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萬笏
詞目:萬笏
拼音:wàn hù
“萬笏” 古漢語辭彙,一般用來形容群山的壯觀,亦有“萬笏朝天”的景點。
笏,封建時代大臣朝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的手板。“萬笏”比喻叢立的群山。 明 華鑰 《吳中勝記》:“廟後 天平 如錦屏。入座,其峰皆立,僧曰:‘此萬笏朝天也。’”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故跋中亦言其用景多幽暗,少開遠,而自喜深秀過之。是為《萬笏朝天圖》、《萬竿煙雨圖》,則彷佛 郭河陽 。” 清 林則徐 《即目》詩:“萬笏尖中路漸成,遠看如削近還平。”
萬笏朝天
萬笏朝天(景點),位於玉京峰東南。此峰拔地而起,立面平薄。由於花崗岩垂直節理髮育分化,峰體岩石如削,形成一片片長條裂隙,線條均勻,狀如竹簡,故名。相傳,太上老君在玉京峰與眾仙下棋,忽然聽到山崖下一聲巨響,老君轉首俯視,見一條巨蟒破岩而出,欲害不遠處一位老婦,老君心發慈悲,順手擲下竹簡經書將巨蟒鎮住。在簡書峰下有一巨石騰空而起,其狀如蟒,近處有一險岩形似村婦。傳說把這一景點的幾個景物貫串起來,給遊人增添不少情趣。
萬笏朝天圖
風景圖片
“萬笏朝天” 十分美麗,是避暑納涼,愉悅心情的好地方。圖片即是“萬笏朝天”。
現代版本介紹
《萬笏朝天圖》,是國寶級的清代名畫,現藏天津博物館。這是一幅長達17米、高0.56米的絹地金碧人物山水長卷,詳細描繪了乾隆南巡時,蘇州居民萬人空巷,夾道迎接乾隆皇帝的熱烈場面。笏者,朝見皇帝時君臣所持記事之板也。該畫是范仲淹裔孫范瑤聘請名畫師所繪,以蘇州城西25里的天平山為中心,用寫實的手法,描摹迎接聖駕的盛大場景,其中帶有山川樓閣、風土人情,所以也被稱為“江南風情長卷”。
乾隆六下江南,是很龐大的歷史事件。但在《萬笏朝天圖》中,並沒有乾隆的形象。按照專家的說法,其實它是描繪迎接儀式的大規模演練,所以乾隆皇帝沒有“出場”。也就是說,為了迎接皇帝老爺的到來,當時當地官員要組織大規模的迎接排練,以萬民歡慶來迎接聖駕,這樣的彩排確實用心良苦,場景當然要弄得無比盛大,而且不能出紕漏;否則弄巧成拙,皇帝老爺一發怒,你的烏紗帽不就泡湯了?弄得好了,皇帝舒服了,讓你連升三級,那才叫一個爽字。 歷史很快被時間沉澱成“文化”,《萬笏朝天圖》也就成為珍貴文物了。可出乎意料的是,當代中國出了個現代版的“萬笏朝天圖”,只不過歡迎的不是皇帝而是地方官員——對於今天的地方“一把手”,你可不能輕易地說人家是“土皇帝”;而且,地點也在江蘇,不過不是蘇州而是徐州轄下的城市而已。這位被夾道歡迎的“一把手”名叫李連玉,是歡迎他這位十七大代表從北京“勝利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