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alizarin;1,2-dihydroxyanthraquinone學名:1,2-二羥基蒽醌
茜素是一種典型的媒介染料。可從茜草根部提取,但一般採用工業合成法得到,是用蒽醌-2-磺酸、氫氧化鈉與硝酸鉀或氯酸鉀共熔,或在水溶液加熱條件下反應製取。它是第一個通過人工合成得到的天然染料。
理化性質
棕黃色粉末。熔點:290℃(lit.)沸點:430℃。微溶於水,溶於丙酮、甲醇、乙醇(沸騰下)、鹼和溶纖素,微溶於苯、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吡啶、二硫化碳和冰乙酸,不溶於乙醇(冷)、斯淘特溶劑,溶於鹼液呈藍紫色,遇濃硫酸呈黃光紅色,稀釋後產生紅光黃色沉澱,遇氫氧化鈉為紫色。 溶於鹼的水溶液呈藍色但無螢光。發現歷史
茜素自古就在中亞、埃及、歐洲和中國被作為紅色染料使用。1804年英國的喬治·菲爾德發現用明礬水溶液處理茜素後,茜素會發生色淀,變為不溶的固體染料,從而延長了它作為染料的使用壽命。用其他金屬鹽代替明礬,可以得到其他顏色的染料。1826年,法國的Pierre-JeanRobiquet確認了茜草根含有兩種染料,即茜素紅及紅紫素(羥基茜素)。製取方法
茜素的首個合成路線是1868年由德國化學家卡爾·格雷貝、卡爾·里伯曼和英國化學家威廉·珀金幾乎同時發現的。格雷貝和里伯曼的方法十分昂貴,難以投入生產,相反,珀金的方法之一便是以煤焦油產品蒽作原料,先製取蒽醌,然後磺化、鹼熔得到茜素,產率很高。因此該法仍是工業上廣泛使用的製取茜素的方法。工業上以蒽醌-β-磺酸、燒鹼和氯酸鉀或硝酸鉀共同加熱而製得。也可由植物茜草的根中獲得。鑑別方法
定性鑑定
在Al3+ 的溶液中加入茜素的氨溶液,生成紅色沉澱。Al(OH)3+3C14H6O2(OH)2=Al(C14H6O2(OH)2)3+3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