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6月上旬開始出現病例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發病高峰,8月中、下旬呈下降趨勢,9月上旬又有一個小高峰9月中、下旬結束。時間分布與茶毛蟲三代幼蟲蟲情一致。除危害茶、桑等經濟作物外,其幼蟲的毒毛刺入皮膚,能引起茶毛蟲皮炎。皮疹多發於暴露的四肢屈側、腹部、軀幹上部和頸面部。初起為突發性劇癢,抓搔後呈現紅色丘疹此處皮膚略高,中央有一蟲叮狀針頭樣大小的深紅色小點或小水泡,幾個至幾百個不定。
病因
茶毛蟲的幼蟲體表的毒毛,刺入皮膚後,毒性物質外溢,機械和化學作用引起局部刺癢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內鑽,造成茶毛蟲皮炎。
發病機制
它的幼蟲體表的毒瘤生有600根毒毛,到老齡前期可達6~8萬根,老齡幼蟲毒毛數可突增到200~300萬根。結繭時繭絲上粘有毒毛。毒刺呈箭針形四周輪生小棘,刺入皮膚後不易拔出,毒毛中心為管狀,內有毒液刺入皮膚後,毒性物質外溢,機械和化學作用引起局部刺癢越抓搔,毒毛越向皮內鑽。茶毛蟲脫皮前毒毛與毛窩鬆脫,毒毛成簇脫落,微風即可將其吹落。無數毒毛隨風飄落到人體表或晾曬的衣物上,極易造成地區茶毛蟲皮炎的暴發流行,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
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表現皮疹多發於暴露的四肢屈側、腹部、軀幹上部和頸面部。初起為突發性劇癢,抓搔後呈現紅色丘疹,此處皮膚略高,中央有一蟲叮狀針頭樣大小的深紅色小點或小水泡,幾個至幾百個不定。有不同程度癢感晚間睡前奇癢難忍。其臨床表現與桑毛蟲皮炎大致相同。在茶毛蟲盛發季節,可在人群中引起茶毛蟲皮炎的流行。
診斷
此前有接觸史,皮疹多發於暴露的四肢屈側腹部軀幹上部和頸面部。初起為突發性劇癢,抓搔後呈現紅色丘疹,此處皮膚略高,中央有一蟲叮狀針頭樣大小的深紅色小點或小水泡,幾個至幾百個不定,有不同程度癢感晚間睡前奇癢難忍。根據這些臨床症狀可診斷。
治療
局部治療原則為去除毒毛止痛,消炎,避免搔抓可用中藥膏藥或膠布,透明膠紙更多貼上患處,以粘去毒毛,然後外用各種消炎止癢劑,如樟腦、石炭酸爐甘石洗劑、鮮馬齒莧搗敷或用鮮蘆薈(龍舌草)沾雄黃散外擦等瘙癢劇烈者可給抗組胺。亦可內服中藥清熱除濕湯加減。
預防
採取各種消滅桑毛蟲的措施,如誘殺越冬幼蟲及成蛾噴灑桑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可消滅桑毛蟲90%以上,且不危害家蠶),保護毛蟲的天敵(寄生蟬、寄生蠅等)。
個人防護主要為預防接觸毒毛,在桑毛蟲生活季節勞動時,儘量穿好防護衣帽,或穿厚的長袖衣、長褲,並紮緊袖口褲腳。戴風鏡口罩。不要在有桑毛蟲的樹下乘涼或曬衣服、被褥。附近有桑毛蟲發生時,如遇大風應關閉門窗,放下蚊帳,防止毒毛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