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笏來朝

陝西武功東原一線的客山、梁茂山和九盤山經歷了歷史滄桑的洗滌,裸露的黃土和紅土相間,形成的一座座土柱,昂頭矗立,延綿五六里,猶如大臣朝聖的笏板。因此,遠在唐代時此處就被列為《武功八景》之一,名曰:“萬笏來朝”。

成因傳說

傳說開天闢地時,震天作響的河漢水把陝西省武功西南部沖成了南北有四十里地長的川道。虧得女媧補天,那水才變小,但還深不可測。這時,炎帝榆罔將那滔滔惡水管理成了兩條河川。並封此地為中亭川。沮漆二水在遠古時代,曾經是炎帝姜姓與黃帝姬姓的發源地。文獻中就有“姜姬二水匯於有邰”的記述。

炎帝部落在沿渭河東移時,並給這裡賦予有邰氏地望的名稱。從那以後,姜姬兩大部落就在這水草豐茂,鬱鬱蔥蔥,展如鳳翼的廣闊草原上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邰氏女姜嫄和黃帝後裔帝嚳結為夫妻生下周人始祖后稷,才有了上承原始農業之餘緒、下開教民稼穡之先河的文明歷史。

相關描述

姜嫄聖母被《詩經》描述“赫赫姜嫄,其德不回。”死後被安葬在松柏籠罩,漆、湋水環繞的小華山頂端,其前面崖壁委蛇,崗巒疊嶂,似群臣手握“笏板”,以“萬笏來朝”之勢,向經天緯地的聖母行朝拜大禮。史料中將這一奇峻的景觀列入“武功八景”之一,受到人們的瞻仰和嚮往。

清代學者吳大澂在牌坊兩邊題寫的“ 履帝武敏周人生亘古高冢志邰城”的對聯和湋水環繞的聖母陵寢,安臥在峭壁崗戀的頂端千年屹立。周民族的始祖母子二人自此地“泛舟湋水間,排水患,賴水利,始圳田。”

千百年來,多少名人曾以詩詠之,唐代詩人韋應物曾寫道:

翠嶺香台出半天,萬家煙火照晴川。

諸僧近住不相識,且聽微鍾記往年。

深陷於平原底部的川道里,寬闊深邃的空間,刀削斧鑿的土崖上,一道道被水沖刷浸蝕留下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這些痕跡或許就是當年榆罔、后稷治水有功的有力佐證。

站在對面的小華山主峰,極目遠眺這裡上下分明:長川幽幽,漆水映帶,蜿蜒於鬱鬱蔥蔥的林木、花草、莊稼之間,時隱時現,飄忽不定,一年四季,各不相同,詩情畫意盡在其中,高處層層土柱裸露在外,稜角尖銳,直插天際,雄渾壯闊,人們觀後無不賞心悅目、心胸開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