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載淳,6歲登
極,在位13年,19歲病死。年號初定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當時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意為共同治國。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十三年(1874年)死去,實際親政只有一年多。同治6歲繼承皇位之後,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生母慈禧皇太后,另一個是他的皇叔父恭親王奕。這種關係很像順治皇帝同孝莊太后、皇叔睿親王多爾袞的關係,但有兩
點不同:一是,當年孝莊太后是在後台懿訓輔政,而慈禧太后是在前台垂簾聽政;二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七年就病死,而恭親王奕做議政王直到同治死。關於同治與叔父恭親王的關係,我們將結合歷史事件的敘述展示。先說同治皇帝與母親慈禧太后的關係。
慈禧的地位很特殊,辛酉政變後開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慈禧皇太后是同治的第一位老師,又一直掌握著朝政大權。慈禧掌控同治、光緒兩代皇帝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朝廷權力的中心,長達48年之久。因此,講同治不能不先講慈禧,而講慈禧不能不先了解慈禧的身世。
慈禧身世異說
同治的
母親慈禧太后,由於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其身世,有多種異說。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
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相當於現在部里的一個司局長。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父親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於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後屢有升遷。根據清宮檔案《內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調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鹹豐二年(1852年),調任安徽徽(徽州府)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廣(廣德州)道的道員。
從慈禧之父惠征的履歷看,他曾先後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職。那么,慈禧出生在何處?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近幾年,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鹹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征,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主要根據這份“排單”認定,鹹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這裡應該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胡同;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此外,還有人認為慈禧出生在北京東城方家園。《清朝的皇帝》記述:“慈禧母家在東城方家園,父官至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時當道光末年,洪楊起事,惠征守土無方,革職留任,鏇即病歿,遺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長。”有書說:“恭親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於方家園’!”注云:“方家園在京師東北角,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襲承恩公。《翁同龢日記》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記載了慈禧母親發喪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殯,塗車芻靈之盛,蓋自來所未有,傾城出觀,幾若狂矣!沿途祭棚絡繹,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李鴻藻)未往,頗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體地點至今沒有解決,慈禧入宮時選秀女的“排單”至今也沒有發現,所以慈禧的出生地點以及身世仍存在著如下五種異說。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但是,經過專家查閱文獻、檔案,發現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小文,題目是:《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這篇文章又說:在現今乍浦的老人當中,仍然流傳著關於慈禧幼年的傳說。當時的規定,京官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學者查閱清朝考核官員的檔案記載:這時的惠征被考核為吏部二等筆帖式,三年後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檔案作為吏部筆帖式進行考試,可見這時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筆帖式,為八品文官。所以,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時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職也不對,在京師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級也不合。
“人頭馬”為何喝哭志願者
吃的是雞鴨魚,喝的是“人頭馬”!面對一桌豐盛的宴席,客人卻直嚷著吃不下。這讓“好客”的主人頗有些尷尬,最後只能不歡而散。7月25日晚,廣東清新縣教育局的幾位領導吃了一頓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晚餐——到該縣扶貧的幾位來自北京的志願者在飯桌上流淚質問他們,一桌盛宴可以幫助該縣的貧困大學生解決多少實際困難?
“金牛班”學生畢業了!
飽受爭議的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金牛班”的學生日前正式畢業了。這批以優異成績從牛舍里走出的高職畢業生目前已經全部就業。儘管剛剛畢業,但他們已經成為了新疆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骨幹,享受著一般畢業生所沒有的特殊待遇。
學院院長王毅告訴記者,從這些學生在企業的表現和企業對這些學生的關注與認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金牛班”是成功的,這種模式能夠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高素質學生。
先鋒百歲又遠征
——懷念我的爺爺孫毅
“靜居華嘉寺,院內有山林。讀懂紅寶書,錘鍊一顆心,永遠忠於毛主席。”這首極富“文革”時代色彩的打油詩是我的爺爺孫毅在上世紀70年代初住在北京西城區華嘉胡同4號時所作。每當看到這二十餘字的小詩,我便感受到爺爺在那個年代裡所表現出來的剛毅、豁達和不屈不撓。
傳奇女人的傳奇人生慈禧身世之迷的異說
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后,由於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其身世,有多種異說。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
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相當於現在部里的一個司局長。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父親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於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後屢有升遷。根據清宮檔案《內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調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鹹豐二年(1852年),調任安徽徽(徽州府)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廣(廣德州)道的道員。
從慈禧之父惠征的履歷看,他曾先後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職。那么,慈禧出生在何處?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近幾年,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鹹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征,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主要根據這份“排單”認定,鹹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這裡應該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胡同;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此外,還有人認為慈禧出生在北京東城方家園。《清朝的皇帝》記述:“慈禧母家在東城方家園,父官至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時當道光末年,洪楊起事,惠征守土無方,革職留任,鏇即病歿,遺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長。”有書說:“恭親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於方家園’!”注云:“方家園在京師東北角,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襲承恩公。《翁同龢日記》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記載了慈禧母親發喪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殯,塗車芻靈之盛,蓋自來所未有,傾城出觀,幾若狂矣!沿途祭棚絡繹,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李鴻藻)未往,頗忤意旨。”
珍妃:溫潤美貌端莊
慈禧家的具體地點至今沒有解決,慈禧入宮時選秀女的“排單”至今也沒有發現,所以慈禧的出生地點以及身世仍存在著如下五種異說。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但是,經過專家查閱文獻、檔案,發現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小文,題目是:《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這篇文章又說:在現今乍浦的老人當中,仍然流傳著關於慈禧幼年的傳說。當時的規定,京官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學者查閱清朝考核官員的檔案記載:這時的惠征被考核為吏部二等筆帖式,三年後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檔案作為吏部筆帖式進行考試,可見這時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筆帖式,為八品文官。所以,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時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職也不對,在京師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級也不合。
慈禧在潞安被賣到惠征家?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蕪湖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道員衙署在蕪湖,因此說她出生在蕪湖。慈禧既然生長在南方,便善於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鹹豐帝的寵幸。一些小說、影視多是這么說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有一個情節,蘭貴人(就是後來的慈禧)在圓明園“桐蔭深處”唱一曲纏綿小曲,鹹豐皇帝聽得如醉如痴,從此博得寵愛。顯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為她出生在南方的證據。就像北方人會唱黃梅戲,不能以此證明出生在安徽一樣。根據歷史記載:惠征當徽寧池太廣道員是在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在鹹豐元年(1851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檔案中還保存有蘭貴人受到賞賜的賞單。可見慈禧不會是生於安徽蕪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山西歸(化)綏(遠)道的道員。清代的綏遠城,今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這種說法又稱為內蒙古說。慈禧的父親惠征當年曾任山西歸綏道,道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據說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落鳳街,慈禧就出生於落鳳街的道員住宅里,甚至傳說慈禧小時候常到歸化城河邊玩耍。但文獻記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慈禧已經15歲,所以說慈禧不可能出生於歸化城。不過,慈禧可能隨父惠征在歸化城住過。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從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歸化城做官,當過副都統。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過。以上就成為慈禧出生歸化(今呼和浩特)說的一個歷史的影子。慈禧的母親不可能從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為這在當時既路途遙遠,也不合禮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說。這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說法。此說認為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長治當地傳說: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後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說慈禧是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王姓家譜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續譜到現代。王氏家譜上更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后”。但是,這份家譜不是原家譜,是後來重抄的。(2)當地還傳說:在西坡村外邊的山腳下,還有據說是慈禧生母的墳。墳前有碑,原來是木牌,後來豎立石碑。說慈禧是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著一處娘娘院,被認為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當年慈禧給宋家寫的家信等,據說她娘家六代侄孫還保存著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說:“慈禧太后是咱家的。”為此,宋家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這件事。上面的傳說,有文有物,具體生動。長治地方眾口一詞,畫押證明,說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上述動人的傳說,真是太傳奇了。經專家考證,在這段時間,歷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個人,但是沒有惠征。既然惠征沒有在山西潞安府做過官,那么慈禧怎會在潞安被賣到惠征家呢?
總之,不管慈禧生長在哪裡,她都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鹹豐身邊的政治閱歷,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慈禧在鹹豐皇帝死後,帝後集團與帝胤集團結合,發動宮廷政變,摧毀“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這場政變發生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即農曆辛酉年,所以史稱“辛酉政變”。
曾效仿呂后迫害戚夫人慈禧與麗妃是情敵嗎
看過電影《垂簾聽政》的讀者一定對電影裡慈禧殘酷迫害鹹豐帝的另一個妃子麗妃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與麗妃是一對情敵。
麗妃千嬌百媚,能歌善舞,深受鹹豐的寵愛,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裡。一心想要承寵、費盡心機往上爬的慈禧對她妒恨不已。鹹豐皇帝死後,慈禧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現垂簾聽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實際統治者。她在剷除了政治對手,肅清了敵對勢力後,回過頭來整治昔日與她爭寵的麗妃。慈禧效法漢代呂后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將麗妃的手腳悉數砍去,裝在一個罈子里,對她極盡侮辱之能事。這段情節,在影片中陰森恐怖,盡力將慈禧塑造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睚眥必報的惡毒婦人形象。那么,歷史上是否真有麗妃這樣一個人,她與慈禧的關係真的像影片描繪的那樣嗎?慈禧真的以那樣殘酷的手段迫害過她嗎?
據史書和清宮檔案記載,麗妃是主事慶海的女兒,他他拉氏。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七日生,比鹹豐帝小6歲,比慈禧小2歲,與慈安同歲。鹹豐元年(1851)參選秀女時,麗妃和慈禧同被選中。麗妃被封為麗貴人,慈禧被封為蘭貴人。鹹豐二年(1852),二人同時入宮。鹹豐四年(1854),麗妃被封為麗嬪,慈禧被封為懿嬪。鹹豐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麗妃為鹹豐帝產下了皇長女,三天后就晉封為麗妃。鹹豐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天就晉升為懿妃。鹹豐帝死後不到3個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義,以“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晉封她為麗皇貴妃,越過了貴妃這一級,一次升了兩級。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麗皇貴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低於皇太后。
多年來,麗妃體弱多病,經常吃藥,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歲。她死後第三天,光緒帝親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禮。她的金棺暫安於田村殯宮。光緒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麗妃金棺葬入清東陵的定陵妃園寢。這座妃園寢的後院建有15座寶頂,共分三排。麗妃的寶頂位於第一排的正中之位,處於這座園寢的最尊貴的位置。
麗妃所生的女兒是鹹豐帝惟一的女兒,所以備受鹹豐帝和眾妃嬪的喜愛,同治九年(1870)被封為榮安固倫公主。清朝制度:只有皇后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妃嬪生的只能封和碩公主。按此規定,麗妃生的這個女兒應封和碩公主,可是慈禧卻破例封她為榮安固倫公主。
以上史實表明,麗妃不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關照和一系列禮遇,表明麗妃與慈禧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來,經常以專橫跋扈、陰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還有溫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為麗妃本人比較溫順聽話,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國家、後宮大權之後,麗妃對她不構成任何威脅,所以才對她如此禮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膽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戰她的權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這從她對兒媳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看過電影《垂簾聽政》的讀者一定對電影裡慈禧殘酷迫害鹹豐帝的另一個妃子麗妃的情節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與麗妃是一對情敵。
麗妃千嬌百媚,能歌善舞,深受鹹豐的寵愛,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裡。一心想要承寵、費盡心機往上爬的慈禧對她妒恨不已。鹹豐皇帝死後,慈禧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現垂簾聽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實際統治者。她在剷除了政治對手,肅清了敵對勢力後,回過頭來整治昔日與她爭寵的麗妃。慈禧效法漢代呂后迫害戚夫人的方法,將麗妃的手腳悉數砍去,裝在一個罈子里,對她極盡侮辱之能事。這段情節,在影片中陰森恐怖,盡力將慈禧塑造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睚眥必報的惡毒婦人形象。那么,歷史上是否真有麗妃這樣一個人,她與慈禧的關係真的像影片描繪的那樣嗎?慈禧真的以那樣殘酷的手段迫害過她嗎?
據史書和清宮檔案記載,麗妃是主事慶海的女兒,他他拉氏。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七日生,比鹹豐帝小6歲,比慈禧小2歲,與慈安同歲。鹹豐元年(1851)參選秀女時,麗妃和慈禧同被選中。麗妃被封為麗貴人,慈禧被封為蘭貴人。鹹豐二年(1852),二人同時入宮。鹹豐四年(1854),麗妃被封為麗嬪,慈禧被封為懿嬪。鹹豐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麗妃為鹹豐帝產下了皇長女,三天后就晉封為麗妃。鹹豐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下了皇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天就晉升為懿妃。鹹豐帝死後不到3個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義,以“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晉封她為麗皇貴妃,越過了貴妃這一級,一次升了兩級。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麗皇貴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低於皇太后。
多年來,麗妃體弱多病,經常吃藥,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年54歲。她死後第三天,光緒帝親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禮。她的金棺暫安於田村殯宮。光緒十九年(1893)四月十八日,麗妃金棺葬入清東陵的定陵妃園寢。這座妃園寢的後院建有15座寶頂,共分三排。麗妃的寶頂位於第一排的正中之位,處於這座園寢的最尊貴的位置。
麗妃所生的女兒是鹹豐帝惟一的女兒,所以備受鹹豐帝和眾妃嬪的喜愛,同治九年(1870)被封為榮安固倫公主。清朝制度:只有皇后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妃嬪生的只能封和碩公主。按此規定,麗妃生的這個女兒應封和碩公主,可是慈禧卻破例封她為榮安固倫公主。
以上史實表明,麗妃不僅未受到慈禧的迫害,反而受到了慈禧的格外關照和一系列禮遇,表明麗妃與慈禧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由此看來,經常以專橫跋扈、陰狠刻毒面目示人的慈禧也還有溫情、恤下的一面。也可能是因為麗妃本人比較溫順聽話,而且在慈禧牢牢掌握了國家、後宮大權之後,麗妃對她不構成任何威脅,所以才對她如此禮遇有加。而一旦有人膽敢忤逆她的旨意,挑戰她的權威,慈禧流露的就是另一副面孔了。這從她對兒媳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殘酷虐待慈禧與兒媳們的關係
慈禧與慈安並尊兩宮皇太后,共同處理朝政大事。但由於慈安秉性溫和,一向謙恭退讓,而慈禧卻處處爭強好勝,所以在處理家事、國事上,只要無礙朝政大端,一向以慈禧的意見作定奪。在為同治帝選立皇后時,慈禧滿有把握地以為同治帝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選立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為皇后,萬萬沒有想到同治帝竟會遵照慈安的心意,選中了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使慈禧大為惱火。為了發泄自己一肚子的火氣,慈禧一方面拿皇后阿魯特氏出氣,干預她與皇帝的夫妻生活,對她百般挑剔,多方虐待,另一方面對落選的富察氏處處偏愛,給予優厚待遇,甚至不惜破壞祖制家法。
按照慣例,在皇帝大婚、選立皇后的同時,還要選出一批妃嬪備位後宮。這次同治帝大婚時,選了4位女子為妃嬪,她們是知府崇齡的女兒赫舍里氏、原任大學士賽尚阿的女兒阿魯特氏、主事羅霖的女兒西林覺羅氏和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這4人中,長得最漂亮的當為17歲的赫舍里氏。年齡最小的是富察氏,只有14歲。慈禧將4人分為三等,只將富察氏一人封為慧妃,將赫舍里氏和阿魯特氏封為瑜嬪和珣嬪,將西林覺羅氏一人封為瑨貴人,故意突出了富察氏的尊貴地位。
按照慣例,妃、嬪的冊封禮應與皇后的冊立禮同日舉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禮,只安排慧妃的冊封禮與皇后的冊立禮同日舉行,將瑜嬪、珣嬪的冊封禮安排在一個月後舉行。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將慧妃直接晉封為皇貴妃,連升了兩級。
富察氏晉封為皇貴妃後剛一個月,又以她“侍奉大行皇帝夙昭淑慎”,晉封她為敦宜皇貴妃。
清朝后妃制度自康熙朝完善以後,皇貴妃的封號字數最多為2個字。可是慈禧在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初一日,以這一年是她的60大壽為由,封富察氏為敦宜榮慶皇貴妃。富察氏成為有清一代皇貴妃封號字數最多的一位。
惠陵妃園寢內為同治帝的4位妃嬪分別建了地宮,上建寶頂。遵照慈禧旨意,將慧妃寶頂放在前排正中之位,其他3位的寶頂在後面,一字排列。慧妃的地宮為石券,另外三人的為磚券,故意突出慧妃的地位。
頤和園石舫慈禧覺得將慧妃券座安排在園寢前排正中,似乎還不能表達對她的厚愛,於是幾次降旨,欲將惠妃園寢提高規格,仿照清朝妃園寢等級最高的景陵皇貴妃園寢和慕東陵的規制,增建方城、明樓、寶城、大寶頂、東西配殿,還要增設石五供。清朝陵制:只有帝、後陵才設石五供,而且標準規制的妃園寢不建方城、明樓、配殿等。後來由於一些王公大臣的暗中抵制,加上實際施工的困難,也可能是慈禧覺察到這樣做不妥,最後不得不收回成命,諭令按定陵妃園寢規制辦理。
慈禧權欲極強,不容任何人忽視她的權威地位,即使是自己的親兒子、兒媳,她也只從自己的好惡出發,或罰或賞,盡只由著自己的性子。正是由於她的粗暴干涉和殘酷虐待,才造成了同治和阿魯特氏的早亡,後來又逼死光緒和珍妃,她實在是一個自私惡劣、毫不顧及親情的母親。
慈禧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時代的獨裁者,她將天下一切都視為自己的私有品,兒女是她的,他們的婚姻感情她要干涉;國家朝政大權是她的,決不允許別人插手;那天下的財物更應歸她所有,為她所享受。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她常常置國家面臨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危機於不顧,揮金如土,大肆揮霍。她覺得生前擁有權勢富貴還不夠,還得為身後建設萬年吉地多做打算,這樣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還能繼續享受她作為老佛爺的尊崇和富貴。
簡介
慈禧是為報世仇而出?清“宮闈不選葉赫”之謎
萬曆四十三年(1615)六月,葉赫貝勒布揚古的妹妹,曾經許嫁給努爾哈赤,後來又反悔,待嫁閨中18年,最終嫁給了蒙古,引起了努爾哈赤極大憤慨。這就是有名的“葉赫老女事件”。遍查相關文獻,都未查到“葉赫老女”的名字,幸好電視劇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東哥,這裡為敘述方便,也姑且稱她為東哥吧。“葉赫老女”東哥,是布齋的女兒、布揚古的妹妹,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傳說貌美且賢,在女真各部遠近聞名。不知道是因為她生得美貌,還是因為生不逢時,總之以她的名義引發了一系列的戰爭。不管怎樣,圍繞著她,戰爭在接二連三地爆發,一個個英雄為她裹屍戰場,她似乎可以和那希臘特洛伊戰場上的海倫相媲美。
在這裡,這個貌美的女子和這段悽美的歷史是不能不提及的。
萬曆十九年(1591),哈達貝勒歹商愛慕東哥的美貌,最先向葉赫求婚,正在尋隙與哈達仇殺的葉赫貝勒布齋和納林布祿讓歹商親自迎娶。歹商不知是計,在迎娶的途中被葉赫伏兵所殺。
兩年後,扈倫四部締結共同對付建州的聯盟,烏拉貝勒滿泰給弟弟布占泰聘娶了東哥。布齋出於結盟的需要,同意了這樁婚事,接受了滿泰的聘禮。該年九月,布占泰以葉赫女婿的身份,率3000烏拉兵加入了九部聯軍。戰爭的結局卻並未因為他是葉赫女婿的身份而改變,他被俘了,在建州囚禁了三年。而這時候,葉赫勢弱,為了改善和建州的關係,布揚古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努爾哈赤為妻。可是,情況發生了變化,可能是東哥心中的仇恨太深,也可能把妹妹嫁給努爾哈赤本來就不是他的本意,布揚古改變了主意。總之,東哥沒能與努爾哈赤成婚。不想還傳出了一種說法,說東哥說了,努爾哈赤是她的殺父仇人,她不能嫁給他,誰殺死了努爾哈赤,她就嫁給誰。於是,東哥的作用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過程中被提了上來,甚至後來還被列為努爾哈赤誓師伐明的七大恨之一。仔細想來,努爾哈赤把東哥作為藉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萬曆二十七年(1599),哈達部發生內訌,葉赫貝勒金台石趁機率兵將哈達部劫掠一空。哈達部只好向努爾哈赤求援,表示願意將三個兒子送到建州作為人質,請求努爾哈赤出兵。但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到了葉赫。大敵當前,葉赫驚恐之下,想到了借刀殺人的計謀。他們給哈達貝勒猛哥布祿寫了一封信,說願意將東哥嫁給他,重修和好,但是條件是抓住建州統兵將領,不向建州送人質,並殺死建州士兵。這個誘餌非常有效,猛哥布祿真的同意了,並約葉赫貝勒到開原共議計畫。猛哥布祿的背信棄義激怒了努爾哈赤,也為他進兵哈達提供了最好的藉口,因為東哥本是屬於他的女人。這年九月,努爾哈赤率軍進抵哈達城下。哈達早已有備,且有葉赫為援,似有恃無恐。城上壁壘森嚴,兵卒開城迎戰。激戰了六天六夜,努爾哈赤以傷亡慘重的代價攻下了哈達城,大掠哈達牲畜、人口而歸。迫於明朝的壓力,努爾哈赤沒有馬上吞併哈達,而是在哈達部鬧饑荒、猛哥布祿之子武爾古岱求救之機,才正式將哈達吞併。
不久,與哈達同樣的命運就降臨到了輝發的頭上。輝發部貝勒王機努死後,他的孫子拜音達禮殺死了他七個叔叔,自立為貝勒,但是部眾很多都叛離了他,逃到葉赫部去了。拜音達禮不敢對葉赫提出要求要回部眾,只好向努爾哈赤尋求幫助。努爾哈赤率軍幫他收復了叛離他的輝發村寨。葉赫見此情景警覺起來,跟拜音達禮承諾,只要他和努爾哈赤斷交,就可以將輝發部眾歸還給他。拜音達禮與努爾哈赤斷了交,但是葉赫卻沒有履行諾言,拜音達禮只好再次求助於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並沒有因為拜音達禮的違約而責怪他,而是很爽快地答應再次出兵幫助,並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輝發成了葉赫與建州爭奪的對象。葉赫採用什麼手段去拉攏拜音達禮,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有一種說法認為葉赫又把東哥推出來了,允諾將東哥許配給他,來換取他與努爾哈赤斷交。拜音達禮竟真地願意如此,又背棄了與努爾哈赤的盟約。這次努爾哈赤忍無可忍,並且也有了堂而皇之進攻輝發的理由。在萬曆三十五年(1607),努爾哈赤率軍攻占輝發,輝發滅亡,拜音達禮本人也死於戰火之中,成為美女東哥的又一個犧牲品。
也許是上天眷顧努爾哈赤,也許是因為東哥真的有著攝人魂魄的魔力,因她而亡的厄運緊接著又落在了烏拉的頭上。在古勒寨之戰中,當時以葉赫女婿身份參戰的布占泰被俘,努爾哈赤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留在建州,但是並沒有拘禁他,還將自己弟弟舒爾哈赤之女嫁給了他。三年後,因滿泰被殺,布占泰回烏拉繼哥哥為貝勒。布占泰很感激努爾哈赤,回烏拉不久,將妹妹送給了舒爾哈赤為妻。布占泰小心翼翼地處理葉赫和建州之間的關係,儘量做到不偏不倚。但在利益上則毫不含糊,當依附於烏拉的蜚優城要歸順建州時,烏拉率軍截擊了他們。這就是烏竭岩之戰。在這次戰爭中,布占泰雖然人數遠遠多於建州,但是傷亡很慘重。為了改善關係,布占泰再次向努爾哈赤請婚,希望娶努爾哈赤的親生女兒為妻,從此將永遠依賴建州為生。
歷史簡介
努爾哈赤發下誓言:不克葉赫,誓不回師
但是烏拉與建州的親善,卻引起了葉赫的恐懼,於是葉赫又故伎重演,將東哥,這個原本就曾經許配給他的女子再次推出。這時候不僅東哥的美貌在起作用,布占泰還考慮到可以藉助葉赫的聯盟共同對付建州,於是答應了這樁婚事,並且向努爾哈赤的女兒和侄女發泄憤恨。然而,這帶給努爾哈赤的,是為出兵烏拉提供了再好不過的藉口。
萬曆四十一年(1613),努爾哈赤親自統率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烏拉挺進。布占泰希望得到葉赫的支持,將自己的女兒、兒子以及17寨寨主的兒子都送到葉赫作為人質。但是葉赫並沒有派兵相救。布占泰在努爾哈赤大軍的衝擊下落荒而逃,奔往葉赫,不久後也死在了葉赫。又一個國被滅掉,又一個英雄殞命了。
東哥的美貌並沒有激起哈達、輝發、烏拉貝勒的鬥志,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勇敢,為葉赫報殺父之仇,反而卻成全了努爾哈赤,藉機吞併了三部。三部一亡,葉赫馬上暴露在了建州的面前。為了尋找靠山,葉赫將東哥改嫁給蒙古喀爾喀部,東哥由此結束了漫長的待嫁生涯。
努爾哈赤對整個事態看得很清楚,他覺得是由於東哥的緣故哈達滅,輝發滅,烏拉也因她而亡,是這個女人挑唆女真各部起爭端,現在她又嫁到蒙古去。從表面上看,東哥又把戰火燒到了蒙古,事實上只不過是努爾哈赤為進兵蒙古又找了一條藉口而已。並且他說:“無論此女聘與何人,壽命不會長久,毀國已盡,構釁已盡,死期將至矣。”不幸,被努爾哈赤言中,嫁到蒙古去的東哥,一年後就死掉了。可悲、可嘆、可憐,一代紅顏卻如此命薄。東哥的命運結束了,但以她的名義而起的戰爭並沒有隨她而離去,依然瀰漫在葉赫、建州和明朝的上空。
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割據遼東,宣布自己為金國汗,國號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萬曆四十六年(1618),在明朝的支持下,葉赫貝勒金台石的兒子率軍進攻了努爾哈赤統治下的後金,俘獲了407人,斬殺了84人。第二年正月,努爾哈赤便給予了狠狠的報復。同年,明朝鑒於努爾哈赤太過於猖狂,東北各部幾乎都被他征服了,於是派遼東經略楊鎬率四路大軍前往剿滅。這就是有名的“薩爾滸大戰”,葉赫也參戰了。葉赫見到明軍戰敗,慌忙撤退。這次大戰之後,明朝喪師失地。為挽回遼東局勢,明朝派熊廷弼經略遼東。努爾哈赤畏懼於熊,於是調轉兵鋒,集中力量進攻葉赫。
八月,努爾哈赤率大軍征葉赫。努爾哈赤發下誓言:不克葉赫,誓不回師!後金軍個個如狼似虎,勇猛衝殺,直至葉赫城下。
葉赫納拉氏雖然亡國了,但是它作為滿洲貴族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不僅如此,葉赫的子孫在清朝有許多位居要職。金台石的兒子德爾格勒,授佐領,予三等男爵,其弟尼雅哈,授佐領,予騎都尉世職。孫子南楚,任護軍統領,襲三等男爵。尼雅哈的兒子明珠,這個康熙朝有名的權臣,由侍衛授鑾儀衛治儀正,遷內務府郎中,後擢升為內務府總管,再授弘文院學士,又歷任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後贈太子太傅,晉太子太師,可謂是權傾一時。南楚的兒子穆占率兵征湖南,平雲南,後授正黃旗都統,列議政大臣。這樣出將入相的大有人在,葉赫納拉家族為大清江山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且不說,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太極——這個葉赫家族的外甥。
深入考察一下,清朝歷代后妃中姓納拉氏的大有人在。當然,不僅僅是葉赫納拉氏,還有烏拉、哈達納拉氏。除了皇太極的母親姓葉赫納拉氏外,努爾哈赤還有大妃烏拉納拉氏、側妃葉赫納拉氏、側妃哈達納拉氏。皇太極有繼妃烏拉納拉氏、側妃葉赫納拉氏、庶妃納拉氏。順治有庶妃納拉氏。康熙有惠妃納拉氏、通嬪納拉氏、貴人納拉氏。雍正有皇后為烏拉納拉氏。乾隆有追贈皇后烏拉納拉氏、舒妃葉赫納拉氏。道光有和妃納拉氏。在事實面前,野史所說的“祖制宮闈不選葉赫”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說姓葉赫納拉氏的慈禧是為報世仇而出現的,就更加不可信了。
說明
年輕守寡致心理變態慈禧杖擊珍妃的五大原因
珍妃,初為珍嬪,晉珍妃。在影視作品中的珍妃,聰慧明敏,嫵媚艷麗,機敏多情,非常感人。藝術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於說她幫助光緒推行戊戌變法。其實,珍妃不像影視作品中那么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為證。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僅13歲的珍妃與其姐瑾妃,同時被選為嬪。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宮。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皇太后60大壽,宮外雖然硝煙瀰漫,宮內卻是歌舞昇平。在這喜慶之年,宮裡的人,該賞的賞,該升的升。瑾嬪與珍嬪,沾了喜氣,同時晉封:姐姐為瑾妃,妹妹為珍妃。珍妃這年剛滿19歲,是花樣的年華。珍妃年輕熱情,性格活潑,博得光緒帝的寵愛。而正宮隆裕皇后葉赫那拉氏,卻引不起皇帝的情趣,甚而產生厭煩。皇后與珍妃,宮闈之內,漸起情波。隆裕皇后因失寵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於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狀。珍妃的入宮,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生活的熱情。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與珍妃共度了一段愉悅的時光。而這正是慈禧和皇后所不願意看到的。皇后葉赫那拉氏經過長時間觀察、了解,終於抓到珍妃的把柄。據《西太后遺事》記載:裕寬謀求福州將軍一職,先請託於太監李蓮英,因李蓮英索銀多,又以與珍妃娘家親近關係,“乃輦金獻之珍妃,俾伺便言之上前”。這件事被李蓮英的耳目探得,於是引起一場風波。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晨,光緒皇帝如同往常一樣到長春宮東暖閣向慈禧皇太后下跪請安。慈禧坐在御榻上,對光緒閉目不視,也不答話。光緒跪在地上,不敢抬頭,也不敢多言。皇太后同光緒帝僵持了約有一個時辰,慈禧太后才放話:“下去吧!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可要管。不能讓她們可著性子,不遵家法,干預朝政,胡作非為!”光緒莫名其妙,唯唯稱是,以禮告退,回養心殿。光緒正在納悶時,有太監跪奏:清晨,皇太后下令總管太監李蓮英,對瑾妃、珍妃杖責處罰。珍妃位下太監高萬枝,被慈禧太后懿旨正法。珍妃的胞兄志銳被革職,發遣烏里雅蘇台。至於慈禧皇太后對珍妃的嚴懲,有書說是“褫衣廷杖”——這對皇妃來說,是宮史前所未聞的,也是對珍妃最大的羞辱。
慈禧皇太后杖責珍妃,正史沒有記載,宮廷御醫檔案,留下一些資料:十月二十八日,太醫張仲元請得珍妃脈息,六脈沉伏,抽搐氣閉,牙關緊閉,周身筋脈顫動。十一月初一日,亥刻(21~23時),太醫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寸關沉伏,右寸關滑數,抽搐漸止,仍覺筋惕肉顫,神識已清,惟氣血未調,痰熱尚連下行,以致胸膈煩悶,兩肋串痛。有時惡寒發燒,周身筋脈疼痛。同日子刻(23~1時),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關沉伏,右寸沉滑,抽搐又作,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同一日深夜,將御醫請進內宮急診,可見珍妃病情之急重。根據上述醫案,珍妃確受重杖。
慈禧皇太后之所以重懲珍妃,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對光緒:甲午兵敗,慈禧太后將責任推到光緒身上,覺得光緒親政8年,膽子愈來愈大,甚至有些事情不把聖母皇太后放在眼裡。慈禧太后想“殺雞給猴看”,藉廷杖珍妃,告誡光緒:要是不聽話,就給眼色看。
二、對皇后:慈禧太后覺得,皇帝結婚5年,對懿定的皇后,既不親愛,也不敬重。皇帝一心喜歡那個珍妃,太使自己傷心。慈禧太后便藉此機會,嚴厲懲治珍妃,給侄女出口氣。
三、對珍妃:珍妃自恃長得嬌俏,能說會道,深受皇帝喜愛,太后心裡氣不過。特別是慈禧年輕守寡,產生心理變態。見到別人甜蜜愛情,心理總是嫉妒怨恨,借個機會,懲罰診妃。
四、對宮女:內宮應是一片“純淨樂土”,竟然有人串通外朝,賣官鬻爵。珍妃也好,太監也好,賣官之事,確被抓住。於是,慈禧皇太后懲罰珍妃,名正言順,誡訓宮女。
五、對自己:慈禧太后藉此,廷杖珍妃,舒解積憤。
慈禧皇太后“廷杖珍妃”之舉,收到一石五鳥之效。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惶出逃。相傳她臨行前命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但珍妃確實是那時死的。因為從那以後清宮檔案就沒有出現關於珍妃的記載。後來有個太監回憶錄提到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況。珍妃之死給光緒造成極大的精神刺激,形成極大的悲苦。光緒帝過著“囚帝”的生活,心情抑鬱,病情益重,死於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