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華爾街日報之戰》作者薩拉?埃利森是《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她以手術刀般犀利的筆調為我們揭示了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大戰內幕。
一份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最強大的商業報紙,兩大家族,商業權力,命懸一線的財富,併購,分裂與背叛……
《華爾街日報之戰》講述了媒體巨頭默多克擊垮班克羅夫特家族,收購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的真實故事。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從道瓊斯所有者班克羅夫特家族成員之間無窮無盡的自相殘殺以及最後毫無骨氣地與默多克達成交易,到被驅逐的《華爾街日報》編輯所獲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費,無所不包。
《華爾街日報之戰》作者莎拉?艾莉森作為資深記者,以手術刀般犀利的筆調為我們抽絲剝繭,揭破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大戰內幕,為商業人士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鑑。
作者簡介
薩拉·埃利森
《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曾在《華爾街日報》工作了10年之久,對《華爾街日報》的人事和制度了如指掌;
曾負責報導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一事,經歷了收購的全過程並深諳細節;
她關於傳媒業的報導曾獲得紐約新聞女性協會和紐約出版人協會的認可和好評。
目錄
目錄
序章 戰鬥開始了
第1章 風聲鶴唳
管理者借著道瓊斯飛黃騰達,但道瓊斯公司本身卻在不斷墜落。彭博、路透、時代等競爭對手在蓬勃發展時,道瓊斯公司卻在核心業務——《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通訊社之外再難有建樹。
第2章 分裂與背叛
1982年傑西·班克羅夫特·考克斯在“21”俱樂部的墜亡標誌著班克羅夫特家族在《華爾街日報》上的緊密陣線首次出現裂縫。但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直到另一位班克羅夫特家族老太君撒手人寰。
第3章 班克羅夫特保衛戰
儘管做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甩手掌柜,班克羅夫特們依然認為,道瓊斯最好還是由班氏家族來控制。然而2005年的春天,他們變得越來越焦躁不安了,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新的執行長來代替即將卸任的彼得·卡恩了。
第4章 與默多克第一次碰面
2007年將年滿65歲保的羅·斯泰格爾快退休了。《華爾街日報》編輯中間的斯泰格爾接班人之戰已經進行了好長日子了。贊尼諾很了解《華爾街日報》,總編的位子可能是除了他的執行長之外最重要的公共位子了。
第5章 銀行家與密探
斯特金斯基努力擺出友好的樣子,竭力想獲得班克羅夫特家族成員的好感。他費盡心機接近十年前大鬧天宮卻失敗的比利·考克斯和伊莉莎白,只有通過他們才能打入班氏家族的內部,獲得可靠的訊息。
第6章 不,公司不賣
對默多克而言,“假期”無非就是把辦公室換到他的 “玫瑰之心”號遊艇上。他從不認為打擾別人的假期是一種強迫。贊尼諾不是默多克的打工者,但他也知道這位大佬的召喚意味著什麼。
第7章 重磅訊息
默多克早就盯上了《華爾街日報》,在這件事上,湯姆斯是他的盟友,對他們雙方來說,《華爾街日報》都是他們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默多克想對付的是蘇茲貝格家族,而湯姆森則想羞辱一下《金融時報》前同事。
第8章 命懸一線
和任何收購案一樣,在某個特定點,顧問們就開始成為推動進程的主導力量。任何交易的主角都是暫時的,但讓收購奮勇向前的是卻是彼此熟知、在一樁又一樁買賣中賺取豐厚報酬的顧問。
第9章 默多克的秘密來信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下午5點34分,保羅·斯泰格爾收到了一封電郵。這封電郵將命中注定在他40年所建立起來的純潔無暇的名聲上留下一個污點。
第10章 魔鬼已經從瓶子裡出來了
面對默多克驚人的報價,班氏家族卻並不想賣,不過年輕一代後裔正在與家族原先的團結陣線漸行漸遠。科斯塔所要做的就是讓家族再分裂一點,讓交易通過。然後,他們就可以拿著默多克的錢愉快地回家了。
第11章 這把屠刀其實不是最鋒利的
希爾家組中的老么麥可·希爾代表家族向外發布了一份聲明,看起語氣溫和。但只要熟諳華爾街用詞的人都知道,這是明確出售道瓊斯公司的信號。105年後,班克羅夫特家族終於決定放手了。
第12章 被綁架的談判
彼得·麥克弗森感到頗為驚異,他以為第一次談判是為了讓班克羅夫特家族不再討厭默多克,而不是讓他們達成任何協定。然而理應是班克羅夫特家族顧問的利普頓卻要畢其功於一役,當天就做成交易。
第13章 全線崩潰
曠日持久的編輯獨立協定結構討論讓家族董事感到精疲力竭,他們決定將談判權下放給道瓊斯公司董事會了事。他們原本的打算是掌握和默多克談判的控制權,但和這位上了年紀的大佬交上手後,他們的內荏本性就逐漸暴露了。
第14章 最後一次羞辱
班克羅夫特家族再度聚首了,不過這一次和25年前高朋滿座的傑西·考克斯21俱樂部聚會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回,在魯珀特·默多克和他的新聞集團所施加的壓力下,原本已根據血統分為三支的班克羅夫特家族已接近於分崩離析了。
第15章 我們需要更多新聞
與默多克共進早餐之後,布勞奇利走出了造型奇異的新聞中心塔,迎著8月的晨光走上第六大道。他感到歡欣鼓舞。他感到他與這位“媒體男爵”之間有著太多的共同點。
第16章 準備打垮《紐約時報》吧
記者們試圖給默多克施壓,以得到公平對待。默多克的名聲早已眾人皆知了。他是著名的工會破壞者。但記者們希望,對待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的收購,默多克可以拿出一幅友好的面孔。
第17章 首要目標是娛樂
布勞奇利不遺餘力地向人們宣傳他的改版計畫是他單槍匹馬想出來的,但默多克手下所有編輯都經受過的瘟疫他還是沒有能夠倖免:不管實際上到底有沒有,反正沒有人不認為他所說所想的每一件事都是出於默多克的授意。
第18章 重組《華爾街日報》
默多克的演講讓記者們面面相覷,那就像是一位編輯在教導不守規矩的年輕記者,不過好像發言者和聽眾的位置顛倒了。他告訴編輯們,長篇報導最好放在白紙的周末班,由此將話題引回了他最喜歡的部分:《紐約時報》。
第19章 無處安插的親信
布勞奇利繼續知難而上,每天出版報紙,然後不厭其煩地作事後分析。他就是要將默多克和湯姆森排除在新聞室之外。他正在參加一場按他們的意願改變報紙的競賽,但布勞奇利堅持不讓他們倆插手報導。
第20章 出局
過去幾個月來,布勞奇利忙於保住這份由他負責運作的報紙。不過最危險的是,他沒有受過戰鬥訓練;他沒有在實踐檢驗中逐步改善策略的概念,這使得默多克可以從容不迫地笑裡藏刀,剪除想要趕走的人。
第21章 替代者湯姆森
湯姆森打算靜悄悄地與《華爾街日報》新聞室周鏇,裝作一副不拘一格遴選總編繼任者的樣子。他召開了一系列記者和記者站主任會議,以友善的新聞室首腦的面目出現,以穩定軍心。
第22章 人人自危的時期
布勞奇利辭職後,《華爾街日報》發起了轟轟烈烈的自我批評運動。《華爾街日報》儘管身為全世界最有實力的報紙,在面對《紐約時報》的競爭時卻總是盡落下風,相當被動。
第23章 新秩序的降臨
在默多克看來,這些人的辭職無非是員工自我清洗過程中出現的噪音。正如他的編輯湯姆森將注意到的,不高興的,盡可離開,悉聽尊便。
尾聲最後的敵人
文摘
序章
戰鬥開始了
2007年8月,一個暖和的夜晚,蓋爾.格雷格(Gail Gregg)信心滿滿地走上舷梯,參加巴里.迪勒(Barry Diller)的遊艇小聚會。然而當她望見丈夫小阿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紐約時報》發行人)的對頭魯珀特.默多克時,今夜的美好願景一下子煙消雲散了,她恨不得一頭跳進哈德孫河中去。
這場派對必定會引來無數花邊雜誌的關注,但其本意絕不是為了生產八卦材料,舉辦者也沒有給任何狗仔隊發出邀請。這是一場權勢人物的私人聚會,意在交換信息,互通有無,為未來合作埋個伏筆。在夕陽西下的靜謐中,大佬們相互發展著關係。但在觥籌交錯的表象下,暗流洶湧——美國最有分量的兩大出版媒體的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場戰爭事關誰能主宰美國人讀什麼、想什麼以及信什麼。
身處這條118英尺漂亮遊艇上的賓客們都知道,事實可以花錢買,價高者得。媒體帝國不僅是在報導新聞,同時也在選擇並製造新聞。不過今晚的官方主題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商業,而是先從哈德孫河上觀賞迪勒的IAC(InterActiveCorp)新總部,然後再遊河。迪勒是個好主人,也有點顯擺的意思,一周前就開始謀劃這事兒了。晚燈將完美呈現這座頗有爭議的建築。它由弗蘭克.格里(Frank Gehry)設計,外形猶如八張展開的風帆,意欲下水起航。但在那個特殊的夜晚,這座奇特優雅的宏偉建築並非最大的新聞點。
凌晨時分,魯珀特.默多克得到了交易確認——他將以50億美元從班克羅夫特家族手裡買下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班克羅夫特家族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延綿至今的新聞家族之一,擁有道瓊斯公司已經整整105年,期間,在《華爾街日報》中產生了33個普利茲獎。除了新聞集團之外,道瓊斯公司歷史上僅有的另一次收購發生於1902年,克拉倫斯.巴倫(Clarence Barron)花13萬美元買下了它。有人說巴倫是財經報導的鼻祖,但班克羅夫特家族稱他是“祖父”。他是波士頓新聞局(Boston News Bureau)創始人,當年用從妻子傑茜.沃爾德倫(JessieWaldron)處借來的錢買下了道瓊斯公司,首付為2 500美元。沃爾德倫私房菜很有名,身高五點英尺四、體重三百三十磅的巴倫曾是那裡的長期老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