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永和鎮有一座蝴蝶山,山下有一個老秀才。老秀才種菊、愛菊、以菊為鄰。他的獨生女兒取名菊花,從小長得如菊花一樣美麗動人,人品出眾。菊花與青梅竹馬的花童菊石產生了戀情。可是,頑固的老秀才認為門戶不當,偏不允許。最終,菊花和菊石便跳入永和鎮的大溪河中,以死殉情。大溪河水霎時浪花四濺,河潭中的青石上,綻開朵朵晶瑩潔白的菊花。這段傳說為菊花石添上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菊花石的簡介
生成於2.7-2.75億年前的二疊系棲霞期地層,由花蕊和花瓣兩部分組成,花蕊是晶粒狀礦物集合體,花瓣為長短不等柱狀礦物集合體,以花蕊為中心向三度空間做放射狀排列,形態萬千,慰為奇觀。菊花石質地堅硬、細膩,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陪襯黑色基質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極像自然界中的菊花,充分展現了自然造化的神奇。而化驗證明:菊花石不含放射性元素,因此菊花石對人體無害。有益元素如Fe、Zn及Ca、Se含量較高。
國家地質礦產部將其列入寶石類並命名(玉疊妃)、因產量稀少、比珠玉石類更珍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貴奇石,故又被稱為“全球一”。菊花石原料因屬自然生成故而絕無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態雕刻成,各具特色,均為孤品。菊花石雕已成中國著名三大石雕之一。
石菊花——天然稀世珍品,又名“菊花石”,大家也通俗地稱其為“會開花的石頭”。石菊花質地堅硬,呈青灰色,內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結晶體,非常自然美觀,千姿百態,各不相同,極像自然界中的菊花,因此而名富天下。石菊花再經過藝人的精雕細琢,將石塊鏤空,雕上莖葉,便成了永不凋謝的菊花。菊花石是質、色、形三佳的天然觀賞石。其質是石頭之體,碳酸鹽岩石上開出的永不調謝的“白菊花”;其色指花色白,玉潔晶瑩,具意境純樸之美;其形是指形似菊花,千姿百態,有繡球形、蝶形、蕾形、隨形,自然天成有趣。真乃大自然藝術作品之花。
外形特徵
菊花石既是紋理石(圖案石),又是古生物化石。以色、形、質、意、韻、性兼備之,其花瓣細膩如玉,質地極好花型極富神韻且有精妙意境。
菊花石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湖南、廣西、江蘇、貴州等地的二疊系棲霞期地層。其中以湖南瀏陽菊花石最為有名。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
菊花石是地質中的一種天然“花卉”。菊花石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礦物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圓形的燧石構成花蕊,活似怒放盛開的菊花,故名“菊花石”。其“花”蘊育於2.7-2.75億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於岩石中。亦可稱“取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
菊花石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圓雕、透雕、線刻、鏤空刻、立體刻、綜合刻等。
菊花石是怎樣形成的
《湖湘地理》顧問、地質專家童潛明教授介紹,2億多年前,包括瀏陽在內的湖南廣大地區還是一片海,海底淤泥含有適量的鍶、硫、矽、鈣和二氧化碳,淤泥形成岩石的後期在合適的條件下生成礦物天青石和菱鍶礦,並以岩石或生物的碎屑為中心結晶,結晶體向四周輻射,如同一根根菊花瓣。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家地質部曾派勘探組多次前來瀏陽勘察,並得出上述由於地質運動、淺海成陸,才自然生成菊花石的過程。勘探組進行了抽樣實測,查明了礦區分布、構造輪廓及菊花石的蘊藏量,初步探明的菊花石儲量2340餘噸,將其定為稀有資源。
菊花石的製作過程
菊花石雕刻基本程式:
一是開花、二是造型、三是設計、四是雕刻(雕刻分為粗雕、打磨、細雕、細打磨)五是上漆、六是製作底座。
“相石”即選材。相石是菊花石創作過程中極重要的步驟,所謂“一相能抵九天功”。通過相石找準石料的優劣、花形、紋理、石質等情況,然後再確定恰當題材,運用適當技法進行造型,以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
花為主:菊花石雕不同於其他石雕之處是它有潔白晶瑩的石菊花。作品必然受自然花形的約束。在創作中巧妙運用“花為主”的原則,做到“以花定型、依花設計,按花雕琢”,花在作品中應擺在最顯眼的恰當位置。
形為主:即“借形就勢”。石料形體千姿百態,有特殊美感,在造型中,要儘可能保留材料自然美的形式,根據石形,花形的大小、朝向和分布,合理地安排景物位置的形態設計,同時注意充分發揮石料的有效面積,使大材、小材甚至廢材都能做到物盡其用。
質為主:在創作時,對材料進行一次性清理,去掉石料中的雜石,儘可能避免裂紋。區分石質硬軟、粗密,以揚長避短。
雕刻應先外後內:大坯,先打外沿邊角、皮層、再清理內面裂紋、雜石;細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先整體後局部:從整體出發,同步進行雕刻,先粗打後細刻磨光;可保持效果一致,便於修改、防止損壞。
先上後下:底面確定後,從上部開始雕琢,往上而行。這樣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以校準結構,便於修正。
先清空後通眼:通眼方法是先按設計線用鑿圈圍,從相對的兩面清空,不要定位後再通眼,可保作品不損壞,並能鑿通小而深、弧度大、間距大的洞。內徑小外徑大:孔洞雕刻時保留設計線。雕內孔,琢面小於設計線;雕外沿,琢面大於設計線。刀路留有一虛線,以防不準和損壞,並保留修光用的石料。
內厚外薄:內質厚可保證作品有堅實質地,外觀薄使作品看上去玲瓏輕巧,這樣既不易破損又便於保存。
行業現狀
菊花石石雕藝術是瀏陽的一張名片,有著27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近日有人提出,瀏陽菊花石十年後將會枯竭。這使人們不禁擔憂:盲目開採,菊花石很快會枯竭。瀏陽菊花石主要分為山石與河石。山石分布在永和柳家灣一帶的山底下,是菊花石石雕藝術用量最大的原料,近五年一直沒有開採。而河石主要分布在大溪河永和境內的河床底下,從清代開採至今,近幾年都是用大型切割機規模開採。一直以來,菊花石開採大都是私人承包,如果沒有監管,將造成盲目開採。
私人承包這種方式,第一個它的量很難控制。如果老闆資金雄厚,一年能用500噸,可能會開採1000噸放在家裡無所謂,這樣容易造成資源閒置。第二個材料放久了,很可能低價拋出,造成這個行業原材料價格不穩定。整個瀏陽現在這種開採,如果不去監管,盲目開採,差不多十年。十年後我們要再伸手挖一塊石頭,那就比較麻煩。所以現在政府已經要求統一組織,按需開採。
瀏陽菊花石主要分布在永和、古港一帶,資源供求極不平衡。目前能夠開採、便於開採的已是微乎其微。由於資源有限,成本不斷提高,菊花石的價格也節節攀升。2005年,每噸山石的價格在3000元左右,去年就漲到了9000多。目前,瀏陽從事菊花石雕刻藝術的從業人員只有160人左右,比2005年減少了一半。
因為全國各地雕刻的石材,好多都是由當地政府組織開採,把所有權都收歸政府,統一監管。由協會統一報計畫,按每年消耗的原材料去分析,有的資源外運。而現在政府要杜絕這種外運資源,把有限的資源用瀏陽人的智慧創造財富。
關於菊花石的歷史資料
A.工藝菊花石萌生時期
瀏陽菊花石的發現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據《瀏陽縣誌》記載: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前後,瀏陽永和鎮農民歐陽錫藩在砌芙蓉河堤時,於河底採石偶然發現石頭中有白花紋,形如菊花,歐陽錫藩將石帶回家中細細琢磨,將其琢成一方硯台,俊秀可愛,石質細嫩,磨出的墨汁非常細膩,書寫流暢,並且墨汁較其它石硯可久保不乾,一時傳為奇物,這便是菊花石雕琢的開始。
歐陽錫藩親朋好友眾多,看到菊花石硯池高雅別致,俊俏可愛,紛紛向歐索取。歐陽錫藩便繼續雕刻一些硯池用於贈送友人,並且工藝較前更加精細。後來,求贈者愈多,歐應接不暇,便邀同鄉木雕藝人程維達共同創作菊花石硯台,隨後菊花石硯台也逐步進入市場,同時也開始創作水盂、筆架、筆筒、花屏、鏡屏、帽筒等。從業人數也逐漸增加到十二、三人。到菊花石雕第四代,有戴秦盛、戴秦坤等40餘位雕刻藝人,作品品種增加了茶壺、茶杯、花碗、酒杯、假花山、茶几等等。後又增加有相框、印泥盒、印章等。
到清光緒年間,從業藝人增多,品種花樣百出。其中蟹爪葵龍石雕、梅蘭竹菊假山妙俏儼然;壺觴之類,精巧雅致,是人們用於應酬贈送的獨一無二的天然特產。瀏陽陽長厚開設了第一家菊花石雕作坊,取號為“補天石菊花石作坊”,雕琢藝人有黃家權等20餘人,主要作品有硯台、水池、筆架、筆筒、鏡屏等。這一時期工藝菊花石雕藝為線刻、平面雕,以實用型文房用品類為主要產品。
萌生時期的工藝菊花石作品留世不多,多見於官府或民間藏品,特別是菊花石硯成為清廷貢品,更為藏硯者青睞。
B.工藝菊花石的發展時期
菊花石事業呈現波浪式向前發展。菊藝仍是傳統的手工雕技法,由簡及繁、由線刻、平面雕發展到半浮雕、浮雕,進一步發展到圓雕、鏤空雕,花形由平面到立體,菊品創作由實用型發展到觀賞收藏型。
清末民國初期,瀏陽戴清升、戴杭炎等一代菊花石藝師,潛心以菊花石雕為業,尤其是戴清升已成為當時菊花石雕行業技藝首屈一指的菊藝名師。
1910年,瀏陽菊雕藝人採用圓雕和鏤空雕手法將自然界山水雲浮凝聚於作品《仿古假山》、《鏡屏擺件》中,參加清政府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展出,榮獲金獎。
1915年前後,菊雕藝師戴清升與秀才李佩秋、畫師劉賢生等根據天然菊花石料的形狀、花形及分布進行構思,創作了《梅菊瓶》、《梅蘭竹菊橫屏》、《荷葉煙缸》、《池趣》、《菊花鏡屏》一系列產品。特別是《梅菊瓶》、《梅蘭竹菊橫屏》作品採用了圓雕手法,表現於一屏;梅蘭竹菊富有層次的變化,運用橫屏構成整體,作品被選送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被譽為“全球一”工藝品。此後多年,戴清升藝師在瀏陽自營“全球一”菊花石作坊。
1928年戴清升還與戴洪源等合夥在長沙藥王街開設“全球一菊花石”商號,自產自銷。此一時期工藝菊花石產品以梅竹、螃蟹、蝴蝶、假山為題,以觀賞型為主,作品遠銷歐美、香港、日本等地。
在1938年上海南洋協會展覽和湘、鄂、贛、粵四省工藝品大賽上,兩次獲得金獎,湖南瀏陽菊花石雕成為與福建壽山雕、浙江青田石雕和四川廣元石雕齊名的中國四大名雕之一。菊花石及工藝菊花石被稱為“國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傳統的特種菊花石雕業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瀏陽工藝菊花石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
1956年戴清升出席湖南省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議,會後他將散落在各地的菊花石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瀏陽“全球一”菊花石合作生產組,專門從事菊花石雕事業。同時,戴清升為工藝菊花石事業培養了一代新藝師,使年輕一代菊花石雕藝人迅速成長成為湖南菊花石工藝美術方面的技術骨幹和菊雕名人。
1959年戴清升的作品《石菊假山》被陳列於人民大會堂湖南廳,1979年由菊花石雕《爭艷》替換。《金鳳拂菊引彩蝶》獲1982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和湖南優質產品獎。作品現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一代菊花石雕宗師戴清升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家”稱號。
C、工藝菊花石的低迷時期
“文革”期間工藝菊花石創作深受干擾,唯一的研究菊花石雕和湘繡的湖南工藝美術研究所的所在地被燒毀、撤消,菊花石雕創作幾乎停頓。
D.工藝菊花石的鼎盛時期
自70年代以來,國際上掀起了奇石熱、觀賞石熱、提高了地質學家、賞石家和愛石家對菊花石資源的探索和工藝菊花石的觀賞收藏價值的認識。在“科學大會”精神鼓舞下,菊花石雕業又進入飛躍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菊花石新產地不斷地被發現,生產廠家由湖南瀏陽擴展到全國各地;傳統的手工雕刻菊花石,出現以多層次的鏤空雕為主。產品由觀賞型發展到觀賞收藏型,還有玩賞普及型已進入普通百姓家,產品大量銷往台灣、香港地區,並轉銷國外。
1972年舉辦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展覽會,《蟹菊花》、《金雞報曉》等工藝菊花石作品獲獎,推動了菊花石雕事業的發展。工藝菊花石,最初的產品主要為實用的文房類,工藝簡單,但產量很少,被視為寶物,價格昂貴,多為文人和富人收藏;而現代經過多代藝人的努力,菊花石產業的大量發現,產品豐富多樣,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既有價格昂貴的精品可供收藏,亦有價格低廉,經過簡單加工,甚至是原石,供普通的賞石玩石愛好者把玩、欣賞。
隨著時代的進步,瀏陽菊花石雕得到長足發展,工藝日益精湛,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工藝菊花石的收藏價值、商業價值和觀賞價值亦得到充分的體現。
菊花石玉我國文人雅士的淵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形質兼美的菊花素與名人有緣。唐·元稹《菊花》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芳千古,被後人奉為圭臬。陶令始成愛菊的象徵,他以菊的清雅、高潔自喻,不為五斗米折腰。南宋陸游"收菊作枕"。清·蒲松齡亦是愛菊之君,他自稱:"我昔愛菊成菊癖,佳種不憚求千里"。人稱民國時期張恨水之作品,常得菊花之靈氣,有詩詠:"飄逸尚留高士志,幽閒不作媚人裝"。唐·黃巢更是托菊言志:"《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揚州"三菊",皆為畫菊痴迷,吳硯耕畫菊300多種,數年"沉溺"盛栽名菊之瘦西湖,暮鼓晨鐘,與菊為鄰,為友、為師。及至毛澤東將其中南海豐澤園居室書房命名"菊香書屋"毛澤東之《桑子·重陽》一詞中"戰地黃花分外香",更是成為泳菊的名句。當代書、畫家啟功詩詠:"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文淵閣菊石雕藝,願將此中華菊雕文化繼承下來,願將此菊花抗寒傲霜,挺拔不群,把個深秋點綴得"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精品,貢於您的庭院、館所、大堂、居室、大廳、案前。文淵閣人于謙《石灰呤》原韻取其意,作《石菊詠》:鬼斧神工出自然,千雕萬刻視待閒,粉身碎骨皆不怕,留得高潔在人間。山緣石而奇,水緣石而清,人緣石而雅,石緣菊而珍。菊乃“居”的諧音,所謂家無菊不居。石菊花似一朵永不敗滅的野菊花,常開不敗,寓意家族長盛不衰!
清末瀏陽籍名士譚嗣同,就藏有不少菊花石,並把書房取名“石菊隱廬”。他有一首《菊花石秋影硯銘》的詩寫道:“我思故園,西風振壑。花氣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聲如昨。”他對菊花石的情有獨鍾可見一斑。此外偉大革命家毛澤東同志也非常喜愛用菊花石雕制而成的硯台,菊花石硯台磨出的墨汁久潤不乾,其“石質潤,色緊而聲清。” 他們用過的菊花石硯台現分別陳列在韶山滴水洞和譚嗣同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