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葦

葉一葦

葉一葦(1918.04.13~2013.02.26),男,字航之,號縱如,別署熟溪子、龍馬山人,浙江省武義縣人,西泠印社原理事,著名書法篆刻家,篆刻理論家,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原顧問,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原館員,浙江省電力書法家協會原顧問,浙江省之江詩社原顧問,杭州市政協詩社原副社長,武義縣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2013年2月26日,葉一葦同志在家鄉浙江武義病逝,享年96歲。

基本信息

簡介

葉一葦 葉一葦

葉一葦(1918.04.13~2013.02.26),西泠印社原理事,中國著名書法篆刻家,篆刻理論家。

1918年4月13日,葉一葦出生在浙江省金華道(現金華市)武義縣,出生6個月,父親病逝,3歲時母親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長大。壺山國小畢業,入私塾讀古文及詩。後自學中國文學、古漢語,並廣泛涉獵社會其他學科,打下深厚國學基礎。

葉一葦先後在部隊和政府部門做秘書文員,後經推薦到杭州第十一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一家人住在學校分配的50餘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書房是用陽台改造的,除了書桌、小書櫃,基本擺不上其他物件。常常有朋友造訪,書房最多只能坐下一位,其他人就站著,一聊就是大半天。那時,葉一葦在浙江篆刻圈已頗有名氣,他靠臨摹吳昌碩、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大家的作品自學成才,並形成自己的風格。

退休後,藝術創作成了葉一葦的主要工作,大多數作品是在退休後完成。

葉一葦所處的時代,經歷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十年浩劫”,他概括說:“生不逢辰向老逢”,但他能在風雲變幻中始終執著於藝術。改革開放後,才是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主要著述與創作都在這二十多年中產生的。他是一位不慕榮利,敬業修德,與時俱進,只知不足的學者。

2013年2月26日,葉一葦同志在家鄉浙江武義病逝,享年96歲。

藝術成就

葉一葦西湖十景自作詩:篆書 《三潭印月》 葉一葦西湖十景自作詩:篆書 《三潭印月》

葉一葦一生刻了上萬方印章,大多數捐了出去或送朋友。他將作品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葉一葦藝術館等77個單位和機構,僅設在武義縣圖書館的葉一葦藝術館,他就捐贈書法篆刻作品、書籍資料等1482件,其中書畫作品213件、印章258方、篆刻印屏281件;書籍資料730件,包括學術著作(含手稿)20餘部、論文90餘篇。

葉一葦所有的家產只有杭州那套學校分配的50餘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平時把所有錢都用在藝術創作上,生活清貧。晚年唯一一次出售幾枚印章,是因老伴得重病急需醫療費,不想讓子女有太多負擔。

在葉一葦的作品中可以見到秦漢璽印的紮實功底,還能讀到近現代流派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來楚生等大家的刀風筆韻,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似是而非”,大有“我”在。這說明他善於汲取傳統而又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讓“傳統”為我“服務”。 葉一葦在篆刻藝術上創造的“新”,不是一度流行的形式、表象的“新”,而是被譽為“詩心造印”的創新——用詩人的情懷去審視、創作篆刻作品。

2005年6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赴武義參觀葉一葦藝術館,對隨行工作人員說:“我們搞行政工作也要有葉老的‘詩心’。”知道此事後,在家中養病的葉一葦為習近平、彭麗媛夫婦即興創作印章相贈。此外,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退休後喜歡上篆刻,2006年10月整理篆刻書稿準備出版前,叫助理專程送書稿到武義給葉一葦。

葉一葦還是一位高產的篆刻理論著作家,著有《中國篆刻史》《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篆刻叢談》《篆刻叢談續集》和《篆刻趣談》等20餘部有廣泛影響的篆刻類書籍。其中,《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重版10次,是國內最受歡迎的篆刻普及教材之一。他的創作是為其理論研究服務的,而反過來理論研究的心得又能很好地體現在創作上,使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影響了一代中青年篆刻家。

人物言論

2011年,葉一葦在“葉一葦書法藝術篆刻展”上評價自己:我的名字是葉一葦,所以這個草根是蘆葦草根。今年我94歲,草根很老了,所以我很慚愧。但草根會有變化,比如我們常說的冬蟲夏草,很名貴,所以我們在書法方面也可以變。但對我來說不現實了,因為我沒有這個條件,冬蟲夏草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生長的,我長在金華武義,不可能培養出冬蟲夏草。所以很慚愧,請大家多多批評多多指正。

主要作品

葉一葦篆刻印章《少則得》 葉一葦篆刻印章《少則得》

葉一葦著有《篆刻叢談》《篆刻叢談續集》《篆刻趣談》《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雕蟲札記》《篆刻欣賞》《一葦印話》《一葦印蹤》《一葦詩詞選》《中國篆刻簡史》《篆刻學》《中國篆刻史》《孤琴篆刻譜》等;在香港《書譜》《西泠藝叢》等專業報刊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在國內外博得好評,具有廣泛影響。對篆刻藝術研究有自己新的見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論,認為在“印宗秦漢”的基礎上,應該以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的篆刻為宗,取其精華加以發展。篆刻藝術要充分發揮社會功能,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篆刻藝術創作的獨立性,擺脫附庸書畫的位置;在創作上要以表現境界為上,不受技法的束縛。篆刻藝術的創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規律發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和道德的修養。對詩詞也頗有研究,其詩詞創作曾收入《當代中國詩詞精選》《當代八百家詩詞選》《當代中華詩詞選》等。篆刻和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被收入專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館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葉一葦藝術館舉行“詩心造印”研討會.

葉一葦篆刻印章《歸田園》 葉一葦篆刻印章《歸田園》

葉一葦學篆刻,實踐與理論並進,有自我見解,提出“印宗秦漢”,“篆刻宗清”,把學習分為兩個過程:先學秦漢繼承傳統,打好基礎;然後研究清代篆刻進行創新發展。著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藝術思想,不單純追求形式,力求篆刻與文學接軌,形式與內容儘可能結合,作了許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壇上稱他為“詩心造印”。篆刻與文學接軌,藝術內涵更為豐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為書畫服務。但這樣做難度較大,要求須深進學養,不易普及,有人稱他為“孤琴自彈”,立一門戶。著有《篆刻叢談》《篆刻欣賞》《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中國篆刻史》《篆刻學》《一葦詩詞選》等十多種書,其中有不少啟發性的新課題,文風樸實,說理淺出,對海內外篆刻界頗有影響。

他的詩詞強調:開發心靈,捕捉形象,造語淺出,於蘊借中反映時代。五言詩有鮮明特點,博得詩壇好評。

書法,因與篆刻聯繫,篆書為多,行草為次,間寫隸書,有個性,內容常寫自作詩,有書卷氣。八十歲後始學畫,因身體健康原因,極少創作。

社會評價

葉一葦篆刻《盲》 葉一葦篆刻《盲》

葉一葦是國內少數理論與創作並行的篆刻大家,有自我見解,提出“印宗秦漢”、“篆刻宗清”,把學習分為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兩個過程;葉一葦著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藝術思想,不單純追求形式,力求篆刻與文學接軌,形式與內容結合,並作了許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壇稱其為“詩心造印”。 葉一葦著有大量篆刻理論著作,現在很多活躍在印壇的中青年篆刻家都得益於其篆刻理論。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江:葉一葦是令人尊敬的長者,詩、印、書、文諸藝造詣之精深,做人立德風神之超邁、虛心謙和、老不輟學,是真正的德藝雙馨的大家。對一葦先生的“詩心造印”,我的理解是:將篆刻創作的印語內容與形式美緊密結合,提升了篆刻藝術的內涵,極大地增強了篆刻藝術的欣賞性,令人玩味其中,樂趣無窮……我印象深的有幾方印:如橢圓形的朱文印《求實》,“求”字疏朗頎長,俯首探向縝密飽滿的“實”字,主次分明,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形象生動;葫蘆形的印中只刻一個朱文“悶”字,視覺一般,思索一下,是《悶葫蘆》;白文大印《印印泥》,粗獷的線條,大塊的留紅,讓人聯想到“印印泥”的沉穩厚重;圓印《公私》二字,“公”字占位大,“私”字占位小,形式簡約自然而意味深長;《割席》一印,“席”字用象形古文,既是白話,又是朱文,妙趣無窮……一葦先生的印作中,此類例子很多,每每讀到,令我拍案叫絕。

葉一葦的長子葉南生:父親是個很傳統的文人、很嚴肅,平時話不多,總是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大多時候都在創作。有時看到他午休,其實是閉目思考,甚至在打腹稿,起來後馬上創作。不過,他的生活要求很低。記憶中,他從來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工資全部給母親,母親做什麼就吃什麼,從不抱怨。他甚至不會開液化氣,只會開水龍頭,因為要洗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