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麥菜霜霉病

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6根束生,無色,無分隔。 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或直接產生芽管。 孢子囊萌發適溫6~10℃,侵染適溫15~17℃。

症狀幼苗、成株均可發病,以成株受害重,主要為害葉片。病葉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最初葉上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5~20mm。潮濕時,葉背病斑長小出白黴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後期,病斑枯死變為黃褐色並連線成片,致全葉乾枯。
病原BremialactucaeRegel,稱萵苣盤霜霉,屬假菌界卵菌門。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6根束生,無色,無分隔。主幹基部稍膨大,叉狀對稱分枝4~6次,長度216~536μm。主幹和分枝呈銳角,孢囊梗頂端分枝擴展成小碟狀,大小3.0~5.0μm,邊緣長;3~5條小短梗,大小2.5~3.75×0.75~1.75(μm),每一小柄長一個孢子囊。孢子囊單胞,無色,卵形或橢圓形,無乳狀突起,大小14.28~19.9×14.28~25.7(μm)。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或直接產生芽管。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在南方氣溫高的地區無明顯越冬現象。在北方,則以菌絲體在種子內或秋播萵筍上,或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出孢子囊,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孢子囊多間接萌發,產出遊動孢子;有些直接萌發,產出芽管,從寄主的表皮或氣孔侵入。孢子囊萌發適溫6~10℃,侵染適溫15~17℃。此病在陰雨連綿的春末或秋季發病重;栽植過密,定植後澆水過早、過多、土壤潮濕或排水不良易發病。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凡根、莖、葉帶紫紅或深綠色的表現抗病,如紅皮萵苣、尖葉子、青麻葉萵苣較抗病。(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收穫後清潔田園;實行2~3年輪作。(3)發病初期噴灑68%精甲霜靈•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20%丙硫多菌靈懸浮劑2000倍液或52.5%惡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70%錳鋅•乙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隔7~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