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菲律賓是亞洲最早擁有電影的國家之一,產片數量在亞洲也名列前茅。19世紀末馬尼拉已有人放映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20世紀初,美國人曾到菲律賓拍片。1917年,菲律賓人J.內波穆塞諾和他的弟弟們創建了菲律賓第一個電影公司──馬來亞電影公司,並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喜劇改編的故事片《鄉村姑娘》(1919),在放映時請演員在銀幕後配對白、歌曲和音樂。馬來亞電影公司在20年代的頭5年壟斷了菲律賓的電影生產,並在1930年攝製了根據J.黎薩爾的小說改編的影片《不許犯我》,頗受歡迎。1932年,馬來亞電影公司的J.內波穆塞攝製了菲律賓第一部有聲故事片《金色的匕首》。有聲片的出現提高了電影的娛樂價值,觀眾劇增,使電影生產有利可圖。於是電影公司紛紛成立,電影事業興旺起來。有人把1934~1941年稱為菲律賓電影的黃金時代。由於美國的殖民統治,在這個階段生產的菲律賓影片,如滑稽片、武打片、歌舞片、愛情片等,都完全抄襲美國影片,象好萊塢一樣也以明星為中心,用一些皮膚白晰漂亮誘人的混血女郎招徠觀眾。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不久,菲律賓被日軍占領,影片生產幾乎停頓。戰後,菲律賓電影事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比較重要的影片有M.孔德的《成吉思汗》(1950),這部影片於1952年在世界範圍發行;L.阿韋利亞納的《憂傷之子》和《海上流浪》;G.de萊昂的《西莎》等。娛樂性的商業影片仍然沿著戰前以明星為中心的製片路線在發展。50~60年代,影片的數量增長了,但是藝術質量卻沒有提高。
自60年代以來,菲律賓影片年產量約在140~250部之間。最高年產量是1971年的 251部,1982年的產量是148 部。這些影片絕大部分是純娛樂片,絲毫不反映菲律賓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那種以性與暴力為主題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一度盛行根據色情連環畫拍攝的黃色影片,吸引了大量觀眾,賣座經久不衰。如影片《被污的人》在馬尼拉放映,頭3天就贏利數百萬比索。
70年代以後湧現了一批創作態度嚴肅的中青年導演,他們的作品使菲律賓的電影面貌有所改觀,有些成為國際知名導演。他們大多數堅持電影要反映社會的創作原則,攝製了不少具有一定水平的電影如L.布羅卡在1978年拍攝的《霓虹燈光下的馬尼拉》,描寫到城市謀生的貧困農民遭到的苦難,這部影片被認為是70年代最重要的菲律賓影片。他的另一部影片《英香》(1977)寫一個年輕姑娘在貧民窟中的遭遇,影片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得到好評。此外,M.de萊昂拍攝的心理影片《漆黑》(1976),描寫上層社會資產階級價值觀念的《偷歡》(1977)等片都在國外得到好評。E.羅梅羅在1976年拍的《一如既往》,通過一個青年從農村到馬尼拉的遭遇,探索了在西班牙和美國殖民統治交替時期的文化特徵和民族性問題。但是在菲律賓年產一百多部影片中,好的和比較好的影片一般不到10部。
菲律賓全國有電影院1200家,每天觀眾約165萬。外國片從戰後就泛濫菲律賓影院,但由於政府採取措施,進口影片從50年代的每年 800多部下降到1982年的 205部。即使如此,進口影片的數量仍然比國產片多。
為了鼓勵提高國產影片質量,設了各種獎和機構。馬尼拉時報於1950年設立了瑪利婭?克拉拉獎,兩年以後由菲律賓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所代替。1981年成立了菲律賓電影發展委員會和菲律賓電影學院。1982年 1月又成立了菲律賓實驗電影部門以促進菲律賓電影的發展。此外,菲律賓還設有一種最高榮譽獎,即國家藝術家獎,獲獎者有L.阿韋利亞納和G.de萊昂。
菲律賓於1982年初舉辦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有幾十個國家參加。1983年1月舉辦第2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比前一屆規模更大更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