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英裔澳大利亞人(Anglo-Australians)
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業有顯著發展,鋁土、鐵、鉛、鈾等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工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
歷史遷移
1788年首批遷入澳大利亞的歐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達2萬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後來,由於飼養美利奴羊成功和發現金礦,引來大批志願移民,至1850年達18.5萬,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這時,由於人民民眾的鬥爭,迫使殖民當局於1850年、1868年在東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徹底廢除流放制度。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但原屬不同來源的人們,仍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點。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歐洲新來移民未被同化,他們自稱為英格蘭人(80萬)、蘇格蘭人(22萬)、愛爾蘭人(7萬)、威爾斯人(2.5萬)、義大利人(30萬)、希臘人(17萬)、斯拉夫人(13萬)等。
另有18萬多英裔澳大利亞人分布在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