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納尼茨基,F.W.

茲納尼茨基,F.W.

 美國社會學家。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名門貴族家庭。曾在華沙大學學習,因從事反俄地下活動被開除。先後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波蘭克拉克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去美國,與W.I.托馬斯合作撰寫《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1920年返回波蘭,任波茲南大學教授。1921年創建了波茲南社會學研究所(1927年發展為波蘭社會學研究所)。

茲納尼茨基,F.W.

正文

茲納尼茨基,F.W.美國社會學家。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名門貴族家庭。曾在華沙大學學習,因從事反俄地下活動被開除。先後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波蘭克拉克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去美國,與W.I.托馬斯合作撰寫《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1920年返回波蘭,任波茲南大學教授。1921年創建了波茲南社會學研究所(1927年發展為波蘭社會學研究所)。創辦了期刊《波蘭社會學研究》,培養了大批社會學工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定居美國,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1953~1954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主要著作還有:《文化實體》(1919)、《社會學導論》(1922)、《教育社會學》(1928~1930)、《社會學方法論》(1934)、《社會行動》(1936)、《知識人的社會角色》(1940)、《文化科學的起源和發展》(1952)、《社會關係和社會角色》(1965,由其女兒整理出版)。在《社會學方法論》一書中,茲納尼茨基區分了自然和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提出了具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文協同因素”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學特別是文化科學所要蒐集的資料是關於人的資料即文化資料,亦可稱文化客體。文化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產物,故它有價值、有意義。研究文化客體無疑就是研究創造者的參與活動,它由重複、參與和再創造三個環節構成。他在《知識人的社會角色》一書中認為,以往的知識社會學不過是另一種類型的“認識論”,知識社會學的真正興趣不是知識,而是知識人的社會關係。他提出,不同類型的知識者在社會上分別扮演著技術人、聖人、學者、創新者的角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