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宋朝理學家]

范浚[宋朝理學家]
范浚[宋朝理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浚(1102-1150) ,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蘭溪(金華蘭溪)香溪鎮人,世稱“香溪先生”。紹興中,舉賢良方正。以秦檜當政,辭不赴。閉門講學,篤志研求,學者稱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人物成就

范浚出自宦門而不喜榮利,刻苦讀書,諸子百家無所不通。祖父范鍔,皇祐五年(1053)進士,歷官主開封府尹,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府少卿,封長()郡公。父范筠,元祐三年(1088)進士,歷官浙江提舉,累升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少保,資政殿大學士,封長社郡開國男,進封榮國公,諡文濤。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為舉人外,其餘八位兄弟均為進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門雙柱國,十子九登科”之佳話。

范浚天資高邁,自幼嗜學,不喜榮利,篤志求道,獨隱居不仕,於保惠寺講學授徒,屋室簡陋而怡然自樂。南宋紹興間,以賢良方正數存於朝,因秦檜當權,堅辭不出。但似《進策》 25篇,詳論富國強兵御善之道,與經國要務,供朝廷採擇施行。

范浚精於理學,講究存心養性,主要理學思想,一是闡發仁性之學。宣傳“天人一道”,“天理即人事,人事即天理”,“忠信”。“儉德”,“仁為天理”,“萬殊一物”,“萬理一致”,“人地人神,事物萬殊,一皆產於皇極”,“當用大中之道”,“盡心知性知天”,“天下一性”。提出“萬類莫不共由謂之道”,“善利之念,間不容髮,一發之差,遞余舜跖”,提倡“君子存誠,克念克敬”,提倡德性是尊的“上知之學”,認為“恥為入道之端”,認為“惟過而悔,由悔而議”,非卜筮,鄙()數。二是提倡修身,養氣,篤學,致用。主張“養正為貴”,“先正其心”,“戒自欺,倡慎獨”,“理之所存,師之所存;天地萬物,無非吾師”,提倡“治氣養心”,“卑人自牧”,提出六箴,竭盡規儆;“學者覺也,覺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覺之有”;“進學之義,不止不能不進”;認為“學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勉勵“以弘毅自期,任重而力行,居困而心彎”。

范浚治學,有其獨到的精深造詣。他說,“末學本無傳承,所自喜者,徒以師心謀道,尚見古人自得之意,不切切為世俗趨慕耳。”他又說:“古人之學,不越乎窮理。理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還說:“學者必先存心,心存則本正,本正而後可以言學。”“學者,覺也。覺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覺之有?”其他還有,以至靜為存心之奧,以恥為入道之端。認為古之聖人未有不由悔而成,應當力謹“惟、狂”,“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之機”。曾作《心箴》,全文如下:“茫茫堪輿,俯仰無垠。人於其間,渺然有身。是身之微,太倉稊米。參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來今,孰無此心。心為形役,乃獸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動靜。投間抵隙,為厥心病。一心之微,眾欲攻之。其與存者,嗚呼幾希。君子存誠,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體從今。”

憂國愛民是范浚畢生追求和實踐的重要思想,其中的“用世”成為他的理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范浚的憂國愛民思想主要表現在關心民瘼,憂嘆國是;以史為鑑,宏濟時艱;《進策》二十五篇三個方面。

人物軼事

朱熹兩次主其家拜訪,紼不遇。紹興二十年(1150)卒,年49歲。朱熹又親臨弔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聯云:“朱子三方地;朝廷七聘家。”即記其事跡。

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18歲的朱熹因早就聽說范浚“學甚正,而不知從何學”,於是在赴杭途中特意去香溪拜訪,不遇。過了2年再次專程登門拜訪,仍不遇,“因錄屏書《心箴》而旋”。後來,朱熹把《心箴》編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值得一提的是,范浚比朱熹年長28歲,此時朱熹是以求學者的身份來拜訪的。明嘉靖間,皇帝聽經筵講官翟鑾等進講《心箴》,“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於天下學宮,特賜專祠春秋二祭”。可見范浚在南宋理學研究就在朱熹此訪當年,范浚逝世。終年49歲。朱熹親赴弔唁。於是有“朱子三訪地,朝廷七聘家”的美談。32年後,朱熹在理學方面如日中天,名聲大噪,他為范浚作《香溪范子小傳》,稱范浚為“子”,可見對其尊崇之意。其中說:“近世言浙學者多尚事功,浚獨有志聖賢之心學,無少外慕。屢辭徵辟不就。所著文辭,多本諸經而參諸子史,其考易、書、春秋,皆有傳注,以發前儒之所未發。於時家居,授徒至數百人,吾鄉亦有從其游者。熹嘗屢造其門而不獲見。近始得學行之詳於先友呂伯恭(呂祖謙),庸述小傳以聞四方學者。”

人物影響

南宋理學盛行,以薛季宣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合稱“浙東學派”。它是南宋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以金華學派的影響最大、最久。而開浙東學派之先河,發浙東學派之先聲者,正是范浚。

范浚的理學思想對金華乃至浙江理學的影響久遠,被稱為“婺學之開宗,浙學之託始”。元黃溍稱:“自賢良先生以道學倡於東南,及東萊呂氏繼之。遂得濂洛之統。而北山何氏又傳朱子之學於其門人,以淑後進,於是婺學大振於世。而談者推原所自,必歸於先生。”明章懋稱:“吾鄉聖賢之學,前此未之聞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繼而後有東萊兄弟麗澤之講授,又其後何、王、金、許遂相繼以得考亭之說。道學之傳,於是為盛。非先生之功而為誰功?”

人物著作

范浚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詩賦、議論雜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 ,收入《四庫全書》。

人物評價

浙江范浚墓 浙江范浚墓

范浚去世32年後,時年52歲的朱熹對范浚理學的評論是:“其學甚正 ”。南宋開禧三年(1207),時年83歲的陸游作長篇《宋香溪先生范公傳》,其時朱熹已逝世7年了。該《傳》在全面記述范浚一生治學、講學的成就之後,特別在理學研究的地位方面作了總結:“贊曰:鳴呼!先生真豪傑之士哉。孔孟既沒之後,聖賢心學不傳,寥寥千百餘年矣。至宋仁宗朝,則有若濂溪周子(周敦頤)得不傳之學倡導於前,河南二程子(程顥、程頤)、橫渠張子(張載)相繼於後,東南知有聖賢心學,實自先生始。”

歷史遺蹟

范浚講學、著書的書院位於距香溪集鎮三華里的寶惠寺,現 在這裡已成村落,村名保衛村(記者懷疑保衛村可能由寶惠訛化而來,實際上現 在當地人依然將此村叫做寶惠寺,只是官方名稱定為保衛村),依稀可以尋見當年遺存的,只有村口這座圓洞門門額上的“保惠寺”三字(其實“保”應為“寶”字)。范浚墓也在保衛村上,墓碑上刻“宋賢良范香溪先生之墓”,四周修築牆垣,門題“八婺儒宗”四字,現已列為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