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華泰厚是太原服裝行業的老字號,創建於1928年,在同行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它由一個名叫黃厚甫,又名黃土寬的天津人創建。華,象徵服裝華麗;泰,即信譽如泰山;厚,取其店東黃厚甫之名。因注重質量與式樣,講究信譽,所以業務活躍,買賣十分興隆。
華泰厚服裝店設有兩個門市部:第一門市部駐太原市柳巷18號,南鄰汽車儀表廠柳巷鐘錶門市部,北鄰柳巷照相館,西鄰醬園巷居民區,占地面積為1600平方米;第二門市部駐鐘樓街32號,坐南朝北,東靠紅星服裝廠門市部,西鄰鐘樓街澡塘女部,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磚建築二層樓房。
經營特色
華泰厚服裝店的經營特徵是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前店設有裁剪、定做櫃檯,款式多樣,做工細緻,產品質量可靠。所以,長期以來顧客盈門,企業知名度甚高。
發展歷程
1928年,黃厚甫出資銀洋2000元,聘請北京永增祥服裝局副經理孔兆祥為經理,先在鄭州開設了華泰厚新衣莊,以批發服裝為主,開業不久即被焚倒閉,被迫於1930年由孔兆祥和徒工吳秀嶺遷來太原首義門內(今五一南路),開設了華泰厚軍衣店。主要承做部隊的軍衣和學生制服。
1933年柳巷6號原鼎新號皮鞋店倒閉,華泰厚承接鞋店“鋪底”,由首義門遷來柳巷,改為華泰厚西裝店,同時,業務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代客加工擴大為企業備料,承做個人和團體的程式高檔毛呢服裝。因地處鬧市,業務發展很快,逐漸在縫紉行業嶄露頭角,營業額在縫紉行業中名列前茅。1937年華泰厚西裝店改為華泰厚服裝店。抗日戰爭期間,“華泰厚”以重金厚禮從京、津、大連等地聘請名師20餘人,專做高級呢絨服裝。在量體裁衣、縫紉、鎖眼、釘扣、繚邊、整燙等各個工序,實行“工藝不規格不過關,衣服不合體不出門”的店規,成為當時太原市的“八大洋莊”之一。
到了1943年,華泰厚職工發展到70餘人。然而,之後由於閻錫山推行平民經濟“兵農合一”,加之日偽警務廳的勒索、物價飛漲等災難,“華泰厚”瀕臨倒閉。太原解放後,在黨對私營工商業政策的扶持下,“華泰厚”重整復業,迎來新生。經過民主改革,企業經營也得到發展。1955年,“華泰厚”提前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取名為“華泰厚縫紉廠”,有職工30多名,資金1.8萬元。1956年,太原市推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又將太原的“華興茂”、“利民服裝店”等24家私營服裝店併入,成立了“地方國營太原市華泰厚縫紉廠”,職工增加到107名,資金髮展到4萬元,“華泰厚”經營十分興旺,迎來了它的“第二春”。
1955年之後,“華泰厚”在發展過程中,企業不斷擴張,在西羊市成立了“地方國營太原市華泰厚縫紉廠”,後遷址二營盤,也就是後來的太原服裝廠,以前店後廠的形式代料加工各式高檔服裝。同年,百貨公司從企業抽調技術人員成立了“友誼商店縫紉組”,專門服務於省、市領導、蘇聯專家、出國人員。1965年,“華泰厚”從太原縫紉廠分出,成為“中國紡織品公司山西省太原公司第一服裝店”,職工達95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和絕大多數老字號一樣,“華泰厚”沒能守住自己的牌子,被視為“四舊”砸爛。1966年11月,華泰厚改名為“太原市東方紅服裝加工廠”。1967年又改名為東方紅服裝店;不久又改為人民服裝廠。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改革開放初期。1979年,正式恢復了華泰厚服裝店的老店名。
1979年7月,誕生整整50年的“華泰厚”把老牌子重新掛起來。公司的發展也蒸蒸日上,承攬加工的傳統業務逐漸擴大。而且企業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信譽,加強技術培訓,專門成立了技術培訓班,對傳統工藝進行研究。“華泰厚”以承攬加工高級服裝而聞名,產品質量是它的立身之本。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企業改進了生產工藝,先後引進日本先進設備26台,制定了一系列的檢測細則,對生產的每個工序嚴把質量關。
為了進一步發揮老企業的經濟優勢,太原市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1983年,政府投資50萬元,在柳巷“華泰厚”原址擴建1600平方米的四層大樓,企業面貌大為改觀。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擴大經營,1989年又在大中市場內新建了“華泰厚第三門市部”,專營本廠及外埠名優服裝。“華泰厚”進入了有史以來的經營高峰期。
“華泰厚”的不景氣是從1993年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華泰厚”正式被國家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的稱號。如日中天的“華泰厚”開始擴大規模,兼併了一個服裝廠、一個福利廠,人員最多時達到500多人。當時的華泰厚上下都想大幹一番。然而,單純的擴張並不意味著實力的增強,企業的效益並沒能因此增長,兼併的工廠和人員也成了“華泰厚”的包袱。
分析這一階段的發展,一位華泰厚昔日的負責人認為,在擴張的時候,企業並沒有在產品上、技術上、工藝上創新。而僅僅憑著“華泰厚”的金字招牌,就想做大做強,這種單純的吃老本式發展,給企業帶來是泡沫。比如對老產品,企業沒有改良,工藝落後,款式陳舊,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創出新產品。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社會,如果沒有創新是最致命的,在這一點上,“華泰厚”恰恰沒有做好。西裝品牌沒有打響,也沒有及時推出一些很有市場的時裝、休閒服之類的產品,致使效益日益滑坡。客觀地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這一時期伴隨的是進一步的全球化。相對食品等行業,服裝行業更容易受到外來衝擊,處於不進則急退的境地。放眼中國國內,能實現順利過渡的服裝企業老字號並不多,更何況太原處於輕工業相對滯後的區域。“華泰厚”在內外雙重壓力下,終於由頂峰開始滑落。
後來,“華泰厚”又和剛進太原時一樣,主要業務是承攬加工各種制服,包括民航,一些著制服的政府部門,都是“華泰厚”的老客戶。在“華泰厚”二樓的車間內,一台台擺放整齊的縫紉機都開著工,一派繁忙的景象。“華泰厚”總經理是馬福進,他的父親正是從黃厚甫手中接管華泰厚的馬硯明。他介紹說,“華泰厚”包括退休職工在內,共有職工300多名。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定做制服,除太原市外,“華泰厚”也派出業務員,從省內外往回攬活。當然,也有市民來定做件衣服什麼的,“華泰厚”也接並一如既往認真地完成。此外,“華泰厚”在鐘樓街和柳巷的兩個門市部都將一層店鋪外租,也算是一份收入。
儘管資金比較緊張,2008年太原市對柳巷進行改造時,“華泰厚”還是籌錢將四層大樓外麵粉刷一新,並將“華泰厚”三個字醒目地做在街面,看起來也顯得有精神。馬福進說,太原市好多老字號都維持不下去,消失的,改行的都有。華泰厚日子過得雖然不寬裕,但仍然將企業維持下來了,保住了這塊牌子,傳統工藝也保留了下來。談到未來的發展,馬福進說,第一要務是先讓企業順利實現改制,從根本上為企業的發展掃清體制障礙。
榮譽
1982年至1989年,華泰厚服裝店生產的男女西裝、中山服、男女中大衣、男女褲等七個品種,連續被評為省優產品,設計生產的“V”字形衣領的女衣等榮獲全國服裝評比最佳設計獎。
多年來,華泰厚服裝廠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諸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被太原市政府授予“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獲得“A級信用度企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