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祁東縣轄鎮。1984年原白地市鎮、元里坪鄉、萬福嶺鄉、楓樹山鄉4個鄉鎮合併組成。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108.4平方公里,人口6.5萬。鎮政府駐白地市街。湘桂鐵路、322國道穿境而過。轄上遊街、車站、第三居委會3個居委會和50個村委會。境內有市、縣骨幹企業白地市鋼鐵廠、縣磷肥廠、水泥廠、墨蒔塘煤礦。鄉鎮企業有造紙、字牌、軋鋼、電線等廠。藥材市場久負盛名,有“湘南藥材城”之稱。農副產品有水稻、生豬、水果。地名由來饒有趣味。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白地市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經濟發展、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主題,全面推行“民營經濟強鎮,招商引資活鎮,高效農業富鎮,城鎮建設旺鎮”的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發揮本鎮優勢,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規模升級,正在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鎮而努力奮鬥。下轄村
沿革
歷史沿革滄桑變遷。新中國成立前,白地市鎮屬小路鄉、景卿鄉兩個鄉分別管轄。1952年4月,祁東從祁陽析出,首設老白地鄉,隸屬第七區的白地市和第八區的和塘坪管轄。1958年10月,祁東縣撤銷辦事處,成立人民公社,白地市鎮現轄區域,屬白地市公社管轄,下轄白地市、風石堰、萬福嶺、和平、毛坪五個耕作區。1961年8月祁東縣恢復區建制,白地市公社歸白地市區管轄。1981年3月正式設立白地市鎮,由白地市區管轄。1984年5月祁東縣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為區鄉建制,將原白地市鄉和萬福嶺鄉的烏山沖、蒼江橋、灣龍町及元里坪鄉的七丫町4個村劃入,合併成立白地市鎮,升為區級鎮,仍為白地市區管轄。1995年6月祁東縣調整行政區劃,實行撤區並鄉,將原萬福嶺鄉、元里坪鄉、楓樹山鄉併入白地市鎮,白地市鎮成為今天祁東縣23個鄉鎮之一。2006年10月白地市鎮政府新遷到上游東路松林橋處。白地市的由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典故:相傳很久以前,老白地村一帶民眾為紀念一位忠烈人士而建一座雙忠祠,在開挖祠堂地基時,挖出了一片白地,人們以為十分吉祥,於是把當地稱為“白地”。而那時老白地處於十鄉八村的交匯中心,方圓十兒里民眾都來此趕集,慢慢形成了小鎮集市,小鎮因此取名為“白地市”,白地市由此得名。解放初期,白地市商業繁榮,百業興旺,每日清早人們紛紛前來趕墟,直到日止中午方才休市;如今依然整齊有致的老白地村街道,就是當年市場繁榮的歷史見證。湘桂鐵路在此建立車站時,順便取名為白地市站,於是鎮因站名也取名為白地市鎮,原來的白地就改稱為現在的老白地。白地市這一名稱,從鄉到公社,又從公社到區、到鎮,一直沿用。經濟概況
2005年,白地市鎮土地面積年增長0.17平方公里,白地市鎮人口年增加1200人,城鎮化水平62.3%,小城鎮建設總投入年增長20%,鎮區綠化覆蓋率80%,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85元,同比增長31%。第三產業所占比重30%,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90%,公共安全指數90%,居民人均娛樂文化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15%,高中畢業生升學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0.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65㎡/人,白地市鎮自來水普及率100%,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重點工業污染源排放達標率9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0%,沖水型公廁密度每平方公里5座,清潔能源普及率60%。2005年北汽福田年產值突破20億元,有力地帶動了白地市鎮10餘家配套企業的發展,波隆機械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進行技改,已具備年產量5萬台套的生產能力。食品、醫藥生物技術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蓬勃興起,總產值已突破3億元,廣安生物、好韻味、亞華三家企業已分別成長為國家和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白地市鎮總計投入技改資金5億餘元,規模企業總數達到22家,2005年共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7.36億元,同比增長34.5%。白地市鎮車身廠、平頭車身廠、波隆機械、國光硬質合金、廣安生物、好韻味食品6家企業產值分別突破5000萬,其中廣安生物公司實現年產值1.2億元。2005年,白地市鎮五大經濟指標分別實現了高基數上的高增長,共完成財政總收入8579萬,地方收入3133萬元,分別同比上年增長33.5%和43.7%;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9.1%;實現農業總產值1.4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9.8%;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4.8%;白地市鎮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5600元,同比上年增長11.7%。社會事業
醫療
白地市鎮醫院擁有從醫人員21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38人,技術力量較強。為了醫療需要,醫院添置了高檔螺鏇CT、彩色B超、動態心電圖機、腦心電圖機等先進的醫療設備,能開展顱腦、胸腹、泌尿、四肢、五管等人體部位的高難手術和診治各種疑難雜症。每年門診看病達10萬人次,住院病人達6000餘人,開展各類大中手術達3000餘例,業務收入達1100萬元。醫院以病人為中心,嚴格管理,文明服務,提高醫療質量,加強醫療安全,曾多次榮獲“市消費者信得過單位”和“省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
公路
“十五”期間白地市鎮共投入建設資金1.8億元,修通了以梨江大道、東升大道為主的園區路網,改造了新建路、龍華路、橫街路三條集鎮老區道路,新老鎮區水、電、路、信息通訊網路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完成了農網改造,通過以獎代投鼓勵硬化村級公路40.47公里,硬化率達到75%,其中2005年共硬化村級公路8條,硬化里程15公里。高標準建設好了銀湖水庫的泄洪渠和金秋壩村三星水庫的清淤、銀湖水庫護坡處險等工程,完善了兩垸兩庫的防洪保全工程,增強了防汛抗旱能力。2005年白地市鎮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將金托村納入了長沙縣小康水利示範村的建設範疇,為白地市鎮乃至全縣水利工作增添了一個新的亮點。2006年繼續強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搞好以下七大工程,即以二縱二橫為主體的園區路網建設;以水廠建設為主體的給排水網路建設;以5萬門電信大樓為主體的信息通訊網路建設;以組組通水泥公路為目標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