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軍

李烈軍

李烈軍,博士,教授級高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冶金和材料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83 年 7 月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被分配回廣西河池鋼廠工作。 1987 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1990 年畢業。2002 年在上海大學攻讀鋼鐵冶金專業博士學位 。兼任廣州博士聯合會會長、廣東省企業品牌促進會副會長、韶關市華工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院長等社會職務 。 其先後主持30多項國家、省、市和企業科研項目,有17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 ,國家優秀專利獎1項,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 。 2016年6月24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主辦的“開放·共享論壇暨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共評出百餘位“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其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榮獲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獎,並作為嘉賓受邀在“開放·共享”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科研與教育實踐。 2016年9月23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烈軍應邀到武漢科技大學為該校6000名新生做題為《腳踏實地誌高遠,知行合一夢終圓――校友李烈軍的築夢人生》的精彩報告。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李烈軍1962年6月出生於廣西玉林一個普通家庭。李烈軍,廣西玉林人,博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廣州市優秀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廣東省科協委員,廣州市科協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特殊鋼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產業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鋼板鋼帶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廣,廣東省企業品牌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廣州博士俱樂部會長等10多項社會職務。
李烈軍教授本科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上海大學。李烈軍教授1990年—2010年在廣州鋼鐵企業集團工作,先後任科員、科長、廠長助理,副廠長和集團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職位,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工作,2010年6月調任華南理工大學從事金屬材料方面的教學、科研及產業化工作。
李烈軍教授先後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863、973在內的各級科技項目32項,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3篇,擁有10項國家發明專利,有16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國家優秀專利獎1項,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為企業和社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3年6月李烈軍教授與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一道共同榮獲“廣東年度貢獻人物“,是廣東省科教界僅有的兩位獲獎者。2014年9月榮獲華南理工大學“我最喜愛的導師”殊榮。

工作歷程

他經歷了三次高考,1977年讀高一時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文革”結束後第一次高考,落榜;1978年,考上中專,他毅然決定放棄;1979年,他被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錄取 。

1983 年 7 月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被分配到位於廣西偏僻山區的三線軍工企業——廣西河池鋼廠工作。他主動到一線當爐前工,做了爐前6個崗位,21歲成為全廠第一個大學生煉鋼爐長。6個月後當上了“8小時廠長”——生產值班主任,指揮從原料、冶煉到鑄錠等工序一百多人的員工隊伍 。

1987 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1990 年畢業。2002 年在上海大學攻讀鋼鐵冶金專業博士學位 。

李烈軍現為:博士,教授級高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李烈軍教授曾躬耕鋼鐵戰線三十餘年,是業界公認的“技術大咖”、“鋼鐵戰士”。2010年,他辭去廣州鋼鐵企業集團研發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職務,以一名企業科技人員的身份進入華南理工大學,實現人生的一次“華麗轉身”。

主要成果

從事鋼鐵事業30多年來 ,共在國內外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90餘篇 ,共有21篇論文獲獎,其中三篇論文獲省級優秀論文一等獎;

主持了多項重大工程的談判、建設、投產和達產工作,其中2000年主持了國家重點工程——廣鋼集團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續建工程電爐組的技術談判工作;

主持或參與了30多項國家、省、市的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項目,包括國家863及973項目,有17項成果獲國家、廣東省及廣州市科技進步獎 ,他主持的“高壓高鋼級厚壁海管開發及在南海深水天然氣項目套用”項目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這些成果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制訂標準1項 。

進入華南理工大學6年來,他成功將企業實際需求和大學科研相結合,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時培養了一批實踐型科技人才。

李烈軍發揮整合資源能力強的優勢,以先進金屬材料研究為方向,將單一的材料研究,拓展到集智慧型製造、自動控制、仿真等為一體的系統研究,打造多專業、跨學科、有特色的研究團隊,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與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建立合作,並圍繞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對新材料的要求不斷突破。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右)與李烈軍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右)與李烈軍

獲得榮譽

由於李烈軍服務社會的突出貢獻,他榮獲2013年美麗南粵——廣東年度貢獻人物 。

2015年底,李烈軍任班主任的2012金屬材料成型與控制班參加了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十佳班集體的競選,在華工600多個本科班中脫穎而出,榮獲華工“校園十佳班集體”,這是華工本科班級集體的最高榮譽。同時該班也榮獲學校五四紅旗團支部。該班同學共34人,除了保研、考研和出國外,其餘的同學都拿到了理想的offer(工作契約)。此外,李烈軍帶的首批3位2013級碩土生中有兩位將到華為工作,他帶的第一位博士生寫的第一篇論文被行業頂級刊物錄用,一位博士後也在行業頂級刊物發表了3篇論文。

2016年6月24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主辦的“開放·共享論壇暨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共評出百餘位“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其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榮獲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獎,並作為嘉賓受邀在“開放·共享”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科研與教育實踐。

李烈軍獲華南理工大學“我最喜歡的導師” 李烈軍獲華南理工大學“我最喜歡的導師”
李烈軍與參加校運會的學生合影 李烈軍與參加校運會的學生合影

觀點見解

面對榮譽和多年來的科研與教學成果,李烈軍教授多次談到“知行合一,致真立人”,他認為,“‘知行合一’的落腳點是‘真’,科研追求真理,在社會上真誠待人,並且真心明白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所在,不自欺欺人,堅持科研創新。‘真’就是‘立人’的靈魂,創新的保證。”

李烈軍研究高等教育,就人才培養作出闡述,幫助學生實現幾個層次的獨立:經濟獨立,有一技之長,“授人以漁”;思想獨立,勇於挑戰權威,不斷創新;精神獨立,不完全依賴於社會評價,“板凳要坐十年冷”,矢志不渝;使學生通過受教完成自我實現,達到人格獨立 。

李烈軍的見解中,個人成就離不開社會大環境,離不開華工大平台,華南理工大學提供了寬鬆的科研環境,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和國家金屬材料近淨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其創造了良好的科研條件 。

相關評價

有專業人士解讀,李烈軍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沒有特殊的運氣,甚至如其所說沒有特殊的智力,但其每一次放棄和每一次選擇,都再創人生高峰。正應了那句:放棄是為了更高的追求!

李烈軍教授摯友霍向東 李烈軍教授摯友霍向東

江蘇大學副教授霍向東和李烈軍有著長期的科研合作關係,他感到李烈軍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把握科研方向、整合資源、管理和創新能力,同時有豐富的工程背景和教育科研經歷,建立了有特色、跨學科的科研團隊。

李烈軍教授具有包容、激情、細心等優秀品格,無私愛護每一個學生,引導他們從平凡走向卓越,這都源自他博大的“立人”情懷,當然“真”已經溶入他的血液,進入他的靈魂,體現在他教書育人、科研創新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烈軍參加《詩悟人生》出版發行座談會 李烈軍參加《詩悟人生》出版發行座談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