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假尾孢褐斑病

菊花假尾孢褐斑病

發病症狀 病斑生在葉兩面,近圓形,初期邊緣不明顯,後有時生暗褐色細線圈,常沿葉片邊緣著生。葉面病斑初期淺黃色,後期褐色至暗褐色,葉背病斑灰褐色。 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為菊生假尾孢。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易發病。

分布與危害症狀

菊花假尾孢褐斑病主要為害菊花,分布廣。病斑生在葉兩面,近圓形,大小4-15mm,初期邊緣不明顯,後有時生暗褐色細線圈,常沿葉片邊緣著生。
..
葉面病斑初淺黃色,後期褐色至暗褐色,葉背病斑灰褐色。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為Pseudocercosporachrysanthemicola(Yen)DeiShton.菌絲體從氣孔伸出,青黃色,寬1.5-2.5微米,有隔膜。子座生在氣孔下,暗褐色,形狀不規則。分生孢子梗2-20根,淺青黃褐色,色澤均勻,寬度不規則,直立或彎曲,0-2個曲膝狀折點,有時分枝,頂部寬圓至圓錐形平截,0-4個隔膜,大小20-50×3-5(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青黃色,頂端鈍,基部倒圓錐形平截,具隔膜3-15個,大小30-115×3-5(微米)。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叢在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有利發病,植株生長不良,或偏施氮肥長勢過旺,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衛生,結合採摘葉片收集病殘體攜出田處燒毀。
(2)清溝通排漬,避免偏施氮肥,適時噴施雲大-120植物生長調節劑3000倍液,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抵抗力。
(3)發病初期噴灑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50%溶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