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為華中科技大學王牌院系之一,始建於1973年。 新的自動化學院是由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和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於2013年合併組建的學院。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前身是成立於1973年的華中工學院自動控制系,1998年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是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成立從事圖像識別和人工智慧研究的研究機構。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前身是由前華中科技大學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與前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和並而來,官方於2012年12月28日合併組建,發布任前公示 。於2013年3月21日上午10:00,召開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成立大會 。現任黨委書記張耀,院長曾志剛。

學院下設自動控制系暨研究所,測量科學與儀器系暨研究所,系統科學與工程系暨研究所,智慧型科學與工程系暨研究所,飛行器導航制導系暨研究所;教學機構為自動化學院教務處,研究生處;實驗機構為自動化學院教學實驗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智慧型車科技創新基地,I.A基地。

自動化學院歷史沿革 自動化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建有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圖像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本科專業

1.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2007,A++本科專業)

2.測控技術與儀器(國家級特色專業,2008,與機械學院共同組建)

3.物流系統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2008,與管理學院共同組建)

2013年以後專業設定如下:

本科專業按大類招生,為自動化大類,高年級施行專業分流,具體方案為:

自動化A方向(電力與電機控制方向),對應於自動控制系暨研究所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雙控)領域;

自動化B方向(過程控制方向),對應於原過程控制研究所(現隸屬於自動控制系)研究方向;

自動化C方向(系統工程方向),對應於系統科學與工程系研究方向;

自動化D方向(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方向),對應於原華中科技大學圖像處理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和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智慧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現在由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暨研究所與飛行器導航制導系暨研究所聯合負責培養。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對應於測量科學與儀器系暨研究所研究方向;

物流系統工程專業,在高年級與自動化C方向統一。

本科專業設定 本科專業設定

自動化學院前身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有近四十年辦學歷史,在國內控制學科和系統工程學科享有較高聲譽。2007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2012年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七。

設有4個工學博士、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1個理學博士點、碩士點(系統分析與集成),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和物流系統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設有控制工程、物流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學位碩士專業。設有七個研究所和一個研究中心:系統工程研究所、智慧型與控制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控制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測控技術與系統研究所、控制理論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非線性與複雜系統研究中心。

科學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複雜系統控制理論,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控制與智慧型機器人,計算機集成控制與網路技術,信息檢測與識別,飛行器控制與狀態監測,生物信息處理,神經接口與康復技術,物流自動化與物流系統信息化,國民經濟動員與公共安全等方向。設有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國民經濟動員仿真演練研究中心等基地。。

原圖像所地址:逸夫科技樓 原圖像所地址:逸夫科技樓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1月,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有在崗教職工104人,其中教授36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教授36人,國家“千人計畫”教授2人(其中一人兼職)、“外專千人”教授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6人。 截至2011年11月,本系在校學生總計2049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335人,碩士在校生494人,博士在校生220人。合併之後加入圖像所的師資力量成立的自動化學院將會有更加強大的師資隊伍。

大師風采

陳珽,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79—1984年華中工學院副院長。1984—1991年華中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自動控制及系統工程專家。50年代中期創辦了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專業。70年代末創辦了該校系統工程專業。編著的《決策分析》是國內較早全面介紹這個分支學科的學術專著。他的研究重點為多目標群(多人)決策理論和方法,他的研究特點是以實際問題為背景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致力於提出有實用價值的分析方法。在多目標決策、群決策、多層決策等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沈緒榜,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雙聘院士。計算機專家,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歷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研究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期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總體邏輯設計。參加了中國大型系列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參加領導了運載火箭計算機的總體邏輯設計,其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著有《微型計算機》等。

何際平“千人計畫”成員,IEEE Fellow,博士生導師,男,1955年4月生,1982年於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和1988年於美國馬里蘭大學 (College Park) 分別獲碩士和Ph. D學位。1988~199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曾聘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神經聯接與腦控制研究中心主任、教研結合培訓博士實驗中心主任,回國後任命為原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即自動化學院)特聘教授,現為自動化學院特聘教授,被列入科技與工程名人錄、健康與醫學名人錄和美國名人錄。 申請多項美國專利,已發表論文百餘篇。

王紅衛,教授,博士生導師,男,浙江寧波人,1993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系統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2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訪問。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Paulo Cesar de Morais(P.C.M),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外專千人”國家特聘專家,自動化學院“外專千人”實驗室“Magnetic Lab @ HUST”首席科學家。1987/10-1988,美國新澤西州Bell實驗室,博士後。1992/07-1993/07,德國慕尼黑Walter Schottky研究所,博士後。1998/01-2000/12,巴西利亞大學,物理學院,院長。2005/01-2006/12巴西利亞大學,FINATEC基金會,主席。2008/01-至今 歐洲ERA NET納米科學委員會委員。2008/01-至今 IEEE磁學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2009/01-至今 巴西聯邦科技部(CNPq)一級研究員。2011.4巴西-中國高層合作與協調委員會科學與技術分委會納米科學主題政府間談判首席科學家。2012.9至今, 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首批“外專千人” 國家特聘專家。

陳友斌,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69年1月生於湖北,1997年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赴美留學深造,2005年回國。2010年入選國家中組部“千人計畫”(創業類)並獲得“國家特聘專家”榮譽稱號,2011年獲聘為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兼職教授,是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領域的專家。

王燕舞,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5月在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獲博士學位。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在華中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4年11月被評為副教授,2009年11月晉升為教授,2010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目前是IEEE Member、湖北省自動化學會理事。擔任Automatica、IEEE Trans. Circuits & Systems、Int. J. Robust & Nonlinear Control、控制理論與套用等多個國內外雜誌審稿人。曾先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進行講學或訪問研究。

張海濤,教授,博士生導師。 男,1977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和管理科學系,獲工學與工商管理雙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獲博士學位;2006.12-2008.1在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控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8.7-9在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從事合作研究工作;2009.2-5 在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作為Research Fellow從事合作研究工作。2005年破格聘為副教授,2010年聘為教授,同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周純傑,周純傑,男,1965年10月生,湖北黃岡人。1988年7月原華中理工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1991年4月獲華中理工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碩士學位;2001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工業過程測量與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業通信(現場匯流排)及系統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工業過程測量與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系統及功能安全分技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自動化學會理事。

考生及訪客

專業排名

自動化 全國第七 教育部學位中心(2012)

名詞釋疑

自動化:隸屬電氣信息類信息大類。自動化專業主要研究的是自動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動化單元技術和集成技術及其在各類控制系統中的套用。它以自動控制理論為基礎,以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感測器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與通信技術為主要工具,面向工業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及各行業、各部門的自動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鮮明的特點,是理、工、文、管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工科專業。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隸屬機械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是一門研究機械製造理論、製造技術、自動化製造系統和先進制造模式的學科。該學科融合了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使製造技術、製造系統和製造模式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機械設備與自動化通過計算機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一系列先進的製造技術,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製造)、FMC(柔性製造系統)等等,最終形成大規模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使傳統的機械加工得到質的飛躍。具體在工業中的套用包括數控工具機、加工中心等。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隸屬電氣信息類電氣大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涉及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電機電器技術信息與網路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諸多領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機電結合,軟硬體結合。該專業培養具有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和相應的電氣工程專業知識,受過電工電子,系統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與控制問題基本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因此,自動化與後兩者並不相同。

高考錄取

本科一批,專業分數線要高出華中科技大學錄取分數線(理科)約15-25分。

招生專業

1. 自動化

2. 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控方向)

*註: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方向)專業開設於機械學院,本專業為本院與機械學院共同設立,各自隸屬。

3. 物流管理(系統工程方向)

*註:物流管理(管理方向)專業開設於管理學院,本專業為本院與管理學院共同設立,各自隸屬。

實驗班

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自2010年始,前控制科學與工程系(今自動化學院)與啟明學院聯合設立“自動化交叉科學實驗班”。由啟明學院負責教學管理,自動化學院負責學生日常管理。目前啟明學院學生整個構成分為各類實驗班,一些創新的團隊,以及特優生組成。我們的實驗班今年有一個新的變化,在部分省份把啟明學院的實驗班列入招生目錄中,對這一塊有興趣的考生可以直接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可以通過專業填報選擇啟明學院。當然如果在錄取期間沒有進入啟明學院的學生,進校之後來參加啟明學院的選拔考試。

在校生

學生組織

自動化學院師生共話“大學夢” 自動化學院師生共話“大學夢”

目前,學院下設直屬的學生組織有:

自動化學院分團委學生會聯合會

自動化學院研究生會

自動化學院學生資助委員會

學院建有基層黨組織,學院的學生也活躍於學校的各個學生組織中。

學生社團

華中科技大學智慧型車隊

瑞薩全國超級盃奪冠 瑞薩全國超級盃奪冠

華中科技大學智慧型車隊隸屬於,智慧型機器人及智慧型系統仿真科技創新基地。華中科技大學智慧型車隊以兩大教育部賽事——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慧型車競賽、瑞薩超級MCU模型車大賽為突破口,著重培養智慧型車隊隊員嵌入式、 數字邏輯電路、模擬電路相關知識,培養隊員軟硬體協同設計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

IA科技創業團隊

IA科技創業團隊前身為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系科技創新基地,隸屬於智慧型機器人及智慧型系統仿真科技創新基地。IA科技創業團隊主要是給有創業夢想的人才提供一個培養平台,通過培訓、項目、創業實踐等方式致力於培養成員的創新創業精神,孵化科技創業項目。

飛躍重洋俱樂部

飛躍重洋俱樂部:為有志於到國外大學或者香港地區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同學提供諮詢服務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時提供一些項目實踐機會。

Cindigo團隊

Cindigo團隊 Logo Cindigo團隊 Logo

Cindigo團隊,全稱為“基於導師制的面向工業控制的移動網際網路套用的創新創業團隊”,隸屬自動化學院。由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朱明富教授於2011年創立。Cindigo團隊的研究方向為移動網際網路技術。

iFun俱樂部

iFun俱樂部的成立是為了促進研究生與老師間的體育互動,增強其檯球、壁球、羽毛球、游泳、健身、關懷、網球、桌遊等體育項目的鍛鍊,以期達到健康與科研兩不誤的目的。我們的口號是“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學在自動化

我院學子獲微軟創新杯中國區決賽一等獎 我院學子獲微軟創新杯中國區決賽一等獎

自動化學院非常重視本科的培養,對於學習風氣與紀律的要求較兄弟院系嚴格。規定每周日至每周四一定要去自習,每周堅持三次晨跑,上課不能缺勤等。此項工作具體由年級輔導員與資委會勤工助學部共同負責。

同時,學院的學生經常活躍於各項科研和賽事中。

個性張揚

我院獲研究生運動會甲組總分第四名 我院獲研究生運動會甲組總分第四名

我院學子積極參與到“華工杯”“畢業杯”“自動化杯”等體育賽事,同時學院積極開展各種學生活動,如女生節,“掃盲”舞會,聯誼舞會,院“十大歌手”比賽,DOTA群英會等。

熱心公益

學生自發的參與到學校“援之緣”志願者協會的活動中,熱心的參與到邊遠山區支教,為他們帶來了知識,帶來了希望。同時,學院學生還經常組織遠足、遠征等活動,既鍛鍊了自己,又促進了兄弟院系的友誼,宣傳“綠色出行”的理念。

畢業生

我院畢業生的每年的去向大致分布如下:

步入職場

30%~35%選擇直接就業,就業去向範圍甚廣,如銀行,保險,電力,電子,石油,鐵路等領域,供職於如華為,中興,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國有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南車,廣汽等公司。

繼續深造

10%~15%選擇本科直接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遞交申請出國,如史丹福大學,萊斯大學,加州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等;另一種是通過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合作院校留學,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台灣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洋理工學院,日本名古屋大學等。

15%~20%選擇保研,其中保外的院校有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其餘則選擇在自動化學院各個系所深造。

25%~35%選擇考研,其中的去向有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系所簡介

自動控制系暨研究所

歷史沿革

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控制系是由原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控制系自動化研究所、控制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智慧型與控制工程研究所(大部)合併而成,其前身為1973年的華中工學院自動控制系。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全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之一,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點、碩士點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在國內自動化學科專業有良好聲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學科方向

本學科建立四十多年來,定位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相關理論與套用基礎研究,立足國際研究前沿,以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目標為導向,以工業過程系統、機器人系統、電力電子系統、智慧型交通系統、生物醫學系統、新能源系統、智慧型電網、物聯網等為主要對象,以建設世界一流的自動控制創新研究平台為目標,以建立自動控制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匯聚基地為己任,力爭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機構。經過幾代人努力,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本系形成了如下穩定學科研究方向:

●複雜系統理論:複雜網路與多智慧型體系統控制理論、混沌與分叉理論、灰色系統理論;

●新能源與運動控制技術:燃料電池控制、電力電子功率變換、數控技術、高性能的交流傳動、智慧型電網;

●機器人與智慧型控制技術:機器人系統結構與智慧型控制、多感測器集成與信息融合、機器視覺、微操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康復助殘機器人;

●工業自動化與過程控制技術:魯棒與故障診斷、模型預測控制、網路化工業控制系統和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控制、現場匯流排。

學術隊伍

本系師資與技術力量雄厚,已形成老中青結合、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教授14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8人,講師6人。 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華中學者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形成了以長江學者、華中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為學術帶頭人,一批高學歷、高水平的中青年學者為骨幹的創新學術群體。目前本系的學術團隊包括:

李葉松教授團隊:李葉松、鄧忠華、沈安文、趙金、程善美、何頂新、李曦、尹泉、徐金榜、羅慧、鄭定富、劉洋

黃心漢教授團隊:黃心漢、王敏、彭剛

關治洪教授團隊:關治洪、王燕舞、張海濤、肖江文

王明哲教授團隊:王明哲、岳東、孫志剛、肖力、王卓

周純傑教授團隊:周純傑、秦元慶

方華京教授團隊:方華京

秦肖臻副教授團隊:秦肖臻、胡曉婭

自動控制系多名教師在國際期刊和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機構擔任職務

國際刊物及學術機構任職

●IEEE Senior Member 2人;

●國際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編委 1人;

●國際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編委 1人;

●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編委 3人;

●國際期刊Journa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編委 1人;

●國際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編委 1人;

●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ontro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編委 1人;

●國際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編委 1人;

●國際期刊I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編委 1人;

●國際期刊Int.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編委 1人;

●國際期刊IST Transactions編委 1人;

國內重要學術機構任職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智慧型機器人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1人;

●中國自動化學會 故障診斷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1人;

●中國自動化學會 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 委員 2人;

●中國自動化學會 過程控制專業委員會 委員 1人;

●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型自動化專業委員會 委員 1人;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慧型機器人專業委員會 委員 1人;

科學研究

本學科是基礎理論與工程套用緊密結合的學科,一直重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的基礎研究。本系先後承擔了5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2項為國基金重點項目、1項為國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項目。在高水平學術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B、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發表了兩百餘篇論文,其中多篇進入ESI工程類前千分之一論文。近年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

自動控制系先後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國家973計畫、國防武器裝備預研、國防戰略軍事項目以及省部級和橫向課題的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在複雜系統理論、新能源與運動控制技術、機器人與智慧型控制技術、多感測器集成與信息融合技術、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工業自動化與過程控制技術等方面成果顯著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廣泛套用於工業、農業、環境、能源、經濟、社會、管理、軍事、地震、交通等領域,在工業自動化、過程控制、運動控制、電力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系統等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養

本學科點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機制,已形成完整碩、博士培養體系。擁有自動化本科專業,並開設動化理工交叉創新實驗班;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碩士和博士專業,並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在校博士生、碩士生近四百名。本系主持編寫了《自動控制原理》、《C語言程式設計》等本科生教材,參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多本。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湖北省教學研究成果獎一次,華中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兩次,入選省級精品課程一次,入選校級教學名師一人。指導大學生獲得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智慧型車比賽等多項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獎。目前在校研究生近四百人,畢業研究生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生力軍。

學術交流

本學科點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教師隊伍中有十餘位分別短期或長期到國外留學和訪問,每年邀請海內外二十餘名知名學者舉行學術講座,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密西根大學、多倫多大學、紐卡斯爾大學等三十多所境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實質性的國際合作關係,聘請了多名IEEE Fellow來我系開設國際化課程,每年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2次。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氛圍使得我系科研始終追蹤國際前沿,極大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系統科學與工程系暨研究所

歷史沿革

我校系統工程專業始建於1978年,屬國內第一批系統工程專業單位,並於1988年成立系統工程研究所,學科創始人為陳珽教授;本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也是湖北省系統工程學會和湖北省運籌學學會的掛靠單位;2000年還獲得了系統分析與集成(“系統科學”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同時擁有理學和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1年本學科被遴選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次入選國家重點學科。2013年4月成立系統科學與工程系。

學科方向

三十多年來,本學科點堅持以控制學科為根基,以複雜社會經濟技術系統為研究對象,堅持系統科學與控制科學相融合、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確立了以決策科學、最佳化理論與複雜系統理論為學科基礎,以物流系統、工程項目管理、環境與資源、公共運輸、以及公共安全等為主要社會服務對象,經過幾代人努力,特別是近十年發展,形成了如下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

● 面向社會經濟技術系統的決策理論、方法及技術:包括決策分析方法及決策支持技術、經濟技術分析與資源分配、行為決策理論及套用、公共安全應急決策等研究方向;

● 以物流為中心的大型工程、企業系統的最佳化與控制:包括物流系統分析和最佳化、大型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管理、企業規劃與生產計畫及控制等研究方向;

● 系統科學與控制科學緊密結合的複雜系統理論:包括複雜系統的動力學行為分析與控制、神經網路的智慧型控制、憶阻系統的建模分析及其在智慧型信息處理中的套用等研究方向;

● 以信息為中心的系統分析與集成:包括複雜系統建模和仿真、多自主體系統的群集控制、智慧型識別與算法、生物計算、交通規劃與調度等研究方向。

學術隊伍與學術交流

本學科已形成有較高研究水平、老中青結合、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教授、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14人,其中長江特聘教授1名、講座教授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本學科點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教師隊伍中20餘位分別短期或長期到國外訪問、留學,每年邀請海內外和本校30多名著名教授舉行學術講座,聘請了4名優秀海外學者每年來校進行短期工作,每年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3次;並與二十多所境外著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學術交流渠道和開展實質性國際合作,鼓勵在讀研究生出國短期訪學或聯合培養,加強科學研究的國際視野。

科學研究

系統工程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本學科點長期重視決策科學、最佳化和複雜系統等理論的基礎研究。成立至今,承擔了 8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5項為國基金重點項目或重大研究計畫課題,並有5項成果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成果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其理論成果在高水平雜誌如《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Physical Review E》、《Automatica》、《Neural Networks》、《Neural Compu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Social Choice》、《Management Science》等發表了100餘篇。

本學科科研工作立足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在大型工程、電力市場、國民經濟動員、企業生產、公共安全、公共運輸、公共資源及國防建設等領域,完成了大量科研成果,並得到了成功套用,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5項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獲獎科研成果如下:

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運指揮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項目總控支持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綜合集成的巨觀經濟智慧型決策支持系統MSMEIDSS ,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虛擬採辦(SBA)中定性與定量綜合集成框架,獲國防科學技術獎;

國民經濟動員管理、決策與仿真演練關鍵技術與套用,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複雜系統的漸近理論與套用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非線性系統的動力學行為及其套用,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非傳統高性能計算中的生物計算理論,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獎;

最佳化計算中若干理論及其套用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動力系統的穩定性理論和套用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5年科研經費總額達到4000餘萬元,項目來源主要包括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及國際合作等)、863計畫、國防重點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教育部創新團隊、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業科研合作項目等。

人才培養

本學科點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機制,已形成完整碩、博士培養體系。本學科率先在華中科技大學實行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雙盲評審制度,同時加強了研究生教材工作,有3本教材入選教育部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根據社會物流人才需求設立物流系統工程本科專業,突破了系統工程學科未培養工學學士學位的先例;面臨新時期社會對自動化各類人才的需要,在學院的統一部署下,本學科點負責自動化本科專業C方向的人才培養工作,力圖培養具有系統工程理論基礎的自動化人才。截至目前,本學科點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數百名,其中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6人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在校博士生、碩士生近300名。畢業研究生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生力軍。

條件建設

在條件建設方面,依託本學科點和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設有國家國民經濟動員仿真演練研究中心、武漢市RFID生產力促進中心、華中科技大學-西門子物流自動化實驗室、華工科技物聯網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通過985工程“基於格線的複雜系統仿真與計算”科技創新平台和教育部振興行動計畫項目的建設,建成了分布互動仿真演練平台、物流自動化平台、敏捷後勤平台,不但為本學科的複雜系統理論與決策科學基礎理論提供基本研究環境,也為本學科的主要社會服務領域物流系統、工程項目管理、環境與資源、公共運輸和公共安全等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所擁有的軟硬體設施能基本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

學科優勢與特色

本學科點堅持以控制學科為根基、系統科學與控制科學相融合、基礎研究與套用開發協調發展的原則,形成了以決策科學、最佳化理論與複雜系統理論為學科基礎,以複雜社會經濟技術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特色,具有較大辦學規模和較高辦學水平,綜合實力在系統工程學科中處於國內一流。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暨研究所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簡稱智慧型系。由我校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的部分人員合併組成。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於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建立。該所集研究生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直屬華中科技大學,以圖像識別和人工智慧為主要研究方向。建所30餘年,始終瞄準航空航天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目標,開展套用基礎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國內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學科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在航天航空的智慧型信息處理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設有“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和“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有近四十年辦學歷史,在國內控制科學學科和系統科學學科享有較高聲譽。設有“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國民經濟動員仿真演練研究中心基地”等。2007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2006年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五,2012年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七。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5個工學博士和碩士點,1個理學博士和碩士點,控制工程等3個專業學位碩士專業,自動化等3個本科專業。科學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複雜系統控制理論,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控制與智慧型機器人,計算機集成控制與網路技術,信息檢測與識別,飛行器控制與狀態監測以及生物信息處理等方向。

學科方向

智慧型系的學科方向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生物信息處理”和“信息安全”,擁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各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方向

l 計算機視覺與套用

l 模式識別與圖像分析

l 圖像處理系統及套用

l 醫學成像與處理

l 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

l 積體電路及系統晶片的研究與設計以及微納光電技術。

信息安全方向:

l 混沌密碼理論與技術

l 密碼算法的IC設計

l 無線行動網路的安全技術

l 網路主動防禦技術

l 城市交通智慧型管理

l 安全信息服務技術。

生物信息處理方向

腦機接口(侵入式與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醫學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神經信號解碼)

康復機器人(助殘、助老康復機器人的智慧型體系結構、多感測器信息融合、康復機器人人機互動與控制)

神經可塑性研究(基於功能磁共振與EEG的神經可塑機制)

學術隊伍

本學科已形成有較高學術聲望和研究水平,老中青結合,人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專職教師31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講師4人。入選“千人計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一人,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多個學術團隊。

科學研究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是自動化一級學科的重要二級學科。迄今為止,本系在原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的這兩個學科點承擔了百餘項國家、國防與行業項目。2001年以來,獲得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如作為參研單位之一榮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2007年獲得參與高新工程某重點型號研製特殊貢獻單位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北省發明二等獎1項,2006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5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IEEE Trans.IP、IEEE Trans.SP、IEEETrans-AC、Automatica、Pattern Recognition、Opt.Eng、PR Letters、OL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出版專著2部,獲批專利50餘項。近5年科研經費總額在8000萬元以上,包括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863計畫,國家重大專項、國防重點預研與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業科研合作項目等。

人才培養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與管理機制,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體系。率先在華中科技大學實行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雙盲評審制度,同時加強了研究生教材建設工作。2001年至今,研究生中已有多人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校優秀博士論文以及省優秀碩士論文。

畢業研究生已成為國內IT行業領軍企業及航天航空等國家多個重點行業的骨幹和生力軍,研究生專業水平、培養質量、就業率等指標在全國各類排名中處於前茅。

條件建設

依託“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獲得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等多方面支持的基礎上,經過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搭建了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平台,不但為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國內頂尖的研究環境,也為主要社會服務領域創造了較好條件,所擁有的軟硬體設施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教學科研條件包括:

(1)教學科研用房齊全。已有科研實驗用房面積2000多平方米。

(2)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先進。擁有可見光、紅外等成像感測器、雷射成像雷達、六自由度機械手、三軸跟蹤轉台、標量網路分析儀、矢量網路分析儀、噪聲係數測試儀、邏輯分析儀、頻譜分析儀、SGI工作站、MultiGen、Vega等仿真軟體和EDA軟體等,實驗儀器及設備原值4000餘萬元,還將通過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投資4000多萬元購置92台套儀器設備及軟體。

(3)教學實驗基礎較好。本學科點對研究生多年開出較多的教學實驗課程,根據科研中的成果不斷更新和最佳化實驗內容。多年來接收大量相近專業(電子與信息、計算機、自動化、生命科學、光電工程等)本科生來所進行科研實踐(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教師對本科生的實踐教學要求比較熟悉,學生在科研實戰中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普遍反映收穫很大。

(4)文獻資料豐富。擁有1個專業資料室,主要用於收藏具有專業特色的中外文圖書、專業期刊、工具書和手冊等,現有中外文藏書合計1.8萬冊。另外可以通過校園網互聯,免費訪問美國ERIC信息庫以及ProQuest博士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術期刊網、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和中國重要會議全文資料庫等。

(5)借鑑並運用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管理模式。多年來圖像所積極探索,隨著時代的發展制訂並不斷完善了“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碩士與博士生培養計畫,選聘教授作為主講教師,成立教學課程組,保證教學質量;引進外文原版和優秀教材用於本專業的課堂教學;普及本專業的前沿科學理念等。並注重培養學生教學和科研交叉進行,在乾中學,學中乾,理論和實踐知識有機相長。

(6)科研學術交流平台多樣。承擔著大量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生在實戰的科研項目中培養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術交流

本學科點學術氛圍濃厚,教師隊伍中10位分別短期或長期到國外訪問和留學,每年邀請海內外和本校多名著名教授舉行學術講座,與多所境外著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學術交流渠道和開展實質性國際合作。聘請了2名優秀海外學者每年來校進行短期工作。每2年承辦1次SPIE(國際光學工程學會、註冊會址美國)多譜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國際學術會議。

學科優勢與特色

堅持以基礎研究與套用開發協調發展為原則,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信息安全、生物處理學術領域,在IT、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套用領域,均形成學科特色和優勢,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綜合實力在國內相關學科中處於國際知名和國內一流水平。

測量科學與儀器系暨研究所

歷史沿革

測量科學與儀器系始建於1970年,前身系自動化儀表教研室,2000年更名為測控技術及系統研究所,2013年更名為現在的名稱。197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3年獲自動化儀表及裝置學科點碩士學位授權並開始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

學科方向

成立四十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國家培養了儀器儀表行業大批高級專門科技人才。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家級縱向科研項目、以及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的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逐步形成以信息測量系統理論為主導的感知技術、信號處理和儀器儀表系統學術研究方向。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為:

1.信息獲取理論與方法;

2.信源感知方法與新型感測器;

3.現代測井技術與儀器;

4.磁納米溫度成像理論與技術。

學術隊伍

本學科已形成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學術隊伍,現有教師10人,其中“外專千人”國家特聘專家1人,教授3人(其中博導2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有在校博士、碩士研究近50人。

科學研究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屬信息科學技術學科領域,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和處理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與技術,由信息學、電子學、光學、機械、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為基礎構成專業體系。

人才培養

主要課程有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感測器原理及套用、數位訊號處理、虛擬儀器、測控系統與儀器設計。

學術交流

本學科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大部份教師先後短期或長期到國外訪問、留學,每年邀請海內外著名教授舉行學術講座,與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巴西利亞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境外著名大學,建立了穩定國際學術交流渠道和開展實質性國際合作,承擔了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專項、歐盟框架計畫、中國-波蘭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並聘請了1名外專千人“國家特聘專家”Paulo Cesar de Morais教授(2012.9-2015.9),並聘請了物理學諾貝爾獎Peter Gruenberg教授作為華中科技大學榮譽教授(2013-2016)。

學科優勢與特色

1)提出了信息獲取理論框架研究課題,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2)基於磁納米粒子的溫度測量技術研究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3)參與完成多種線上測井工程儀器系統的研發工作,為完成我國首台核磁共振測井儀做出了重要貢獻。

飛行器導航制導系暨研究所

歷史沿革

飛行器導航制導系,簡稱飛導系。由我校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的部分人員合併組成。原“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於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建立。該所集研究生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直屬華中科技大學,以圖像識別和人工智慧為主要研究方向。建所30餘年,始終瞄準航空航天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目標,開展套用基礎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國內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學科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在航天航空的智慧型信息處理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設有“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和“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原“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有近四十年辦學歷史,在國內控制科學學科和系統科學學科享有較高聲譽。設有“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國民經濟動員仿真演練研究中心基地”等。2007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2006年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五,2012年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七。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5個工學博士和碩士點,1個理學博士和碩士點,控制工程等3個專業學位碩士專業,自動化等3個本科專業。科學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複雜系統控制理論,決策分析與決策支持,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控制與智慧型機器人,計算機集成控制與網路技術,信息檢測與識別,飛行器控制與狀態監測以及生物信息處理等方向。

學科方向

1. 模式識別與精確制導

2.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3. 飛行器導航制導光電成像探測

4. 飛行器導航制導路徑/航跡規劃

5. 飛行器制導控制

6. 感測與信息獲取

7. 飛行器導航

8. 多譜成像與遙感圖像處理

9. 積體電路設計

主要工作領域

學術隊伍

本學科已形成有較高學術聲望和研究水平,老中青結合,人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教授、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6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多個學術團隊,包括張天序教授團隊、王永驥教授團隊和葉林教授團隊等。

科學研究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以及導航制導與控制是二門基礎性學科。迄今為止,本系在原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的這兩個學科點承擔了百餘項國家、國防與行業項目。2001年以來,獲得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如作為參研單位之一榮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2007年獲得參與高新工程某重點型號研製特殊貢獻單位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北省發明二等獎1項,2006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5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IEEE Trans.IP、IEEE Trans.SP、IEEE 、Automatica、Pattern Recognition、Opt.Eng、PR Letters、OL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出版專著2部,獲批專利50餘項。近5年科研經費總額在8000萬元以上,包括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863計畫,國家重大專項、國防重點預研與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業科研合作項目等。

人才培養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與管理機制,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體系。率先在華中科技大學實行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雙盲評審制度,同時加強了研究生教材建設工作。2001年至今,研究生中已有多人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校優秀博士論文以及省優秀碩士論文。畢業研究生已成為國內IT行業領軍企業及航天航空等國家多個重點行業的骨幹和生力軍。

條件建設

依託“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搭建了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平台。不但為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國內頂尖的研究環境,也為主要社會服務領域創造了較好條件,所擁有的軟硬體設施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學術交流

本學科點學術氛圍濃厚,教師隊伍中10位分別短期或長期到國外訪問和留學,每年邀請海內外和本校多名著名教授舉行學術講座,與多所境外著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學術交流渠道和開展實質性國際合作。聘請了2名優秀海外學者每年來校進行短期工作。每2年承辦1次SPIE(國際光學工程學會、註冊會址美國)多譜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國際學術會議。

學科優勢與特色

科技成果

學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科研特色。近三年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300項,科研經費到款近2億元。獲國家級科技獎12項、省部級獎100餘項,其中艦船減搖控制技術、艦船組合導航技術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0餘部。

學院已為國家培養本科生5000餘人,研究生1000餘人,其中絕大部分已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骨幹。目前在該學院就讀的本科生有近1800人,碩士研究生734人,博士研究生193人,博士後研究人員20人。學生學習風氣濃厚,每年有近40%的學生保送或考取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學生曾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國際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SCILAB程式設計大賽等賽事獲得大獎。

教育教學

自動控制系暨研究所承擔了本學院70%的本科生教學和實驗工作,其中:

《C語言程式設計》入選2010年度湖北省省級精品課程

《自動控制原理》與《C語言程式設計》分別於2004年和2009年入選華中科技大學校級精品課程

《C語言課程設計》《電力拖動技術》《功率電子技術》《80x86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據結構》等被譽為本學院考試難度最大的課程,保證了學院本科生的教學質量。

教材建設

自動化學院多年來十分重視教材建設的工作,注重教學改革,並取得了突出成果,承擔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等多項國家級教材的建設工作,主編或參編數十本大學教材,為教學改革和學生培養提供有力保證。

本科專業介紹

自動化專業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專業理論基礎寬厚紮實、富於現代科學創新意識,在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科技開發與組織管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二、基本規格要求

要求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各種現代控制系統中共存的信息獲取及處理技術、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管理與決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畢業生應具備以下素質、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高的人文科學修養、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套用技術的綜合素質。

2.掌握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3.在現代工業過程控制、運動控制及自動化儀表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組織管理能力。

4.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創新的能力。

三、培養特色

1.以現代控制技術、現代電子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網路通信技術為基礎。

2.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

四、主幹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五、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控制理論、數位訊號處理、感測技術、過程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微機控制技術

測控技術與儀器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專業理論基礎寬厚紮實、富於現代科學創新意識,在測控技術與儀器學科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科技開發與組織管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二、基本規格要求

本專業主要由電子學、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測量學的有關知識構成專業基礎。要求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測控技術與儀器系統中共存的信息獲取及處理技術、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並在儀器設計與製造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工程實踐訓練。畢業生應具備以下素質、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高的人文科學修養、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套用技術的綜合素質。

2.掌握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3.掌握光、機、電、計算機相結合的當代測控技術與科研能力,並具備分析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

4.熟練掌握計算機套用技術和一門外語知識。

三、培養特色

1.以現代控制技術、現代電子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網路通信技術為基礎。

2.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

四、主幹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五、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控制理論、數位訊號處理、感測技術、過程控制系統、測控技術與系統、誤差理論、弱信號獲取方法、微機控制技術

物流系統工程

一、培養目標

以“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為模式,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專業理論基礎紮實、知識結構合理、富於現代科學創新意識,在物流服務領域從事組織管理、工程套用、科技開發與理論研究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二、基本規格要求

要求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物流系統工程中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系統分析與集成、管理與決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畢業生應取得以下幾方面知識和能力:

1.具備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修養、自然科學基礎和工程套用技術的綜合素質。具有有效的交際能力,多學科隊伍中的影響和作用力,對全球工程科學和技術影響的理解能力以及對自己所處領域中重點和關鍵問題的敏感性。

2.掌握紮實的系統科學、管理科學和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分析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聽說能力、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4.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創新的能力。

5.在物流系統工程中的物流系統規劃、物流組織管理、物流信息化與自動化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工程套用、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能力。

三、培養特色

1.構建公共基礎教學平台,寬口徑、厚基礎、高效率培養物流系統工程人才。

2.依託學校信息學院、管理學院、交通學院等院系的優勢學科,培養具有工科與管理背景的複合型物流系統工程人才。

3.依託大型工程生產與物流等實習基地,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4.尋求與海外、港台合作辦學。

5.強化物流系統工程中套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與培訓。

四、主幹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交通運輸工程

五、主要課程

數據結構、管理學、運籌學、現代物流導論、微機原理、控制原理、管理信息系統、系統工程、電子商務、物流自動化、需求與庫存管理、企業生產與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術、物流系統規劃與案例、物流系統仿真、國際物流學、運輸學、現代物流配送

其他合併之後專業信息待補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