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性效應的產生因素
為什麼會產生范性效應呢?其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一般認為,范性效應由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應力不過度。應力是材料或物體由於外因或內在缺陷而產生形變時,在它內部任一截面單位的面積上雙方的相互作用力。在人際關係中,這種應力是指人際雙方的相互作用力。應力不過度就是說在處理與他人關係時,既不是“不及”也沒有“過分”,而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始終保持在一個有利於產生范性效應的適當限度內。
三是材質具有范性。能不能產生范性效應,與材質密切相關。並不是所有材質都具有范性的,有的材質很脆,一折即斷,有的材質很柔,一折即變,雖不斷,但難以變形。具有范性的材質,既不脆又不柔,在外力作用下尚能有所變形。在人際關係交往中,也存在著上述三種情形,有的人個性很倔,有的人個性很活,還有一種處於兩者之間,具有范性。具有這種個性的人,就容易產生范性效應。
注意事頂
這種范性效應在學校導學育人中也很有作用。特別是學校教師,上要與學校領導打交道,下要與學生來往,中間還要與其他教師、學生家長等聯繫。如果不使自己具有范性人格,在交往時如果應力過度,那么,就會產生范性效應的消極作用。因此,在人際交往時,一定要保持能進能退、可屈可伸的范性人格和適度的應力狀態。具體要注意如下幾方面的對策:
首先,學校教師要養成范性人格。范性人格主要特徵有:能拋棄固有成見,理解他人問題;與人相處時雖能理解、認同他人觀點,但還能保留自己核心的東西;即使被人責難也能保持“大將”風度;滿足於適度,不喜歡走極端;善於寬容,能忍耐,但不放任;表現靈活,但不亂來;有計畫且充分考慮後果,等等。這些人格特徵如果具備的,就十分容易產生范性效應,十分有利於學校導學育人工作。
其次,學校教師應保持適度的應力狀態。適度的應力狀態就是與交往的人群保持適當的空間、時間距離,最重要的是適當的心理距離,要學會適度的交往藝術。具體應注意如下幾方面。一是適度的心理交往。學校教師與人交往時,表面上是空間與時間內人與人的接觸、交流,其實質是心理交往與溝通。這種心理交往與溝通,學校教師既不能過於主動積極,也不能過於冷淡、被動,否則,就會給人以別有用心或“冷血動物”之感覺,這兩種心態都不利於學校教師開展工作。特別是對學校領導過於積極的交往,有時不僅不會得到學校領導的賞識、接納而且還會令人生厭。
要知道學校領導的時間是很寶貴的,都有他們自己的工作安排,一般是不喜歡教師隨意打亂這種工作時間上的安排,除非是他們認為你的交往積極性很有價值,對他們的工作很有幫助,是他們一直來夢寐以求的,否則,我們教師就不要盲目地熱情萬丈地進行交往。事實上,這種交往也會給其他教師留下不好的印象,過於熱乎領導與冷淡民眾形成強烈的心理反差,會使多數教師對你產生蔑視心理。因此,對學校領導交往特別要注意防止過度交往。也就是說,兩頭交往都要保持適度,是過度的要減弱,是缺度的要給予補足。
二是要有適度的交往頻率。學校教師除了班級決策、制訂教學計畫等工作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協調、說服等工作,而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與人交往的頻率,否則這項工作就難以做好。但這種交往頻率如何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是很有講究的。否則,整個行動方案就會失控,導學育人工作就會無序,被人牽著牛鼻子走。
為了防止過度的交往頻率發生,學校教師應注意:
( 1 )對學生有定期的交往時間,如接待日、或班級會議;
( 2 )對學生有總體的個別訪談日或懇談日;
( 3 )定期向學校匯報;
( 4 )定期向社會、家長開放;
( 5 )設立教師信箱或教師電話;
( 6 )長時交往實現預約制度,等,以減少不必要的交往頻率。上述這些做法,同樣適用於防止交往頻率過低的現象。
三是非角色交往要適度。在學校導學育人中,學校教師除了以學科教師、班主任教師等角色進行交往外,同時還要運用非角色進行交往,但一定要適度,過度了,學校教師角色的威望就會受到影響,正式組織的力量就會受到制約。如果過少了,那么,學生就可能會敬而遠之,正式組織就會僵化,缺乏生機活力。那么如何做到適度的非角色交往呢?首先,原則問題不能用感情來取代,也就是角色交往與非角色交往要區別清楚,什麼場合該角色交往,什麼場合該非角色交往,兩者不能混淆。其次,角色交往在學校導學育人中總是占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在學校導學育人中,角色交往是為主的,非角色交往是為其服務的。在學校導學育人外,應以非角色交往為主,儘量使大家輕鬆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