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寧

董志寧(?——1651年),字幼安,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人,明末抗清志士。初為歲貢生,清兵進攻浙江時,募兵反抗。魯王監國授大理寺評事。與鄉宦謝三賓不和,謝三賓專營成魯王監國政權顯貴,董志寧只好棄官。後謝三賓叛國降清,董志寧與“寧波五君子”等人謀以內應收復寧波,復被謝三賓發覺首告,“五君子”等殉國,董志寧隨魯王入舟山,遷兵科給事中,時入內地聯絡義師。舟山淪陷後自刎殉國。妻羅氏、子董士駿、董士驤亦從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董志寧(?——1651年),字幼安,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人,明末抗清志士,與同鄉生員王家勤、張夢錫、華夏、陸宇㷧(火鼎)、毛聚奎稱“六狂生”。初為歲貢生,入太學,以名節自勵。清兵進攻浙江時,董志寧等“六狂生”勸說當地縉紳富戶出錢募兵反清,被譏諷為痴狂,只有退休的刑部官員錢肅樂一人贊同其事。當地最有錢的縉紳謝三賓十分厭惡董志寧的募捐,寫信給清朝總兵王之仁告密,要殺害“六狂生”。不料王之仁不久後又起兵反正歸明,把謝三賓書信給了錢肅樂等人,並要斬謝三賓祭旗,謝跪求以家財充軍餉才得免。

後魯王監國授董志寧大理寺評事,正欲有所作為時,謝三賓亦通過專營成魯王監國政權顯貴,董志寧只好棄官。後清軍大舉南下,謝三賓叛國降清,董志寧與楊文琦、楊文瓚、屠獻宸等“寧波五君子”謀以內應收復寧波,復被謝三賓發覺首告,“五君子”等殉國,董志寧隨魯王入舟山,遷兵科給事中,時入內地聯絡義師。舟山淪陷後自刎殉國。妻羅氏服毒藥而亡、子董士駿、董士驤亦投海效死。後董志寧之屍和抗清義士馮京第之臂,王翊之首,合葬於寧波江北北郊鄉馬公橋邊,稱“三忠墓”。

史籍記載

《海東逸史·卷十四·忠義一》:董志寧字幼安,鄞縣人,歲貢生,以名節自勵。乙酉六月,北兵入浙,志寧與同里諸生陸宇鼎、張夢錫、華夏、王家勤、毛聚奎,遍謁紳,勸以舉義,皆笑以為狂,獨刑部員外郎錢肅樂是之,顧其事莫能集。閏六月八日,餘姚兵起,明日會稽應之,又明日鄞人始會議,肅樂獨任之(按《小腆紀年》:餘姚兵起,系初九日,鄞縣則十二日也)。而故太僕謝三賓家富耦國,適從江上迎降歸,惡聞其事。定海總兵王之仁亦以迎降得仍舊任者,三賓私遺書,乞以所部來,斬此六狂生,當以千金為壽。之仁許之,既而中悔,致書肅樂,請自效,三賓不知也。朔日大會演武場,之仁出書責三賓,令斬以祭纛。三賓叩頭乞哀,請出家財充餉,乃止。魯王監國,授志寧大理寺評事,視師瓜里,而三賓亦至,以賂結戚畹張國俊,驟躋東閣,志寧遂棄官歸。丙戌六月,江乾師潰,三賓復降。時浙地盡陷,祗存舟山、石浦,而航海之軍至長垣,連取閩海州縣,且逼福州。於是北兵之備浙者,頗抽以備閩,浙中諸山因復結寨自固。志寧與華夏、王家勤及諸生楊文琦、楊文瓚、屠獻宸、董德欽等,謀取寧、紹、台諸府,遣使走舟山,約黃斌卿,又約義旅之在四明者王翊,在東山者李長祥,令以兵攻寧波,而己翻城應之。復為三賓所諜知,發其事。志寧與德欽逸去,而五人皆遇害,所謂五君子也。魯王至舟山,遷志寧兵科都給事中,時時奉使入內地,聯絡山寨諸軍,以為海上策應。辛卯九月,舟山破自刎(《明史》、《通鑑輯覽》、《南疆繹史》並作縊)死(國朝賜謚忠節)。繼妻羅氏聞訃,仰藥卒。子士駿士驤蹈海不返。仆文周縞素終身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