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霜霉病

萵苣霜霉病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初呈黃綠色,無明顯邊緣,後擴大,葉脈限制呈多角形。葉片背面生白色霉狀物(孢子囊及孢梗)。本病多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漸向上蔓延,後期葉片枯萎。

病害症狀

萵苣霜霉病病害症狀 萵苣霜霉病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初呈黃綠色,無明顯邊緣,後擴大,葉脈限制呈多角形。葉片背面生白色霉狀物(孢子囊及孢梗)。本病多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漸向上蔓延,後期葉片枯萎。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及卵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或潛伏在種子上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通過雨水反濺、氣流及昆蟲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葉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染後出現病斑,在受害的部位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低溫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溫度範圍1~19℃;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15~17℃,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育期3~5天。

長江中下游地區萵苣霜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季10~11月。在武漢地區,每年4月和11月發病較多。年度間早春低溫多雨、日夜溫差大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

1、加強管理:合理密植,合理肥水,增強田間通風透光,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穫後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銷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2、茬口輪作:重發病地塊提倡與禾本科作物2~3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3、選種抗病品種。4、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噴霧防治2~3次。藥劑可選用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 6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

病原描述

病原圖片 病原圖片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萵苣盤梗霉(Bremia lactucae Regel),屬藻物界卵菌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科盤梗霉屬。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6根束生,無色,無分隔,。主幹基部稍膨大,叉狀對稱分枝、4-6次,長度216-536微米,主幹和分枝呈銳角,孢囊梗頂端分枝擴展成小碟狀,大小3.0-5.0微米,邊緣長出3-5條小短梗,大小2.5-3.75×0.75-1.75微米,每一小柄長一個孢子囊。孢子囊單胞,無色,卵形或橢圓形,無乳狀突起,大小14.28-19.9×14.28-25.7微米。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或直接產生芽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