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華西亞高山植物園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位於川西平原
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30公里的龍池地區,北緯30°44´,東經103°27´,海拔1400-3200米,年均氣溫8.5-10.9°C,極端最高溫28°C,極端最低溫度零下12°C,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濕度87%。這裡有幾千公頃的自然生境,有山地、溪流、湖泊、沼澤、濕地、流石灘等,景觀多樣,植被豐富,自然分布地微管植物即達2000餘種,包括了橫斷山區地各種植被類型,在一些局部區域,自然分布地植物類群如杜鵑花、苔蘚、蕨類等已具備了專類園地基礎。
基本資料
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四川都江堰華西亞高山植物園(簡稱華西園)籌建於1986年,成立於1988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都江堰市(原灌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杜鵑資源引種、馴化以及珍稀、瀕危、特有植物資源保育與科普展示為主要特色。
華西園地處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主園區龍池基地年均溫8.5-10.9℃,極端最高溫28℃,極端最低溫-12℃,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均濕度87%;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區系處於橫斷山脈植物區系向華中植物區系的過渡帶。
華西園以收集、保存、研究橫斷山與東喜馬拉雅地區杜鵑花屬植物、珍稀瀕危植物以及藥用與觀賞植物為主要目標,兼顧其它具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重要資源類群。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華西園引種栽培野生杜鵑種類與數量位居亞洲第一,收集保存活植物2000種以上,初步建成了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野生杜鵑原始種類最多的杜鵑專類園。
華西園已建成露地定植區15公頃,露地苗圃5公頃,保護地1200平方米。保存野生杜鵑300餘種,包括藍果杜鵑、大王杜鵑、棕背杜鵑、樹形杜鵑、凸尖杜鵑、巴郎杜鵑、黃杯杜鵑等珍稀種類,現有苗木超過20萬株;引種珍稀瀕危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7種,繁殖8000餘株;批量化保存樹蕨、雲南紅豆杉、西藏雲杉、喜馬拉雅長葉松、峨眉冷杉、四川紅杉、水青樹、珙桐、連香樹、圓葉玉蘭、五小葉槭、夏臘梅、天師粟、滇牡丹、桃兒七等100餘種珍稀植物。
園區特色
華西亞高山植物園石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四川省都江堰市於1986年共同創建地。目前占地100餘公頃,正式職工8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3人,初級人員3人。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成功的建園方針,該園引起了國內外植物學家和同行的極大關注和興趣。
自然資源
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收集保存珍稀瀕危植物,如杜鵑花、報春等各類植物600餘種,並繁殖出大量珙桐、西藏長葉松、夏臘梅、水青樹等珍稀瀕危植物,已經建立的杜鵑花專類園占地40公頃,收集保存杜鵑花200餘種40000餘株;另外有三個不同海拔高度的杜鵑花自然群落,總面積在60公頃以上。杜鵑花專類園和自然群落總面積約100餘公頃,使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成為中國杜鵑花面積最大的研究基地。此外,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專類園還有珍稀瀕危植物和珙桐專類園、報春花專類園、苔蘚和蕨類植物專類園、裸子植物園等,並擬在海拔2000-3200的地段,規劃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區或生態定位觀測研究區。
旅遊特色
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是一個融自然保護、科研、旅遊為一體,既具有自然保護區性質,又具有植物園性質的新型植物園。這裡建有海拔700-3200米的新官山和龍池兩大基地,可以引種、栽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至溫帶以及高山各類植物,是我國引種幅度最大的植物園。
具體信息
華西園地處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主園區龍池基地年均溫8.5-10.9℃,極端最高溫28℃,極端最低溫-12℃,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均濕度87%;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區系處於橫斷山脈植物區系向華中植物區系的過渡帶。
華西園以收集、保存、研究橫斷山與東喜馬拉雅地區杜鵑花屬植物、珍稀瀕危植物以及藥用與觀賞植物為主要目標,兼顧其它具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重要資源類群。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華西園引種栽培野生杜鵑種類與數量位居亞洲第一,收集保存活植物2000種以上,初步建成了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野生杜鵑原始種類最多的杜鵑專類園。
華西園已建成露地定植區15公頃,露地苗圃5公頃,保護地1200平方米。保存野生杜鵑300餘種,包括藍果杜鵑、大王杜鵑、棕背杜鵑、樹形杜鵑、凸尖杜鵑、巴郎杜鵑、黃杯杜鵑等珍稀種類,現有苗木超過20萬株;引種珍稀瀕危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7種,繁殖8000餘株;批量化保存樹蕨、雲南紅豆杉、西藏雲杉、喜馬拉雅長葉松、峨眉冷杉、四川紅杉、水青樹、珙桐、連香樹、圓葉玉蘭、五小葉槭、夏臘梅、天師粟、滇牡丹、桃兒七等100餘種珍稀植物。
華西園廣泛開展特色植物資源引種和保護,不斷強化植物多樣性研究及新特品種研發工作。已經完成或在研的科研項目包括:“中國蛇足石杉資源分布與蓄積量調查”(國際合作);“都江堰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與行動計畫”(IUCN資助中國的第一個縣級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岷江流域中山區植被不同演替階段恢複試驗示範”、“中國杜鵑花屬植物標本數位化專項”(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子課題);研發峨眉桃葉珊瑚、大百合、虎舌紅等近30個野生觀賞植物種類,其中2個獲國家林業總局新品種保護。近年來,華西園在生態恢復、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以及參與提升地方旅遊產業品質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08年提出了以華西園為依託,建設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和研究平台的構想。
華西園圍繞杜鵑與西南部珍稀瀕危及特有植物保護,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工作,每年接待約5萬人次參觀;1998年被四川省科協授予“四川省植物學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國科學院、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示範基地”;參與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拍攝介紹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專題片;多次參加“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科普展”、“三峽花博會”和“全國花卉博覽會”;自2001起舉辦“中國龍池杜鵑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芮氏8.0級)震驚世界!距震中三十多公里的華西園本部新官山基地(北緯31°00'45",東經103°37'02")和距震中僅數公里的華西園龍池基地(北緯30°44',東經103°27')遭受重創,兩名職工不幸遇難,建築物全部損毀,水電、通訊、道路等配套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龍池基地1號苗圃被地震引發的山體垮塌徹底覆蓋和破壞,損失約50種、4萬餘株珍貴杜鵑苗木,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00萬元。在中國科學院、四川省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都江堰市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華西園已全面展開艱巨的災後重建工作。
華西園的災後重建工作以“設施重建與功能重建並重”、“以功能重建引導設施重建”為指導思想,在災後重建總體規劃中將頂層設計、功能設計和專業設計有機結合,災後重建工作力爭實現以下目標:建設以野生杜鵑品種蒐集保存和繁育為特色的“中國杜鵑園”,建成全國種類最為系統和齊全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杜鵑專類園;建設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為背景的“四川都江堰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園、站一體)”;建設以面向旅遊業發展和城市園林美化需求為主的重要院地合作工作平台;建成符合上述目標功能需求的配套基礎設施。
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都江堰市協商,決定華西園本部易址重建,華西園龍池基地(42公頃)原址重建。華西園本部從都江堰市灌口鎮遷至玉堂鎮(北緯30°57'35",東經103°35'22"),華西園本部暨低海拔基地的占地面積從2.6公頃(39畝)擴展到13.3公頃(200畝),具體選址位置和土地劃界紅線圖已通過都江堰市規劃部門審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並上報主管部門,預計在2009年內開工建設。華西園現有320平方米過渡性工作和生活用房(板房),重建後的基礎設施可滿足同時接待80-100名科技人員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災後重建工作既是華西園克服地震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重要任務,也是華西園恢復發展的重要機遇。通過理性重建,進一步提升華西園在學科發展、地域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杜鵑研發與科普基地,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杜鵑研發、生產和物流中心。華西園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