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
萊陽市第一中學前身為膠東公學、膠東中學。1938年6月、7月籌辦膠東公學,8月下旬,膠東公學在黃縣縣立中學舊址開學,校長由北海區專員曹漫之兼任。第一期共收學員250餘人。
1938年12月,設在蓬萊縣的抗日中學併入膠東公學,由於日軍入侵,膠東公學撤離黃縣。
1939年2月,膠東公學併入膠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
1940年5月,膠東公學復學,校址設在蓬萊縣前吳家一帶,校長趙野民。由於日軍掃蕩,學校被迫疏散。
1940年12月,膠東公學以掖縣短期師範為基礎復學。
1941年3月膠東公學師範科暫定修業期限為6個月。
1941年春末膠東公學本部與北海分班會合,東遷到牟、海、福、棲等縣邊區一帶。
1942年8月膠東公學增設高中一班,約40人,膠東女子中學與膠東公學合併。
1942年9月李芸生調任膠東公學校長。
1942年冬,日偽軍對膠東大掃蕩,殺害膠東公學學生8人,著名的膠東公學教師遲健民同時遇害。
1943年6月膠東公學擴大規模,共招生1200人。
1943年12月1日,膠東行署決定,膠東公學改稱“山東省立膠東公學”。
1944年夏,海陽中學奉命併入膠東公學。
1945年3月,膠東公學撤銷,部分幹部教職工籌辦萊陽中學。
1945年7月,萊陽中學成立。
1945年9月,膠東行署決定以萊陽中學為基礎,恢復膠東公學。
1945年11月,姜守遷任膠東公學校長,王本賢為副校長,校址設萊陽中學駐地,萊東縣南務村。
1946年3月,膠東公學移設煙臺市,並將東山中學、煙臺師範合入,農村部分為膠公分校。
1947年9月,膠東公學、一中、二中部分幹部師生轉移到乳山成立煙臺聯合中學。
1948年10月,依照《山東省政府關於恢復教育工作的指示》,膠東區行政公署在萊東縣鶴山後村建立膠東中學,並在萊陽城設分班。學校招收一年級新生350人,共有10個教學班,學生467人。1949年,膠東中學本部由鶴山後村遷到萊陽城與分班合併,校址在大寺街宋荔裳故居。1950年更名為山東省立萊陽中學。
1952年,改稱山東省萊陽第一中學,並在萊陽城北亭山南麓興建新校舍。暑假除招收7個國中班外,又增設了高中部,招收3個高一班,後由黃縣轉來兩個高一班,共有20個教學班,學生965人,教職工75人。同年,學校建立了萊陽專區地委直屬中等學校黨委會,宮玉亭任書記。
1953年7月,學校由城內舊址遷至城北亭山新址,共占地200畝。1954年新建了理化實驗室、圖書館和閱覽室。
1957年,學校發展到30個教學班(國中12個,高中18個),在校學生1474人,教職工80人。
1960年,學校被煙臺專署定為教育改革試點學校,國中17級一、二、三、四班和16級一、四班進行大改試驗,試行五年一貫制;高中9級一、二班進行中改試驗,試用省編新教材,但不縮短修業年限。1961年,又被煙臺專署定為專區重點中學和山東省十年一貫制試點學校。1962年,被省政府定為山東省重點中學。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未招生,原有在校學生1500人。
1969年9月,學校將原有教職工及教學儀器、圖書等分出兩份,分辦柏林莊高中和馮格莊高中,一中改稱萊陽縣中學,並自本年起停辦國中部。高中招生廢除了文化考試制度,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招生辦法,學制改為二年。1977年9月,學校恢復山東省萊陽第一中學名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各項工作走上正規,並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在校學生1350人,教職工102人。校舍建築面積為10232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4964冊,教學儀器總價值17550元,勤工儉學總收入12069元,國家年撥教育經費203800元。1979年,學校大禮堂落成。從1981年暑期招生開始,學制改為三年。
1985年,學校共有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720人,教職工172人。圖書館藏書50311冊,各種教學實驗儀器2944件,國撥年教育經費52.5萬元,學校占地182畝,校舍建築面積16983平方米,校辦工廠年產值3.6萬元,勤工儉學年收入5.55萬元。
1986年8月,學校共有28個班,34級新生入學,六個重點班,兩個普通班,33級六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32級五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一個基礎班,另有一文三理總計四個文化補習班。
自1986年起,學校每年都要組織新生開展軍訓教育。
1987年,學校有教學班24個,共有學生1577人,教職工187人,其中,教師本科學歷43人,專科學歷53人,中師學歷8人,50歲以上16人,35―49歲36人,35歲以下50人。
1988年12月9日學校召開慶祝建校50周年大會,1700多名師生參加,市委副書記任順堂同志到校祝賀並作重要講話,會前召開了在萊陽市工作的“老校友座談會”。
基本情況
1992年學校占地181.5畝,共有教學班27個,在校學生1847人,教職工247人,圖書館藏書54900冊,各種教學實驗儀器價值24萬元。國撥教育經費107萬元,學校占地181.5畝,校舍建築面積24714.8平方米。
同年,在市委、市政府及教委領導關心和支持下,全市人民集資校改,新建教學樓、圖書樓、男、女生宿舍樓、教職工宿舍樓和學生食堂餐廳各一幢,還擴建了理化實驗樓,另外,改建了體育場,硬化了校園路面,校舍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從而徹底改善了辦學條件,使校容校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全省校舍改造評估驗收中,學校獲得全省總分第一名。
1993年學校被評為煙臺市級規範化學校。
1994年學校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1995年學校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
1996年學校被評為煙臺市明星學校,同年,學校承辦了煙臺市“三愛”教育現場會,會議重點推廣了該校改進和加強師德建設的經驗。
1997年學校建成了體育館,安裝了校長辦公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和音像備課中心。同年,學校被確定為煙臺市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推薦學校。
1998年學校承辦了煙臺市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現場會,並被評為煙臺市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該校的做法和經驗受到與會領導的一致好評。
1999年學校被確定為煙臺市首批面向全國開放的名校。
2000年學校承辦了煙臺市重點高中教學工作現場會,會議重點推廣了該校改進和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創新優生培養工作的做法和經驗。
2001年學校當選為山東省高級中學協會理事單位。同年,該校被批准為山東省教學改革實驗學校、國家“十五”德育重點課題研究實驗學校。
2002―2004年該校按照84個教學班的規劃,新建學生伙房餐廳一幢、學生公寓樓兩幢、教學樓兩幢、教師住宅樓三幢,新建校舍面積45000平方米,從而,保證了辦學規模逐步擴大,49級擴招達到了16個班,50級擴招達到了23個班,51級、52級擴招均達到了30個班的規模。
2004年學校被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為接受外國學生學校。
學校有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450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9人,中級教師107人,國家級優秀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22人,煙臺市級優秀教師54人。
自1978年以來,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創建全國重點高中為目標,以教育改革和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的兩個任務和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性地推進素質教育,確立了辦學以育人為本,育人以成人成才為目標的教育思想,形成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分類推進的教學體制,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教學過程管理模式、學生合作教育模式和優生培養模式,形成了既能保證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又能保證優生培養質量的教育優勢和質量管理優勢,其中,“班教導會制度”、“三定五統一單元超周集體備課制度”、“課堂教學過程管理制度”和“導師制度”等,被譽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4把“金鑰匙”,一直受到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和推廣。
榮譽
萊陽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被譽為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抗美援朝運動中,許多學生投筆從戎奔赴前線。1951~1955年,有200餘名學生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
學校建校初期,為國家培養了初、高中畢業生近2萬名,向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3379名。1955年高一級畢業生中直接去蘇聯留學的有25人。1982~1986年,高考成績名列全省前茅,向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1447名。1984年應屆文科班高考錄取率達90%,有兩名學生分列全省文科考生總分第一和第二名,有兩名學生分列全省外語考生總分第二和第三名。1985年應屆理科班高考錄取率達92.9%,有兩名學生並列煙臺市理科考生總分第一名,其中一名學生的數學成績為滿分(120分+10分)。還有一名學生列煙臺市外兼文科考生總分第一名。
近幾年,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一直位居山東省和煙臺市前列。1995―2004年,在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中,學校共有5000多名學生達到本科院校分數線,2600多名學生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55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11名學生奪得山東省高考單科或總分第一名;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學校共有191名學生在國家級競賽中獲獎,331名學生在省級競賽中獲獎,15名學生入選國家奧賽集訓隊,30名學生入選山東省奧賽集訓隊,學校兩次榮獲全國高中化學奧賽決賽優勝金杯,兩次榮獲全國高中物理奧賽決賽優勝獎,多次受到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的表彰,多次被授予山東省高中化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奧賽金牌學校和優勝學校稱號。 2004年3月學校榮獲“學校杯”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並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
學校連續1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多次被評為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集體和山東省教育教學改革先進單位。1998―2004年連續七年被評為煙臺市優生培養先進高中、普通高中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學校的辦學育人經驗連續七年被煙臺市高中教育工作會議和萊陽市高中教育工作會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