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譜

茶譜

茶譜《茶譜》全書除緒論外,分十六則。在其緒論中,簡潔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養性,絕非白丁可以了解。“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標意甚明,書中所述也多有獨創。

介紹

茶譜中國茶譜
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詩興”、“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解消食,除煩去膩”的作用。朱權認為紛芸眾多的茶書之中,唯有陸羽蔡襄得茶之真諦。他還認為餅茶不如葉茶,因它保存了茶葉自然的色香形味,後人無不欣然改變原來的飲茶之法而以開水沖葉茶了。朱權指出飲茶的最高境界:“會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淡款語,探虛立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茶譜》記載的飲茶器具有爐、灶、磨、碾、羅、架、匙、筅、甌、瓶等。《茶譜》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朱權認為品茶應品穀雨茶,用水當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揚子江心水”、“廬山康王洞簾水”,煎湯要掌握“三沸之法”,點茶要經“盞”、“注湯小許調勻”、“鏇添入,環回擊拂”等程式,並認為“湯上盞可七分則止,著盞無水痕為妙”。制茶方法有收茶、薰香茶法。

作者介紹

朱權(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寧王。謚獻,故稱寧獻王。曾奉敕輯《通鑑博論》,撰有《家訓》、《寧國儀范》、《漢唐秘史》、《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十種著作。

茶譜器具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園之茶也。泠然而清、鏘然而聲,涓然而流者,南澗之水也。塊然而立,“日卒”然而溫,鏗然而鳴者,東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 擴然而狂者,渠也。以東山之石,擊灼然之火。以南澗之水,烹北園之茶,自非吃茶漢,則當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豈白丁可共語哉?予法舉白眼而 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內練之功,得非游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豈惟清哉?涵虛子“月瞿”仙書
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賈”、日“艹設”、日茗、日“艹舛”。一雲早取為茶,晚 取為。食之能利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醒睡,解酒,消食,除煩去膩,助興爽神。得春陽之首,占萬木之魁。始於晉,興於宋。惟陸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經》三篇。蔡襄著《 茶錄》二篇。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無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葉,烹而啜之,以 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為雲海餐霞服日之士,共樂斯事也。雖然會茶而立器具,不過延客款話而已。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污於時 俗。或會於泉石之間,工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 泉注於瓶而炊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紀匕於巨甌,置之竹架,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 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謾煎”是也。盧“人工”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 足可通仙靈矣。使二老有知,亦為之大笑。其他聞之,莫不謂之迂闊。

品茶

於穀雨前,采一槍一旗者制之為末,無得膏為餅。雜以諸香,失其自然之性,奪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為上。獨山東蒙山石蘚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 雖世固不可無茶,然茶性涼,不疾者不宜多飲。

收茶

茶宜“艹弱”葉而收。喜溫燥而忌濕冷。入於焙中。焙用木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葉蓋其上,以收火器。兩三日一次,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以養茶。若火多則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籠密封之,盛置高處。或經年香、味皆陳,宜以沸湯漬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於桂花盛開時,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奪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則不宜。

點茶

凡欲點茶、先須供烤盞。盞冷則茶沉,茶少則雲腳散,湯多則粥面聚。以一匕投盞內,先注湯少許調勻,鏇添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七分則止。著盞無水痕為妙。今人以果品為換茶,莫若、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將蓓蕾數枚投於甌內罨之。少傾,其花自開。甌未至唇,香氣盈鼻矣。 薰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

器具

茶譜器具
茶爐

與練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徑四寸,腳高三寸,風穴高一寸。上用鐵隔。腹深三寸五分,瀉銅為之,近世罕得。予以瀉銀坩鍋瓷為之,尤妙。襻高一七寸半。把手用藤扎,兩傍用鉤,掛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濾於上。

茶灶

古無此制,予於林下置之。燒成的瓦器如灶樣,下層高尺五為灶台,上層高九寸,長尺五,寬一尺,傍刊以詩詞詠茶之語。前開二火門,灶面開二穴以置瓶。頑石置前,便炊者之 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猶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衣以鶴氅,系以麻絛,履以草履,背駝而頸蜷,有雙髻於頂。其形類一“”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 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為之。取其化談去故也。其他石則無益於茶。

茶碾

茶碾,古以為之,皆能生“釒生”。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羅

茶羅,徑五寸,以紗為之。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鏤藻飾,尚於華麗。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擊拂有力,古人以黃金為上,今人以銀、銅為之。竹者輕,予嘗以椰殼為之,最佳。後得一瞽者,無雙目,善能以竹為匙,凡數百枚,其大小則一,可以為奇。特取其異 於凡匙,雖黃金亦不為貴也。

茶筅

茶筅,截竹為之,廣、贛製作最佳。長五寸許,匙茶入甌,注湯筅之,候浪花浮成雲頭、雨腳乃止。

茶甌

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今淦窯所出者與建盞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湯有準。古人多用鐵,謂之罌。罌,宋人惡其生“釒生”,以黃金為上,以銀次之。今予以瓷石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項長二寸,嘴長七寸。凡候湯 不可太過,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

煎湯法

用炭之有焰者謂之活火。當使湯無妄沸。初如魚眼散布,中如泉涌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品水

茶譜茶譜
“月瞿”仙日: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或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伯芻以揚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丘石泉 第三,丹陽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日:廬山康王簾水第一,常州無錫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硤州扇子硤下石窟泄水第四,蘇州虎丘山下水第 五,廬山石橋潭水第六,揚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廬山頂天地之水第十,潤州丹陽井第十一,揚州大明井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 ,歸州玉虛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關西谷水第十五,蘇州吳松江第十六,天台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圓泉第十作,嚴州桐廬江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