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校園

人文景觀

百步梯

百步梯,位於華工北校區半山西路中段西側,倚山向東,是通往12號樓的一段百餘級的水泥階梯。該梯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始建於1936年1月,造價約8210元毫洋(含附屬費用)。初以三合土(即1份水泥、2份沙、4份半寸碎石加水混合的建築材料)為材,後改為磚砌敷水泥砂漿步級。
百步梯蒼勁古樸。從地形上來看,頗有中國古代入山修煉的格局。一條狹小的石梯在兩旁綠蔭的簇擁之下筆直而上,其意在曲徑通幽,還是比照人生如山登絕頂?有人說,當年興建百步梯的初衷,是為了引導莘莘學子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勇於攀登。不管何論,百步梯蘊藏著華工人歷經的滄桑歲月,是華工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當年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最好見證。今日的百步梯已成為華工學子奮進拼搏精神的象徵。
2002年7月,百步梯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百步梯以“石梯礪步”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日晷

日晷也稱作“日規”或“日圭”,是舊時利用日影測時的一種簡樸裝置,通常由晷針和圓盤組成。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圓盤叫做“晷面”,安放於石台上。在晷針兩旁呈對稱狀刻劃出相應時刻線,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如現代鐘錶的指針,而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位於華工北校區12號樓廣場上的日晷是校園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屬另外一種投影日晷。它不設指時針,只在晷盤上置一南北徑向直角三角形形狀銅件,其斜邊向上朝南,短邊垂直於晷盤。銅件西、東兩側晷盤分別有若干時刻線,銅件陰影達到的時刻線,表示相應的地方真太陽時
該日晷最初由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師生員工捐款3350元毫洋而建,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時任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胡德元設計,廣州吳翹記建築公司承建,1936年11月動工,成於次年。當年建成的日晷原物現已不存在,可能在戰火中丟失,留存下來的僅有日晷台座。該圓形台座側面飾有彩畫和花紋,整個台座給人以雄渾之感。現置於台座上的日晷,是華工根據當年的施工圖紙以青銅澆鑄而成,並於2001年11月17日正式與師生見面。重置日晷旨在以物明志,提醒學子珍惜時光,把握人生。
如今,參觀日晷已成為校外客人遊歷華工校園的一個傳統項目。

校訓石

華工北校區北區西南部,有一座以國內名山“賀蘭山”號之的小山丘,丘頂突兀處有一塊高約7米、長約10米、厚約6米的花崗岩質巨石,因其上鐫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手書之校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故稱校訓石。該校訓石刻成於1934年,耗資462元毫洋。
此校訓為該校創辦人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所立,原正文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共5句10字,出自《禮記》之《中庸》篇。1934年11月11日該校舉行10周年校慶,鄒魯手書校訓,依《中庸》篇原文在每句末尾都加回一個“之”字,刻石時就變成了5句15字
歷經70餘年的風雨沖刷,校訓石上的字跡依然醒目可現,發人深思。它不僅見證了校園的歷史變遷和發展,也為莘莘學子在喧囂的塵世中辟出一塊沉思的園地。
2002年7月,老校訓石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該石以“古石生輝”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石牌坊

石牌坊是指華工北校區1952年校界上的南門、西門兩座石牌坊。
南門石牌坊,位於五山路與廣園路交界處附近,原為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正門,因其坐北朝南,故又稱南門。該牌坊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廣州源記成建築公司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動工,次年10月竣工,造價約4.9萬元大洋*。該牌坊是典型的雙層古牌樓建築,最高處約10.9米,寬約25.2米,均深6米多。鋼筋混凝土作柱心、6寸厚香港白石(一種花崗岩石)作柱面的12根方形柱分列兩行,各柱的沖天柱頂呈花蕾形,各柱腳旁有石獅和抱鼓,均為香港白石打制而成。
牌坊共分5門:中門寬約8米,東西側各兩個邊門分別寬約5米和4米。中門兩柱正面上方鑲嵌了銅質銜環獅頭,中門外、內門額分別鐫刻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所書“國立中山大學”和“格致 誠正 修齊 治平”等字,這些文字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現外門額上“為人民服務”5字為同期所加。
南門石牌坊造型雄偉,結構勻稱,具有豪放、流暢之感。它曾是進出學校的必經之處,現已成為人們心目中華工的重要標誌。
西門石牌坊,坐東朝西,位於東莞莊路與粵墾路交界處。由華僑林仕椿、區國良兩人捐資建造,始建於1934年11月,次年11月竣工。其用料同南門石牌坊,但牌樓體量約及後者一半,有4柱3門,柱頭最高處9.3米,全坊寬15.2米。中門外、內門額上分別刻鄒魯書“國立中山大學”及“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等字。這些文字也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但其中一些文字至今仍依稀可辨。
2002年7月,兩座石牌坊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像

華工北校區正門中山路北端校園中軸線上的中山廣場,聳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塑像。這是中國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先生等在1958年創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尊室外孫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曾獲1987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優秀獎。塑像高5.3米,重約8.7噸,原立於廣州中山紀念堂,1999年9月遷至華工。
北校區系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主體部分,孫中山先生是該校創始人。1933年,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先生向該校贈送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被安放於校園禮堂前(即現中山像所在處)。1952年10月,中山大學主體遷往廣州市原嶺南大學校園。同年,由該校工科院系等10餘所國內高校相關係及專業組建的華南工學院則留在原址繼續辦學。不久,孫中山先生銅像輾轉遷往中山大學新校園。1998年冬,廣州中山紀念堂新置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座,經廣州博物館襄助,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先生塑像遷至華工,次年9月立於孫中山先生銅像原址。2003年11月,孫中山先生塑像以“偉人風采”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如今,掩映在蒼翠的芒果樹林中的孫中山先生塑像已成為華工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感召和鼓舞著華工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不斷追求卓越;激勵和鞭策著華工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向更高更遠發展。

歷史建築

12號樓

12號樓原系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地處華工北校區萌渚嶺上,位於西山東路北端的校區中軸線左側,與5號樓形成東西副軸線對稱布局,現為華工工商管理學院所用。該樓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林克明設計,廣州合泰建築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動工,次年11月竣工,總建築面積為3 554.5平方米,投資約27.5萬元大洋,同時得到海外僑胞捐資而建。
該樓為框架結構、高3層的中國固有式建築。綠色琉璃瓦雙層重疊,凝成飛檐屋頂,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脊飾,顯得俏麗而飄逸,檐下飾有精美的洗石米彩畫,充分展現了古式建築的神奇魅力;正面紅磚牆上間隔鑲嵌著10根厚實的檐柱,直達第二層,穩重而堅實。正門門額“法學院”3字,以及大樓奠基石上“海外同志、海外僑胞,捐資紀念”等字,均為時任校長鄒魯所書。整個建築掩映在一片綠樹叢林之中,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
2002年,在華工50周年校慶前夕,工商管理學院師生、校友捐資800萬元,對12號樓進行了內部裝修,使整棟樓在散發濃厚的古典韻味的同時,又平添了幾分現代氣息。
2002年7月,12號樓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該樓以“鳳山雅築”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8號樓 9號樓

華工北校區8號樓,位於峨眉山路北端西側,原為國立中山大學電氣機械工程教室,今為華工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用樓,建築面積為2 512.3平方米,投資約37.3萬元毫洋。
9號樓位於黃山路中段東側,原為國立中山大學土木工程教室,今為華工電力學院用樓,建築面積約2 294.4平方米,投資約34.1萬元毫洋。兩樓分處華工北校區湖濱路逸夫科學館之北面和西側,均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設計師楊錫宗設計,廣州宏益建築公司承建,1933年3月動工,次年9月竣工。
兩樓同為框架結構,紅牆綠瓦、高兩層的內廊式合院平面建築,屬中國固有式建築風格,整體造型蔚為壯觀。在材料運用和建築裝飾上,既有中國古代宮殿特色,又融合了歐美的建築風格。9號樓的兩層窗間牆面飾有傳統吉祥紋樣的深紅色琉璃方磚,與紅磚的砌築相結合,豐富了建築立面。
8號樓自啟用以來,除抗戰8年外,幾十年間一直歸機械系科使用;9號樓則在1952年10月華南工學院組建前10餘年間一直是工學院所在地。1934年國立中山大學啟用石牌校區之初,其法學院曾一度與工學院同在9號樓屋檐下,後遷出。
2002年7月,兩樓均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7號樓

華工北校區7號樓,位於廬山路之北端,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林克明設計,廣州合泰建築公司承建,始建於1934年10月,竣工於次年11月,建築面積為2 338.1平方米,投資額約為24.7萬元毫洋。該樓原系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室,約在1936年轉歸該校工學院作化學工程教室,
今為華工土木與交通學院之土木系用樓。該樓為框架結構,樓高2層,屬中國固有式建築風格,中間主體建築單檐廡殿頂,兩側亦為單檐廡殿頂,比中間低。這種屋頂處理使一主二次的屋頂形成藝術構圖該樓首層作基座處理,用花崗石砌築,月台及石階兩側欄桿望柱頭,均刻有雲紋、松鶴圖案,色調和諧、古雅,風貌莊嚴。室內裝修也很講究,柚木門、鋼製窗,室內地面為紅色水磨石米批擋。
2002年7月,該樓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5號樓

華工北校區5號樓地處衡山,位於泰山路北面、校區中軸線的右側,原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鄭校之設計,廣州大來建築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動工,次年11月竣工,建築面積為3 530.9平方米。投資約28.1萬元大洋。
5號樓為框架結構,主樓高3層,巍峨壯麗。其前出的兩層高門廊,4根大梭柱獨具西式風格;兩翼為平頂,出小挑檐;主體部分採用大屋頂。該樓集中體現了20世紀30年代早期嶺南建築流派之現代風格,也是中外混合式風格建築的傑出代表作之一。問世至今70餘年間,曾吸引無數學人為之吟唱、駐足流連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5號樓是國立中山大學愛國學生抗日救亡活動聚集地,淪陷期間是敵寇第21軍、第23軍司令部盤踞地,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它是進步學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的策源地。
1952年10月華南工學院組建後,5號樓曾為華工外語、物理、電工等系科的教研室用房,2004年起,為華工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所在地。
2002年7月,該樓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建築

勵吾科技大樓

2005年11月20日,勵吾科技大樓舉行落成典禮。勵吾科技大樓於2004年3月動工,總投資6300萬元,蔡建中校友捐資1000萬港幣,大樓以蔡建中先生的父親名字“勵吾”命名。大樓總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樓高共13層。

逸夫人文館

逸夫人文館位於華工美麗的西湖畔,,建築面積6374平方米,設有三大展廳,常年有風格多樣的藝術作品展在這裡舉行;並有能容數百人的多功能報告廳、優雅舒適的咖啡廳,充分顯示了“儒雅恬靜與朝氣蓬勃融合,開放與實用結合”的氣質,成為華工校內標誌性建築之一

該工程於2001年11月17日奠基,2002年6月14日開工,2003年10月17日通過校內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