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4年8月1日 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佑聖觀巷。
1913年 畢業於上海南洋中學,同年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年6月 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
1920年1月—1922年6月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獲理學碩士學位。
1922年7月—1927年7月 在地質調查所工作並曾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7年7月—1928年7月 任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8年—1937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29年 任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評議會副會長。
1934年—1935年 任地質研究所代理所長並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會評議員。
1935年 任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38年—1949年 任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
1943年—1945年 任浙江大學史地系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主任。
1949年6月 任浙江大學地理系系主任,兼地理研究所主任。
1949年9月14日 病逝於杭州。
科研成果
葉良輔 屬於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學家。他工作伊始便參加了對北京西山地區地質礦產的調查工作,並執筆寫成了《北京西山地質志》(於1920年出版)。這是我國地質學家詳盡解剖一個地區的區域地質的最早研究成果。
葉良輔對全國許多地區的地質礦產作過調查研究,其中較重要的是對火成岩和有關礦床的研究。他於1925年發表了《中國接觸變質鐵礦地區的閃長岩類岩石學》和《山西臨汾縣方沸石正長斑岩》兩篇著作。1930年,他與其它學者聯名發表了《浙江平陽之明礬石》一文,指出明礬石是由凝灰岩和流紋岩受到來自酸性侵入岩中的硫質流體交代蝕變形成,並指出用明礬提取鋁及製作鉀肥的可能性。
1931年,葉良輔與同仁聯名發表了《浙江青田縣之印章石》一文,對優質工藝美術石料——刻印章用的“青田石”作了詳細研究,指出這種岩石主要是中高溫含礦溶液與火山岩互起化學反應形成的,主要礦物成分有葉蠟石、綠霞石等。同年,他又發表了《華南沿海一些省份流紋岩和凝灰岩的明礬石化與葉蠟石化》和《中國南方海岸的火成岩》。1932、1934年,又先後與喻德淵聯名發表了《山東海岸變遷的初步觀察與青島的火成岩》及《寧鎮山脈火成岩發育史》等。
此外,葉良輔曾與許多學者聯名發表研究論文,如《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安徽北部鐵礦的類型與成因》、《湖北陽新、大冶、鄂城之地質礦產》及《湖北靈鄉鐵礦》等。
葉良輔早年曾和謝家榮一起考察了長江中下游地質地貌,並於1925年共同發表了《長江巫山以下地質構造與地文史》一文,討論了長江成因和長江流域地形變化歷史。在浙江大學工作期間,發表了《地形研究指要》、《瀚海盆地》等研究論文。
葉良輔雖然逝世較早,但他對中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火成岩石學、地貌學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對地質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葉良輔,字左之。原籍浙江餘杭縣,出生於杭州佑聖觀巷。童年時期,父母雙亡,全賴祖母教養。他自幼生活簡樸,秉性聰穎,冷靜寡言,學習勤奮,在上海南洋中學讀書時,就深受老師丁文江的器重。1913年畢業後,考入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研究所,該所相當於地質專修科,學制三年,受教於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及顧問安特生等名師。該班同學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屆地質人才,他成績居全班之冠,為當時師友所共同讚賞。後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工作。1920年1月派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1922年6月獲理學碩士學位。他在美國學習期間,除攻讀地質學方面課程外,還隨D.W.詹森(Johnson)攻讀地形學,為他後來研究地形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葉良輔自1916年起先後在地質調查所工作9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0年,在這期間發表論著21篇,均為地質調查和研究開創性成果。1936年他因積勞成疾,染患了肺病。1938年仍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去浙江大學任地質學、地形學教授。他在浙江大學任教12年,這時他更著重於地形學的研究,發表的論著也多屬地形學的範疇。他一生著作十分嚴謹,內容豐富,文字簡練,論點精闢,富有創見,研究方法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當時地質學、地形學啟蒙時期,發揮了開拓性的作用,直至今日,他的著作還有重要參考價值。
他在地學方面的知識是很淵博的,培養了很多地質、地貌和地理方面的人才,尤其新中國地貌學發展成很多分支學科,他的學生們是盡了心力的,但光榮的奠基者應屬於葉良輔。
他主編《北京西山地質志》,成稿於1919年,出版於1920年,內容分地層系統、火成岩、構造地質、地文以及經濟地質等五章,是我國最早的也是當時最完善的一份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所附地質圖由1:5萬實測,縮小為1:10萬,也是當時水平最高的圖件。這份資料長期為後人所參考,可謂文圖俱優,譽滿中外。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秉維說:“葉先生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是我最早而又讀得最多的一種資料,印象較深”,“我背著葉先生的地質志和地質圖,跋涉於門頭溝、齋堂之間時,葉良輔三字常常浮現於腦海之中……”,可見《北京西山地質志》所起的作用。本區地質測量由葉良輔、趙汝鈞、劉季辰、陳樹屏、王竹泉、朱庭祜、譚錫疇、謝家榮、馬秉鐸、盧祖蔭、李捷、徐淵摩、仝步瀛等13人分組負責,最後由葉良輔綜合成圖。文字方面除火成岩一章系翁文灝供稿外,其餘均為葉良輔所撰寫。他對龐培里、李希霍芬的地層分類,及梭爾格的地質構造的錯誤處,均曾一一予以糾正。《北京西山地質志》問世後,葉良輔就自然被公認為同輩中的佼佼者了。
1928年,葉良輔與趙國賓合著《湖北陽新大冶鄂城之地質礦產》、1926年著《安徽南部鐵礦之類別及成因》和《湖北鄂城靈鄉鐵礦》是我國早期關於長江中下游地質和鐵礦礦床學研究的論著,調查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產地,其論著的重要歷史意義和實用價值自不待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些論著仍為地質勘探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
1930年著《浙江平陽之明礬石》(與李璜、張更合著),1936年著《研究浙江平陽礬礦之經過》,1931年著《浙江青田印章石》(與李璜、張更合著),為我國研究該兩礦種的先驅,浙江地質人員在50年代起對礦區開展普查勘探工作時,就一直參考他的報告及所附圖件,他計算的礬山明礬礦儲量與今日勘探結果並無多少差異,其精確性尤其令人敬佩!當時他還發現了苔湖及南雁盪仙姑洞附近的新岩洞等處明礬石礦,提供了後備基地的資料。
他在研究明礬礦時,主張對礦石作工業試驗,他說:“本來一種試驗,不能一定成功,不過不試驗是永不能成功的,況且原料的價格因社會需要、生產方法及產量多少而變遷,今日稱為不可用的,又安知非將來的寶藏呢?我們的基礎研究工作,做了總是有用的。”這是至理名言。明礬礦如此,其他礦種也莫不如此,他稱讚丁文江提出的“同樣的研究何不研究套用問題”的研究方針,直至今日,這種科研方針,無疑也是正確的。
他調查過河北臨榆柳江煤田、安徽宣城涇縣煤田、浙江長興煤田和鄂東煤田等處,他對地層劃分也具有創見,並曾加以命名,如他曾詳細研究過侏羅紀地質,確定“門頭溝煤系”代表下侏羅統,“髫髻山系”代表上侏羅統;並首先命名志留紀“銅官層”和中上二疊統“宣涇煤系”。據稱“銅官層”居下石炭統之下,以砂岩、砂質頁岩、矽質砂岩和石英岩為主,因初見於銅陵縣銅官山故名。“宣涇煤系”在宣城涇縣最為發達,且富於化石,時代可以確定,故以宣徑煤系名之。
人物成就
他主張地質工作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野外與室內工作相結合,巨觀與微觀相結合。他重視野外調查研究,但也注意室內岩礦鑑定和綜合研究工作,他的火成岩的研究成果居當時國內之首,1925年著《中國接觸變質鐵礦區閃長岩之岩性研究》,概述了閃長岩的礦物成分、岩石種類、產狀及侵入時期,尤著重與鐵礦關係的研究,他研究的礦區包括山東金嶺鎮,江蘇利國驛,南京近郊鳳凰山、靜龍山、蔣廟,湖北大冶、鄂城,安徽當塗、銅官山,湖南武安的紅山等,對各處鐵礦的開發也發揮了指導作用。
他於1930—1931年連續發表了《浙江沿海之火成岩》,《中國東南沿海區流紋岩及凝灰岩之礬石化及葉臘石化作用》及《中國東南沿海火成岩之研究》。他研究的區域包括浙江永嘉、瑞安、平陽、青田、玉環、樂清、黃岩等縣,研究的內容有火成岩的種類、分布、侵入岩時代及產狀等,並根據顯微鏡下研究,確認“明礬石乃流紋岩及凝灰岩變質而成的次生礦物”,“筆臘石(即葉臘石)則為塊狀流紋岩或凝灰岩經熱液作用變質而成”。他的研究方法對後人提供了示範性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一直為浙江地質工作者和岩礦鑑定工作者所學習和利用,並視為寶貴資料。
1934年他與喻德淵合著之《南京鎮江間之火成岩地質史》發表,據作者自述“本篇研究除野外之觀察外,特重於室內顯微鏡下之研究與化學成分之分析,凡所有岩石之分類系以尼格里氏之分類法為本,而以礦物與結構為輔”。作者共製成薄片1500餘塊,加以觀察研究,對寧鎮山脈火成岩的分布、期次、種類、岩漿類別及岩漿循環等均有精詳的研究,並論述火成岩侵入或噴出的影響,本區有接觸變質岩的產生及礦產的沉積。1938年張兆瑾曾作書評,謂“此書為研究經濟地質及變質岩者所不可不讀,歐美各國對於火成岩之研究甚早,獨我國對於此類之研究殊屬罕見,此篇為著者3年心血之結晶……”本文在當時為我國研究區域火成岩的傑作和指南,曾受到中國地質學會的特別獎勵。
我國地貌學開創者之一
他在初期著作中就重視地貌的研究,如《北京西山地質志》就專列地文一章,他以構造地質學、岩石學為基礎,從事地貌學的研究。
1925年與謝家榮合著發表了《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質構造與地文史》。該文以地質構造為基礎研究地貌。作者對長江三峽的成因和鄂西地文期有獨創的見解,明確提出長江三峽的形成,首先由於河流劫奪,而後是復幼深切的論斷,並倡議建立鄂西期準平面,山原期壯年地面和峽谷期的3個著名地文期。後來許多學者如李承三、沈玉昌、楊懷仁等調查研究所得結論都和他一致。近年來並陸續證明,這3期地貌在雲貴高原上皆有發育。據南京大學教授楊懷仁稱:“巫山以下地文期之研究論點發表後經60餘年之考驗,不僅地貌上可靠,而且更得到地球物理性質上的證實”,這篇著作對今日長江三峽的開發研究,也具參考價值。
1932年葉良輔與喻德淵合著發表了《山東海岸變遷之初步觀察及青島一帶火成岩之研究》。該文以岩性為基礎研究地貌。葉良輔在研究工作中,從不迷信專家和洋人。他指出膠州灣與青島一帶地貌之構成主要受花崗岩、火山岩的岩性影響,並就唐縣期侵蝕面的研究,否定了日本學者所謂海岸上升的論點。
1943年著《瀚海盆地》,初由浙江大學石印問世,1948年由正中書局重印。此書主要依據C.P.勃克(Berkey)與E.K.毛里士(Morris)《蒙古之地質》和20多種地質地理文獻,提煉精華編寫而成。本著沿19條路線進行地貌特寫,敘述岩石和構造,從而進一步認識地貌,是一份極其重要的區域地質學和地貌學教材,也是我國乾旱區地貌中一本劃時代的佳作。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趙松喬稱:“我多次在蒙古高原上考察,差不多到過內蒙古自治區的每個旗(縣)以及中蒙邊界的大部分地方,《瀚海盆地》一書均成為不可缺少的基本參考書”,趙松喬曾發表很多篇有關內蒙古自治區的調查和研究著作,均大量引用《瀚海盆地》中資料,可見《瀚海盆地》的重要價值了。
1938—1940年,葉良輔發表了《科學方法之研討》(譯文)、《科學研究指要》和《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等3篇論文。他以地貌現象為例,闡明科學研究方法,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是專講科學方法論的珍貴著作,長期以來為地貌學研究生和地貌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他指出“求真為科學之精神,科學方法乃求真之途徑”,“臆說與精細之分析,合而為用,實為求得準確之工具,亦為科學研究最善之保障”,“科學之精神,非科學家所特有,亦非科學家所盡有,但為科學家所應有,其所養成之習慣,為公正、謹慎、坦白、溫柔、誠實等諸美德,其影響於吾人處世之態度,遇事之方術者至大,故吾人之所以研究地學也,其目的為真理,其副產品為道德之修養,與其他科學之研究,固無異也”。葉良輔本人治學中所堅持的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及道德情操,正是吾人學習的典範。
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
他是中國地質學會26位創立會員之一,也是永久會員。中國地質學會於1922年成立,他任第1屆評議會編輯,第2屆、第3屆編輯主任,自第2屆至第6屆(1923—1928年)任評議會評議員,第7屆(1929年)任評議會副會長。學會自第9屆起,將評議會改稱理事會,會長改稱理事長,評議員改稱理事,葉良輔自第9屆至15屆(1938年)連任理事,並在第12屆(1935年)時擔任理事長。學會自第20屆(1944年)起增設監事會,葉良輔連任監事,直至1949年逝世為止。
葉良輔一生中在中國地質學會擔任重要職務,為學會做了大量工作,在學會活動和中國地質學科的發展上,葉良輔是貢獻心力的,也是今日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們所難以忘懷的。
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他早期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時間都不長。自1938年到浙江大學任教後,就一直沒有離開,他除擔任研究生導師外,曾先後開設過自然地理學、普通地質學、歷史地質學、經濟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及高等地形學、地形學等課程,還為土木系開設工程地質學。他長期肺病纏身,一直是帶病上課,聲音低弱。但同學們專心聽講,安靜無聲,均以聽他講課為快。1946年他攜家隨浙江大學由遵義遷返杭州,以後他的體質更加衰弱,聲音嘶啞。同學們不忍心他從佑聖觀巷家中走到學校上課,勸他在家中講課。他執意不肯,同學們只得請他在課堂里坐著講授,但他經常咳不成聲,有時要連續咳喘幾分鐘才稍安靜,但又接著講課,同學們既為他的嚴重病情擔憂,又為他的崇高工作態度所感動。
他教育學生,要求德才兼備。他曾向同學們介紹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老一輩人的為人之道:“他們自有其特點,奉公守法,忠於職務,虛心忍耐,與人無爭,無嗜好,不貪污,重事業,輕權利,所以地質調查所內部頗富於融融和睦與實事求是的風氣,從未有恭維迎合,明爭暗鬥,偏護猜忌的那種衙門惡習,後進人才,也跟了同化,這是大有助於事業進步的一個因素。”他的教育思想,在舊社會確乎是難能可貴的,即使在今天,也有實際教育意義的。
葉良輔熱情關心年輕人的成長,辛勤培育了很多地學人才,他在工作中先後指導和幫助趙國賓、李璜、張更、喻德淵、陳凱、丁驌、孫鼐、劉之遠、趙松喬等人,他們後來都成為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貌學家或地理學家。丁驌稱葉良輔為恩師,“恩者,是……承他相遇,在公私兩方面鼓勵與資助,使我能發奮、堅毅,度過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時代;師者,他並不曾教過我的書,卻在短短2年中,為我憂、為我樂,一個微笑,一句簡單的言辭,都含有指示,因此我在出國留學之前,拜他為師”。
孫鼐於1946年應騁到浙江大學接替葉良輔開設普通地質學,葉良輔當時教授地形學,為了避免教學內容的重複,以及研究普通地質學的教學方法等問題,他經常給孫鼐以指導性的幫助。孫鼐在浙江大學教學上的成功,很多方面實獲益於葉良輔。
劉之遠在浙江大學時是葉良輔的助教,負責礦物岩石實習和野外實習,實習的內容和要求都是葉良輔幫助他擬定的,實習後,葉良輔經常徵詢同學們意見,幫助劉之遠改進教學。
趙松喬在回憶中說:“葉師曾一度失音,他命我代授普通地質學這門課,在病榻中,他仍嚴格幫助我備課,幾乎要備上三四個小時,才能講授一課,這也是葉師對我進行嚴格訓練的一種方式。”
葉良輔自浙江大學任教後,嘔心瀝血地培養人才,他指導研究生的過程是:指定必讀書刊,按時審閱論文報告,注重啟蒙式教育,引導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葉良輔為研究生擬定畢業論文,修改畢業論文,有時還要帶病親自到野外指導,最後他們畢業了,還要為他們的工作籌劃和推薦,他的研究生莫不深感“恩師情深”。他先後指導的研究生9人,即嚴欽尚(與任美鍔共同指導)、丁錫祉、沈玉昌、楊懷仁、施雅風、蔡鍾瑞、陳述彭、陳吉余和李治孝等,他們專攻地貌學或地質學某個方面,在新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中起了骨幹作用,並開拓了若干新領域。其中以嚴欽尚的第四紀沉積研究與地貌教育,丁錫祉的區域地貌學,沈玉昌的河流地貌學,楊懷仁的第四紀地質環境變化研究與地貌教育,蔡鍾瑞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研究,陳述彭的遙感套用、地理信息與地貌製圖,施雅風的冰川研究,陳吉余的河口與海岸研究與教育,李治孝的浙江地質礦產方面的研究、套用和地質教育,均卓有成效。施雅風和陳述彭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良輔教導過的學生中還有原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海洋學家毛漢禮,地理學家楊利普,美國匹茲堡大學地理學教授謝覺民,台灣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等,今日葉良輔的學生們很多是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和教授。
葉良輔平時教育學生是言教與身教並重的,他主張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中很重視野外實習,但自患肺病後,長期不能出野外,他極為遺憾。1944年初夏,他不顧病體,毅然帶三四年級學生去雲貴高原西部考察,不料天氣突變,就引起了嚴重感冒、咳嗽不停,使同學們都極為感動;他認真的工作態度,更使同學們深受教育。他從不吹噓自己的成就,記得他在上歷史地質學第一課時,首先開列一些參考書籍後,就特別說明自己對古生物學沒有很好研究,希望同學們著重參考A.W.葛利普(Grabau)所著《StratigraphyofChina》中的古生物部分。他公開承認自己的弱點,虛懷若谷,實事求是的精神,令人備加敬佩,並受到教育。
他對學術研究從來是實事求是的,1947年李四光在杭州提出九溪十八澗一帶的“之江層”(盛莘夫以後命名)為冰川沉積物,葉良輔為了研究其可靠性,竟不顧身體病弱,專程帶同學們到現場進行詳細觀察,確定這是古九溪的洪積物,從而否定了冰磧物之說。他的科學求是精神和研究方法,從實際活動中教育了學生。
葉良輔的學生們都說他如嚴父慈母,師生關係是非常融洽的。謝覺民在《吾愛吾師》一文中說:“當年我們這批流亡學生,遠離江南富饒之地,深入內陸,來到了貧瘠的山區,既無家庭的溫暖,又受顛沛流離,前途茫茫;更加上抗戰艱苦,物質尤其缺乏,吃的是“八寶飯”(飯中多砂子與石粒),穿的是“空前絕後”(所穿襪子是前空後缺的),既恨日本人的殘暴侵略,又氣漢奸的卑鄙無恥。20歲左右的青年,滿腔怒火,無處發泄。而葉師平正通達,情真意切,我們的牢騷,他總是靜心的聽,慢慢的解釋與開導。
他的家中實是學生們的第二課堂,也是學生們的第二家庭,他家中的常客就是他的學生,他們的話題,可以從具體的學習問題到研究方法,從國家大事到史地系分家,從個人思想到個人生活、前途等,範圍廣泛,無所不談;而每次談話後,總使同學們有所啟發,有所收益。久而久之,同學們更感到葉師可親可敬了。
葉良輔愛護學生的事例是很多的,1942年浙大學生“倒孔運動”中,國民黨特務將逮捕王天心同學,他從湄潭逃到遵義,由施雅風將王帶到葉良輔家中,葉師招待他晚飯,安排他住宿,為他籌慮,徹夜不眠。次日王天心脫險,離開遵義,葉師才露出笑容。此外在“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中,反動派在浙大校園內散布了黑名單,筆者也名列在內,我曾向葉師傾訴胸中的憤恨,他熱情地表達了對學生運動的同情,並對反動派表示無比厭惡。他叮嚀囑咐我行動小心,免遭禍害。他的慈母般溫暖情意和他的崇高正義感,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不會忘記。1949年5月杭州解放,葉良輔心情振奮,不久擔任了浙江大學地理系系主任。當時歷史與地理分家,新建地理系工作十分繁重,加以政治學習和會議很多,他均盡力參加。終於支持不了,肺病加劇,1949年9月14日下午2時,溘然長逝,終年56歲。
(作者:李治孝)
主要論著
1 葉良輔.浙江北部長興煤田.地質匯報,1919(1):75—88,圖版1—2.
2 葉良輔,劉季辰.直隸臨榆縣柳江煤田報告.地質匯報,1919(1):27—55,圖版1.
3 L F Y ih,The geology of Hsi shanor thewesternhillsofPeking,Mem.Geol.Surv.China,1920,A(1),Englishpp.1—113,Chinesepp.195,pls.1 —15,text-figs.1—16.
4 葉良輔,李捷.安徽宣城涇縣煤田地質.地質匯報,1924(6):25—50,圖版1.
5 L F Yih,Petrogra phy of the Dioritic Rocks from theContactMetamor-phicIronore RegionsofChina.Bul1.Geol.Soc.China,1925,4(2):105—117,pls.1-Ⅱ.
6 L F Yih.An Analcite Syenite Porphyry from Ling Feng Hsien,Shansi.Bull.Geol.Soc.China,1925,4(2):119—124,pl.1.
7 L F Yih & C Y Hsieh.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PhysiographicHis-tory fte YangtzeValleybelowWu-Shan.Bull.Geol.Surv.China,1925,7,Englishpp.81—109,Chinesepp.49— 70.pls.1—8.
8 L F Yih.Types and Genesis of the Iron Depositsin Nor thern Anhui.Bull.Geol.Soc.China,1926,5(1),65—76,pl.1.
9 葉良輔.安徽南部鐵礦之種類及成因.科學.1926,11(7):849—858.
10 L F Yih & K P Chao.Geology and Mineral Deposits ofYangSin,TaYehandO ChengDistricts,Hupeh.Mem.Nat.ResInst.Geol.Acad.Sinica,1928,1,Chinese1—38,English4,pls.1—3,map.1.
11 L F Yih & K P Chao,TheLin HsiangIronDepositsofHupeh.Mem.Nat.Res.Inst.Geol.Acad.Sinica,1928,5,Englishpp.1—9,Chinesepp.1 —10,pls.1—7,map.1.
12 葉良輔,李璜,張更.浙江平陽之明礬石.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10):1—52,圖版1—10,地形圖1,地質圖1.
13 葉良輔.浙江沿海之火成岩.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10).
14 葉良輔,李璜,張更.浙江青田縣之印章石.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叢刊,1931(1):1—31,圖版1—7,地形圖1,地質圖1.
15 葉良輔.中國東南沿海區流紋岩及凝灰岩之礬石化及葉臘石化作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1(11):1—31.
16 葉良輔.中國東南沿海火成岩區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十八年度總報告,1931:145—147.
17 葉良輔,喻德淵.山東海岸變遷之初步觀察及青島一帶火成岩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1932:175—176.
18 葉良輔,喻德淵.南京鎮江間之火成岩地質史.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專刊,乙種,1934(1):1—137;英文摘要1—83,圖版1—18.
19 葉良輔.研究浙江平陽礬礦之經過.地質論評,1936,1(2).
20 葉良輔.地形研究指要.浙江大學史地教育叢刊,1940(1).
21 葉良輔.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浙江大學史地教育叢刊,1942(4).
22 葉良輔.丁文江與徐霞客.浙江大學文科研究所叢刊,1942(4).
23 葉良輔.老師作育的成功.地質論評,19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