中青年為主流,他們的作品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這些文學作者中,包隨意、楊建全、陳曉明、王換成、周寶林、孫曉春、劉明保、陳德明、張文、王小兵諸人成就較高,引起了文壇的關注。21世紀初,武山文學作者群中80後出生的人以豐碩的創作實績走向當代文壇。聶中民、何輝、丁勝、夏子文、龍占福、馬寶明、杜紀紅、劉蘭英、關紅紅、劉瑛、董賦斌、趙壁、丁強、董春暉等人的文學創作受到了文學界的好評,他們以出色的創作實踐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已成長為武山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在武山,有著許許多多的優秀作者,他們創作出了不少的好作品,限篇,這裡不一一敘述。
—— 陳田貴:《人文武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