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
工作經歷
1985年晉升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993年晉升教授、主任醫師。1985年參加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骨傷系籌建工作,1991年任骨傷系副主任,1993—1995年兼任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1996-2006年任骨科主任。
出診時間
周一至周六上午。
研究方向
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頸椎病、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膝骨關節炎、肩痛症、足跟痛、骨質疏鬆症等骨科疑難疾病。
學術兼職
省幹部醫療保健會診專家。並擔任世界中醫骨傷聯合會常務副主席,世界手法醫學會常務副主席,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骨傷專業委員會顧問,馬來西亞國際針灸骨科研究院研究員,加拿大網中醫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骨傷》雜誌和《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雜誌編委,省中西醫結合骨傷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等。
學術思想
董清平教授秉承家傳手法,並從四十餘年臨床經驗積累中,總結出的系列手法,其特點是從中醫整體醫學出發,通過系列手法調正脊-盆-髖力學框架系統,使脊柱維持正常生理曲度,松解周圍軟組織痙攣,矯正椎小關節微小移位,恢復其三維立體的力學平衡。改善腰間盤突出症存在的多種病理變化,為疾病痊癒提供了有效保證,從而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該手法具有簡明精要、操作量化規範、易於掌握,安全性良好、病人容易接受,療效顯著等特點。
科研成果
從病因學研究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國內和劉昱教授首先作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氧自由基明顯增高、其清除能力下降”的報導(美國中華骨科雜誌 1998.1);以及發現該類病人微量元素的變化(美國中華骨科雜誌 1999.5)。該課題獲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省內首先開展內收肌松解與髓芯減壓術相結合的微創手術療法,並結合中藥內外兼治,遠期效果較好。
採用中藥益氣活血補腎法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觀察表現有促進患者股骨頭囊變區修復的作用。並進行分子水平的實驗研究。為純中藥促進新骨生成治療骨壞死提供科學依據。並獲2011年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80年代初制定“50分加減法評價膝關節功能”,為臨床提供量化的客觀指標,得到著名骨科專家王亦聰教授的推薦,刊登在《創傷骨科學報》(北京,1986.3)。
1987年提出“髕旁滑膜皺襞痛的診斷及其手法治療”(中醫骨傷雜誌,1987.4)。
90年代提出“從軟組織入手治療骨關節病”的原則。
獲獎情況
從病因學研究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現該類病人微量元素的變化(美國中華骨科雜誌 1999.5)。該課題獲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分子水平的實驗研究,獲2011年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年省教育廳資助項目“發熱止痛帖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獲“尚天裕科技進步二等獎”。
“髕周環形針刺法治療髕股關節炎的臨床觀察”2010年5月在台北舉辦的世界中醫骨傷學術大會獲尚天裕科技進步一等獎。
總結出的系列手法,通過系列手法調正脊-盆-髖力學框架系統,使脊柱維持正常生理曲度,松解周圍軟組織痙攣,矯正椎小關節微小移位,恢復其三維立體的力學平衡。在2007年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年在杜拜學術大會上獲一等獎。
獲部省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廳局級二等獎2項。
主要論文
[1]董清平,張偉剛,張檠,董華. “膝痛寧酊劑”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A]. 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國疼痛學會軟組織疼痛學組.第九屆全國軟組織疼痛學術會議暨首屆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軟組織疼痛年會論文彙編[C].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國疼痛學會軟組織疼痛學組:,2004:5.
[2]董清平,董華,徐煒明,關智宇. 脊-盆-髖手法治療腰間盤突出症臨床研究[A].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成立大會文集[C].中華中醫藥學會:,2004:2.
[3]董清平,劉昊,董華. 中藥製劑“骨痛仙”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實驗研究[A].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傳統醫藥大會論文摘要彙編[C].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世界衛生組織:,2000:1.
[4]董清平,關智宇,趙國陽,董華. 中藥骨痛仙膠囊對骨折家兔Ⅰ、Ⅱ型膠原蛋白及BMP-2mRNA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2006,S2:104-106.
[5]董清平,關智宇,董華. 發熱止痛貼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徵的臨床觀察[J]. 中醫藥學刊,2005,11:11-12.
[6]董清平,關智宇. 骨痛仙膠囊對兔Ⅰ、Ⅱ型膠原蛋白mRNA影響的研究[J]. 中醫藥信息,2005,01:50-52+2.
[7]董清平. 激素性股骨頭壞死的中醫預防策略[J]. 江蘇中醫藥,2008,05:4-5.
[8]董清平,劉昱,董華. 中藥製劑(骨痛仙)對雞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醫藥信息,1999,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