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蜂鷹
菲律賓蜂鷹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南洋蜂鷹
- 別名:菲律賓蜂鷹
- 外文名:Barred Honey-buzzard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隼形目
- 科:鷹科
- 亞科:蜂鷹亞科
- 屬:蜂鷹屬
簡介
南洋蜂鷹(學名:Perniscelebensis)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中文學名:南洋蜂鷹
拉丁學名:Perniscelebensis
別稱:菲律賓蜂鷹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蜂鷹亞科
屬:蜂鷹屬
命名時間:Wallace,1868
英文名稱:BarredHoney-buzzard,
英文名稱:BarredHoneyBuzzard
外形特徵
菲律賓蜂鷹是一種中型猛禽。雌鳥略比雄鳥更大。頭小,雄性藍灰色,而雌性的頭部為粉棕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 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喉部灰,前胸部棕色,有黑色豎紋。腹部的褐色和黑色相間的橫紋。虹膜為金黃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在空中的飛行時翅膀騰起顯得平穩有力,有一個較長的尾巴,翅膀上有兩道寬而深暗的帶狀斑紋。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生活環境
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多為鼓翅飛翔。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生長繁殖
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產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繁殖期為4—6月。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旋,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中間稍微下凹,形狀為盤狀,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每窩產卵2—3枚,一般為2枚。卵為磚紅色,被有咖啡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