菴藺

菴藺葉紙質,不分裂,上面綠色,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腺點,多少被稀疏的短柔毛,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

基本信息

植物介紹

種中文名:菴藺
種拉丁名:Artemisia keiskeana
種別名:菴茼子、菴閭、覆閭、菴蘆、菴閭(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彙編),庵蒿(吉林)
系中文名:菴閭系
系拉丁名:Set。14.Paniculigerae Poljak
組中文名:艾組
組拉丁名:Sect.3.Artemisia
亞屬中文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Artemisia
屬中文名:蒿 屬
屬拉丁名:Artemisia Linn.Sensu stricto,excl.Sect. SeriPhidium Bess.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黃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木。主根略明顯,側根細而多;根狀莖短,直徑約3毫米,有少數營養枝。莖多數,常成叢,高30—100(一120)厘米,下部半木質;上部草質,綠褐色,具細縱棱,分枝多而細,斜向上伸長,長3一l0厘米;莖、枝初時有稀疏絲狀絨毛,後光滑。葉紙質,不分裂,上面綠色,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腺點,多少被稀疏的短柔毛;基生葉多數或少數,成蓮座狀排列,基生葉、莖下部葉及營養枝葉倒卵形或寬楔形,長3—8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圓,中部以上邊緣具數枚粗而尖的淺鋸齒,基部楔形,漸狹窄成柄,葉柄長o.3—0.8厘米,無假託葉,花期葉均萎謝;中部葉倒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匙形,長4.5—6.5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尖,中部以上邊緣具數枚疏鋸齒或淺裂齒,齒端尖銳,基部漸狹,楔形,無假託葉或假託葉極小,不明顯;上部葉小,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全緣或上半部有數枚小齒裂。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3.5毫術,具細梗,梗長1.5—2毫米,小苞葉小或無,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疏而稍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垂;總苞片3—4層,背面綠色,無毛,外層總苞片小,卵形,頂端鈍,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背面綠色或黃褐色,邊緣寬膜質;花序托小,半球形;雌花6—10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背面具小腺點,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反卷;兩性花13—18朵,花冠管狀,部分為狹管狀,背面具小腺點,偶有短柔毛,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略短於花冠或近與花冠等長,頂端2叉,叉端鈍尖,無睫毛。瘦果卵狀橢圓形,略壓扁。花果期8—11月。
用 途:全草人藥,有止血、消炎、驅風、活絡之效。
產地分布: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生於低海拔地區的路旁、乾山坡、灌叢、草地及疏林下。日本、朝鮮及蘇聯(東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本種提示:古本草書自《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等記述的“菴藺”,其種類頗為混亂,除部分記述的“菴藺”為本種外,《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等還將五月艾A.IndicaWilld.作“菴藺”入藥;而《政和本草》則將白苞蒿A.lactifloraWall.ExDC.稱為“秦州菴茼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