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鎮

草市鎮

草市鎮位於縣城東南43公里,地處洣水、永樂江匯合處,東與攸縣接壤,南與安仁毗鄰。草市鎮屬洣水流域重鎮,歷史悠久,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

基本信息

簡介

草市鎮草市鎮
草市鎮位於縣城東南43公里,地處洣水、永樂江匯合處,東與攸縣接壤,南與安仁毗鄰。大窩棚村以優質玉米開拓市場,大窩棚村的優質玉米品種有:屯玉88、遼單28、秦龍九、通單24、遼單33、遼單39。與清原三元金米米業簽定訂單2000畝,年初大窩棚村實行統一購種,統一購肥政策。實行2次統一玉米螟防治,保證玉米的優質,對已確定的訂單品種,實行單打單獨保管。預計今年農民人增收200左右,明年開始大規模生產。草市鎮農業站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以實現綠色食品為載體,積極建設有龍頭企業帶動的示範基地,建立建全農業標準化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草市鎮地處遼寧的最東端,全鎮現有農業人口1.56萬人,耕地5.2萬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3.3畝,是全縣農民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一個鎮。過去,雖然該鎮建設了21座水庫,39座塘壩,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豐富,但全鎮的糧食產量農業收入並沒有明顯增長。為扭轉這一局面,草市農業站先後與撫順元雪米業有限公司和清原豐利糧油有限公司進行了實質性的合作。建立了綠色食品玉米、大豆生產基地2.7萬多畝,綠色食品水稻生產基地1.65萬畝。按2005年契約收購價格高於普通糧食價格15%計算,綠色水稻生產基地,使農民增收156萬元。綠色玉米、大豆生產基地,使農民增收108萬元。全鎮農民年人均增收175元。草市鎮農業站通過技術服務創收近10萬元。龍頭企業年增收200多萬元。通過努力強化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創立了清原“元雪”和“豐利”兩個品牌,帶動了兩個企業。為全縣糧食企業得發展作出了貢獻。農業站採取市場化運用方式,實行利益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形式,積極同元雪米業和豐利糧油的決策者洽談,最終同兩家企業簽定了能夠使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農業站受益的“三贏”契約。早在2002年開始,清原元雪米業通過草市鎮農業站與農民簽訂過收購契約,但由於市場因素,契約都沒有很好兌現,農民對企業有想法,對農業站有意見,形成了農民怕企業不兌現,企業怕增加成本的難題。針對這一情況,草市鎮農業站親臨一線做宣傳,抓落實,同龍頭企業走村串戶,成為企業聯繫農民的紐帶和農民種植綠色食品的宣傳員。在服務上主要採取了“五個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統一組織定點收購。“五個統一”是實施綠色食品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農業站安排專人分區負責,責任到人,確保種子、複合肥以最低的價格發放到農民手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農民的滿意,企業的認可,並為今後綠色食品規範化、標準化、基地化生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沿革

草市鎮屬洣水流域重鎮,歷史悠久,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設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草市鎮、洣坪鄉,1989年撤區並鄉時,草市鎮、洣坪鄉重新合併設草市鎮。自明朝開埠以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陸交通條件,草市鎮逐步形成集市墟場,為衡東、攸縣、安仁三縣的商品集散地。每到春分時節賓客如雲,商販成群,俗稱“趕風社”。

下轄村

轄:靈山居委會;草市、江坪、江田、大對河、新洲、坪山、羅家寨、桐橋、油子塘、丫塘枯、白茅洲、米坪、沙港、彭家園、香花山、田心、吳家倉、橫嶺、黎盟、山田20個村委會。

經濟概況

草市鎮草市鎮園林
境內有“靈山勝地”、“八仙下棋”、“猴子撈月”、“合福林寺”等名勝古蹟。該鎮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早在1990年全鎮雙季水稻就已過噸糧。草市曾以“柑桔之鄉”聞名遐邇。草市柑桔栽培始於南北朝,至今有1500餘年的歷史,白茅洲廣柑,曾為清代貢品,出口蘇聯,用於國宴,受到周總理和外賓的好評。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桔場、戶戶有桔園的新格局。與此同時,全鎮先後發展了瘦肉型基地,小水果開發基地和榮桓電站庫區網箱養魚基地。小城鎮建設已具規模,征地五十畝,現已全部建成商品房和市場。草市鎮是個文明古鎮,集鎮功能完備、各項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有供水廠,日供水量達3000噸-4000噸,望日岩、榮桓小水電網絡在此匯合,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訊條件優越,醫療衛生機構健全,草市醫院和草市鎮衛生院合併為衡東縣第四人民醫院文化設施齊全。

基礎設施

草市鎮草市鎮衛生機構
合作醫療以農村居民為保障對象。在中國城鎮居民一般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給予保健與疾病醫療保障。而占全國總人口70%以上的農村社會成員卻缺乏必要的醫療保障。合作醫療作為農民民眾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醫療保障制度,便成了解決農村居民疾病醫療與保健問題的主要依託。因此,合作醫療是農民創造的,也為農民的健康服務,從而主要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醫療以民眾自願為原則。合作醫療是合作化運動的產物,實質是上民眾的互助互濟,它從一開始就強調民眾自願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實施效果引導以及民眾相互影響等來吸引民眾參加。例如,國家在政策上重視並扶持合作醫療,把合作醫療當作為農村居民辦實事;合作醫療本身年具有的公益性、福利性使農民認識到其好處;民眾之間的影響,又能推動農村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合作醫療制度正是在上述三個因素的引導下由農民自願參加並最終成為一項醫療保健制度的。在新的歷史時期,合作醫療仍應堅持民眾自願的原則,但這並不排除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等措施,將民眾自願參加引向民眾自覺參加,使合作醫療成為農村社會的民眾性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以集體經濟為基礎。在過去數十年間,合作醫療制度與農村社、隊集體核算制度相適應,其經費主要源於集體公益金的補助,社員看病只需納少量的費用,從而是一項低償的農村集體福利事業。農村改革後,合作醫療走向低潮正是因為失去了這種集體經濟的保障。從中國農村的現實條件出發,無論是富裕地區還是貧困地區,均不可能由農民獨自承擔這種責任。而保障國民健康、增進國民健康又是國家和社會應該承擔的職責。儘管國家和各經政府不可能在農村重走正面臨著重重困難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老路,但也不能放手不管。因此,國家和社會對農村居民的健康的職責,又將會主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農村集體經濟的供款來實現,集體經濟在過去是合作醫療的經濟基礎,在今後仍將是農村合作醫療的必要基礎。合作醫療以全方位服務為內容。雖然合作醫療的層次低,設施簡陋,但從過去數十年的實踐來看,它又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在實行合作醫療的地區,它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住院服務,而且承擔著兒童計畫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畫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並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預防工作和飲食飲水衛生、愛國衛生工作等。由此可見,合作醫療雖建立在鄉、村,是中國最低層次的、粗放型的醫療保障,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保障農村社會成員的健康發揮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