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內結構
此塔六面七簾,層層飛檐,高41.58米,腰圍31.68米,稜角相稱,層次分明,像一鋼鐧倒立塔。塔底用紅麻條石砌成,第二層正南面嵌著一塊青綠色石匾,匾上刻“萬魁塔”三字。塔身用青磚砌成,顯得樸實、古雅。塔內設有左上右下兩道台階呈螺旋型拾級而上,互不碰合,直至五層,五層之上為閣樓,供人遊覽遠眺撫河之水及撫州羊城景觀。塔頂呈圓形,以銅片嵌之,別生光彩。塔各層之間均有一個略呈拱形的洞門,外部青磚飄檐,頂端鑲有六隻獸形鷹嘴角,塔身威嚴儀容自然而生。登塔遠眺,波光瀲灩的撫河,星羅棋布的村莊,良田阡陌的田野,如詩如畫的撫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典故由來
對於萬魁塔的來歷,民間傳說乃為鎮河之塔。在明代萬曆年間,招賢鄉(今展坪鄉)屢遭臨、汝兩水侵害,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地仙經過石港村時,傳言當地有一鰲魚作怪,魚頭在河東、魚尾在河西,五年鰲魚要一翻身,石港就要變成一片汪洋,因不忍百姓受苦,便留言建一鎮河之塔壓住鰲魚,讓鰲魚翻不了身,百姓就可免受水災之苦。於是人們募來銀兩建成了鎮河之塔,從此後石港村再無水澇之災。而據《臨川縣誌》記載:此塔由明朝萬曆年(1610)撫州知府朱如容倡建。由於“汝、臨兩水會於金石台聖地(今展坪鄉境內金石山),作一華表鎮之,可以大文明而萃佳氣。此塔落成後,臨川歷代理學忠烈之士,班班輩出,不可勝數,故又稱‘萬魁塔’”。
歷史文化
萬魁塔是撫州迄今為止歷史年代最為久遠,保存比較完整的明塔。它與廣昌縣的“雁塔”、南城縣的“聚星塔”、宜黃縣的“迎恩塔”齊名,被列臨川四大名塔。
萬魁塔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其歷史悠久,其磚石結構、飛檐、文飾等都具有臨川建築的代表特徵。更值得稱道的是,萬魁塔巧妙的結構、螺旋式階梯,兩人同時從塔底和塔頂相向而行竟然不會碰面相遇,至今難解其中之謎。
萬魁塔所具有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在國內都屬罕見。據史載,南城同朝代的聚星塔就是在萬魁塔建成六年後模仿萬魁塔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