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的衙門朝正東
茌平秦時置縣,因縣城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門朝正東”這句順口溜,遠近皆聞,婦孺皆知。細說起來,咱這衙門口也不是一開始就朝東開的。
茌平風情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錢塘舉人吳陳琰進京趕考。路過茌平時,偶遇風寒,病在了城中的悅來老店(今南關小隅首南)里。有天傍晚,吳陳琰正在店中用飯,卻見兩個衙役腆胸疊肚地橫進店來,叫了幾個葷菜,一壺熱酒,旁若無人地喝將起來,其中一個衙役道:“我說老兄,你說是當縣大老爺好,還是咱乾衙役的恣啊?”“那還用說,當然是當縣大老爺好啊!出門坐轎,前呼後擁;堂上一呼,堂下百應。多威風,多榮耀!”
“老兄,叫我說,還是咱當衙役的恣。你看縣大老爺整天迎來送往,審疑問案,晝夜不得安寧。哪像咱,萬事不操心,高興了喝二兩,缺錢了敲點竹槓。神仙也趕不上咱快活啊!”
“有理有理。剛才咱們還敲了老小子二兩銀子呢!哈哈……”
兩衙役吃飽喝足了,遙遙晃晃地站了起來,說了聲:“店家,記在帳上!”便揚長而去。
吳陳琰看在眼裡,氣在心頭。心想:有朝一日我金榜提名,非到茌平來當縣令,殺殺他們的威風!
第二天一大早,吳陳琰便上路了。等到了京城,才發覺考期已誤。想回去,盤纏已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在前門大街租了個鋪面,以賣字測字為生,等下屆應考。由於他的字雄渾蒼勁,別具一格,很快在京城出了名。
一日,康熙皇帝駕臨翰林院,觸景生情,脫口出一上聯:“半天霖雨點點滴滴化作長江巨浪願東之廣西之廣南之廣北之廣天下之廣登秦嶺越十二重峰觀山觀水觀日月大清一統天下”,即命翰林們對下聯。恰好這天吳陳琰又被召去測字。聽完康熙出的上聯,心中早擬好下聯,只是身非翰林,不敢造次,便寫在紙上,托一翰林學士遞上去。康熙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到:“一介書生朝朝暮暮磨成錦繡文章做仕之魁鄉之魁會之魁店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階列十八學士安國安邦安社稷天朝萬事忠良。”
康熙看罷喜形於色,問道:“寫者何人?”吳陳琰急忙從人群里擠出,跪倒在地:“啟稟萬歲,乃小人所寫。”康熙見吳陳琰非翰林學士穿戴,便問緣由。吳陳琰就將自己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康熙沉吟半晌,說道:“朕見你字型蒼勁,學識過人,甚為愛惜,就做朕的門生吧,也算翰林學士!”吳陳琰連忙扣頭致謝。
這樣,吳陳琰便留在了翰林院。後向康熙奏本,要求到茌平縣當縣令。康熙接到奏章很是詫異:“茌平乃京城通南京的御路必經之地,單是迎來送往就疲憊不堪,何必去當那個縣令呢?”無奈吳陳琰一再懇求。康熙便說:“你既然堅持要去,這迎來送往的客套就免了罷。胗賜你半幅鑾駕,把茌平的衙門改朝東開,直向御路,過往官員文官下轎,武將下馬!”
到任後,他首先改換了衙門口,把半幅鑾駕擺在門邊。接著從嚴治吏,把為非作歹的衙役重則革職,將茌平治理得官正吏清,百姓安居樂業。
從此,茌平的衙門口朝東開這一規矩流傳下來,至今尚令茌平人倍感自豪,津津樂道。
吳鐵嘴舌戰公堂
明清時期,茌平城西南六十餘里處的吳莊,出了一名能言善辯的少年。少年自小性喜讀書,聰慧過人,說出話來句句占理。可惜十二歲那年,父母雙雙染疾辭世,只剩他獨自一人。村裡有一財主,趁他父母新亡,欺他年少,企圖把他夾在財主地當中的二畝好地侵占過去,就買通了縣官,硬說少年的父母在世時借了財主的債,威逼還錢,不然就以二畝土地抵押。少年義憤填膺,鼓起勇氣,走進縣衙,擊鼓喊冤,狀告那個財主欺詐錢財。縣官聽到鼓聲,便吩咐升堂。但見三班衙役分列兩旁,一個個威嚴肅立。縣官端坐大堂,定睛觀瞧,見下面跪著一少年,約有十二三歲的模樣,當下便明白了幾分。縣官把驚堂木一拍,問道:“你小小年紀,狀告何人?”少年便把財主欺詐的事講述了一遍。縣官已受了財主的賄賂,有意袒護,喝道:“大膽刁民,竟敢誣陷好人!你父欠債,父債子還,天經地義,你還惡人先告狀,來人那,把他拉下去,重打四十!”少年一聽,怒目圓睜:“縣大老爺容稟,他說我爹欠他債,可有借據?何人寫的?哪個作保?再者,我爹在世時他為何不要?分明是見我父母新亡,欺我年少不懂事,趁機霸占我家的良田!你身為一縣之父母,必知五刑六律,卻不問不查,不分青紅皂白,胡亂斷案,天理何在?國法可容?”縣官見少年面無懼色,口若懸河,有理有據,心想:小小年紀竟如此唇槍舌戰,鐵嘴銅牙,不可小覷,我若枉法,他必不依,再告到知府、巡撫那裡,我頭上的烏紗可就保不住了。想到這裡,縣官轉怒為喜:“真乃鐵嘴也!本官判你無罪,下堂去吧!來人那,將那土財主拉到堂下,重責五十大板!”
很快,少年的名聲傳遍了四鄰八方,他的名字也便被“吳鐵嘴”代替。自此後,吳鐵嘴不畏強權,多次為背屈含冤的人到大堂上辯理,使冤屈得以平反。到後來,連濟南府也知道茌平有個能言善辯的吳鐵嘴了。漸漸的,吳莊也被人們改叫“鐵嘴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