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紅斑病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菜豆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菜豆紅斑病
中文名稱:菜豆紅斑病
英文名稱:Beansouthernblight.
病原中文名稱:變灰尾孢菌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acanescensEll.etMart.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叢梗孢目、暗叢梗孢科、尾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菜豆
危害部位:葉片
傳播因子:病殘體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葉片上的病斑近圓形,有時受葉脈限制形成至不規則形病斑,病斑大小2~9mm,紅色或紅褐色,病斑的背面密生灰色霉層。發病重時能侵染豆莢,形成較大的紅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為黑褐色,後期著生灰黑色霉層。

病原特徵

分生孢子梗絲狀,橄欖色,2~28根束生,末端膝狀彎曲,頂部平截,大小(17.5~122.5)μm×(3.75~5.75)μm。分生孢子線狀,近無色,頂端漸細而略尖銳,大小(47.5~130)μm×(3~5)μm,以長為50~70μm居多。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種子或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季節為害葉片,經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積累,遇有適宜條件即流行。高溫高濕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連作地發病重。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易發病;晝夜溫差大,連續晴雨交替、多霧、重露和秋雨綿綿發病重。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1]
二、化學防治: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O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50%混殺硫懸浮劑500~600倍液
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1:1:200倍式波爾多液
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
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