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癟病

萎癟病

萎癟病又稱乾癟病、萎瘦病,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原因包括飼料營養缺乏和水質惡化。一般在8~10月,稚鱉脫殼後的室外養殖池流行,特別是加溫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此病極易發生。流行區域沒有特定性,我國廣大養鱉區均有發生。該病危害較大,造成稚、幼鱉的死亡率較高。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萎癟病英文名稱:anemia
..

定義:由於放養過密、餌料不足引起的魚病。病魚身體乾癟,消瘦,體色發黑,背肌薄如刀刃,往往沿池邊遲鈍地遊動,不久即死去。病魚鰓絲蒼白,呈嚴重貧血現象。
套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概述

患本病的金魚常表現為身體纖瘦,肌肉無活力,頭大身長,體色暗淡,鰓絲蒼白,出現嚴重的貧血現象。此病是因餌料不足,營養不良而瘦弱。主要是放養密度過大,加上不同規格的金魚沒有及時分缸,以致小魚沒有吃到足夠食料所致。此外,秋季產卵繁殖的魚苗,食料不足,個體小,越冬以前體內脂肪積累太少,對低溫耐力差,冬季即逐漸死亡。各地都有此病出現,秋末、冬季為主要發病季節。

防治方法是:

防治
①個體大小不同的當年金魚,應及時按規格分缸飼養,同時應當提供其鮮活餌料,如水蚯蚓等,以強健其體魄;
②秋季魚苗,儘量稀養,還要進行強化培育,爭取越冬前體長超過4厘米。體弱的魚移置室內,並保持一定的水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