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盜”攻擊機

英國“海盜”攻擊機

英國“海盜”(NA.39)雙發雙座亞音速低空攻擊機,因翻譯不同,又名“掠奪者”(Buccaneer)。“海盜”攻擊機安裝兩台羅。羅公司的RB.168—1A“斯貝”101型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進氣口呈豎橢圓形。在尾噴口之後的機身尾錐,是一個蛤殼狀開閉的減速板,上方是T形尾翼。其垂直尾翼前方有一根背脊與氣泡雙座座艙蓋連成一線。機頭是雷達罩錐體和一個空中加油桿。機身內部有一個放置式彈艙,可攜帶4顆454千克炸彈,兩側的後掠梯形中單翼下面,另有4個掛架,可掛炸彈、火箭、飛彈或副油箱。

性能參數

翼展 13.41米翼展(摺疊後) 6.07米

機翼面積 47.82米2

機翼後掠角(1/4弦線)  40°-38°36′-30°12′

機翼展弦比3.55

前主輪距 6.30米

重量及載荷

正常起飛重量 20,865~25,40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28,123公斤

正常著陸重量 15,876公斤

海盜攻擊機 海盜攻擊機

燃油量(機內) 7,092升(外掛) 5,840升

載彈量(最大) 7,257公斤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 9,100米)M0.92

(高度61米)M0.85

最大巡航速度(高度 900米) 917公里/小時

轉場航程 3,500公里

作戰半徑 805~968公里

起飛滑跑距離(飛機重量為20,865公斤時)720米

(飛機重量為25,400公斤時)1,160米

著陸滑跑距離(飛機重量為15,876公斤;海平面,國際標準大氣960米

淵源

布萊克本“掠奪者”(Buccaneer)是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設計的一種艦載低空海上攻擊機。幾十年間,它不僅在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Fleet Air Arm,FAA)服役,而且還被皇家空軍和南非空軍採用,其服役生涯之長甚至超過了設計者原先的期望值。

50 年代初期,蘇聯海軍艦隊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充,以求挑戰美國和北約的海上優勢,尤其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級新型巡洋艦更是對西方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此,英國皇家海軍決定採購一種艦載低空攻擊機,它可以從低空以高速突破蘇聯海上作戰集群的防禦,隨後投擲核彈將其摧毀。

1952 年 6 月,這項要求正式成為“第 39 號海軍參謀部需求”(Naval Staff Requirement No.39,NA.39)。該檔案要求研製一種雙座艦載攻擊機,可在機內掛載 1 枚核彈;在 60 米高度以 0.85 馬赫的速度飛行;作戰半徑不低於 740 千米;總載彈量 1,800 千克;停放狀態下,機長不超過 15.5 米,以適應現有的航空母艦升降機;最大重量不超過 20,400 千克。該機還應具備充當空中加油機的能力。

研發歷程

當時,布萊克本飛機有限公司(Blackburn Aircraft Ltd.)僅限於生產客運和貨運飛機,但它卻對海軍的這項需求做出了回應,提出了一個公司編號為 B.103 的設計方案,並且大量採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 海軍對飛機載彈量和性能的要求決定了必須採用雙發布局。布萊克本原先考慮使用 4,990 千克推力的阿姆斯特朗-西德利“藍寶石”(Sapphire)Sa.7 渦輪噴氣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太大也太重。於是德哈維蘭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該公司“三角徽章”(Gyron)渦噴發動機的縮小版——PS.43“小三角徽章”(Gyron Junior,生產型被稱為布列斯托-西德利“小三角徽章”Mk.101)。“小三角徽章”沒有加力燃燒室,可提供 3,630 千克的推力。

低空飛行要求飛機採用小機翼、高翼載,以減少陣風和紊流造成的顛簸;但是艦上起降一般又要求採用大機翼、低翼載,以縮短起飛滑跑距離,降低著陸速度。為了折衷,布萊克本採用了小機翼布局,但引入了“襟翼吹氣”(或稱“附面層控制”)系統。附面層控制系統是利用一系列導管,將 10% 的發動機壓氣機氣流引導到機翼前緣,以及襟翼和副翼的上方;同時,它還引導發動機噴出的氣流經過“T”形布置的水平尾翼下方。附面層控制系統幾乎可以使低風速時的升力翻一番,同時也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除冰系統。

B.103 除了在兩側翼下各布置兩個外掛架外,還擁有一個內部彈艙,可容納 4 枚 450 千克炸彈或1枚核彈。由於傳統的彈艙被認為不適合進行低空高速攻擊,所以 B.103 採用了鏇轉式彈艙艙門,將炸彈直接掛載在艙門上。艙門可以迅速翻轉,從而減少了空氣動力方面的問題。它不僅簡化了武器投放程式,而且方便了彈藥裝載和日常維護。彈艙原則上也可以容納一個偵察攝像吊艙、一個 2,000 升轉場油箱、一個貨艙或者一個雙發“阿登”(Aden)30 毫米機炮吊艙。上述其它設備都曾有生產,唯獨沒有機炮吊艙,因此飛機也就始終沒有安裝機炮。至於貨艙,事實證明它在運送高爾夫球桿和其它一些重要物資方面,的確十分有用。

內部載油總量為 7,092 升,此外還可以在機翼的內側掛架掛載兩個副油箱(載油量 1,336 升),並且攜帶前面所提到的 2,000 升轉場油箱。

B.103 採用了當時新興的“面積律”氣動技術,避免飛機的橫截面積(包括機翼)出現很突然的變化,這使得機身在機翼之後繼續向後延伸,以類似“可樂瓶”的形狀收尾。布萊克本的工程師們使用“面積律”技術不僅提高了飛機的氣動性能,而且提高了機身內部的裝載空間,也使飛機的橫截面很獨特地呈現一系列飽滿的圓形。由於機體設計時著重強調了其強度,因此飛機經常也被說成是像磚房一樣。

為了適應航母升降機的尺寸限制,設計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除機翼可以從半翼展處向上摺疊 120°外,機頭錐也可以向左後方摺疊,以便於維護雷達,並減少機身長度;尾錐分成兩半,當通過液壓打開時,既可以作為可調式減速板,又可以減少機身長度。所有這些措施使得 B.103 較好地滿足了航母升降機和機庫甲板對飛機尺寸的研製。

設計工作於 1954 年 7 月完成。1955 年 7 月,英國海軍部選中 B.103,並訂購了 20 架預生產型飛機。訂購如此多數量的預生產型飛機是比較少見的,但當時皇家海軍亟需這種飛機,因此希望確保不至於因為損失一架原型機就使整個項目被迫拖延,並且希望藉此使各個分系統的發展能夠同時進行。

海軍部要求原型機在 1958 年 4 月底之前進行首飛,結果第一架原型機就趕在了 4 月 30 日首次升空,並在同年 8 月的范堡羅航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它與此後的“掠奪者”的區別主要是在更長的空速管(但機頭略短)和氣動外形相對簡單的尾翼結合部,以及較小的進氣口。之後生產的原型機逐漸融入了一些服役用機的特徵,但它們的減速板、尾翼和機頭設計都不盡相同。艦上試驗於 1960 年 1 月開始,19 日,原型機在“勝利”號(HMS Victorious)航母上完成了首次著艦。此前,試驗因為一架原型機失速墜毀而推後了好幾個月,在那次事故中,兩名機組成員在從處於倒飛狀態的飛機中彈射出後不幸遇難。

1960 年 8 月 20 日,新飛機被賦予了正式名稱:“掠奪者”,最早的型號被編號為“S Mark1”(S.1),其中“S”(Strike)代表這是一種攻擊機。由於“掠奪者”項目是在極端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早期它被隱諱地稱為“BNA”或者“BANA”,代表“布萊克本海軍飛機”(Blackburn Naval Aircraft)或者“布萊克本先進海軍飛機”(Blackburn Advanced Naval Aircraft),這個縮略語後來演變成“香蕉”(Banana),“掠奪者”也就從此獲得了“香蕉噴氣機”的綽號。

全部 20 架預生產型飛機到 1961 年底之前都已經完成了首飛,但也蒙受了更多損失。1960 年 10 月,一架原型機在飛行過程中因為設備故障而墜毀,兩名機組成員安全地彈射逃生。1961 年 8 月,另一架原型機在進行艦上試驗時,在起飛過程中墜毀,兩名機組成員因未能及時逃離飛機而溺水身亡。不過試飛項目總的來說進展順利。第一架“掠奪者”於 1961 年 8 月交付給皇家海軍。

“掠奪者”S1

“掠奪者”S.1 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特有的面積很小的圓形進氣口。早期的原型機上安裝有可收放的空中受油管,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情況並不理想,因此很快原來的位置上就被可拆卸的固定式受油管取而代之。

“掠奪者”是作為一種海上核打擊飛機而專門設計的,它原計畫掛載一枚“綠色乳酪”(Green Cheese)空-面飛彈,而且在飛彈研製期間,曾經考慮為其安裝“紅鬍子”(Red Beard)核彈作為戰鬥部。但後來因為發展這種飛彈的計畫被取消,“掠奪者”只得使用原本為“坎培拉”(Canberra)轟炸機研製的“紅鬍子”(爆炸當量界於 1-2 萬噸之間)。核彈被安裝在一個正好將它包容其中的特製彈艙艙門上,以減少對載機產生的氣動影響。“紅鬍子”並不先進,而且在投放前必須先打開保險,而不是在下落過程中自動打開,——這顯然是飛行員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掠奪者”S.1 在攜帶常規武器時,最多可掛載 8 枚 450 千克炸彈,其中4枚位於彈艙,另外 4 枚分別掛在 4 個機翼掛架上。但是掛載 6 枚炸彈的情況更為常見。“掠奪者”還可以在翼下掛載非制導火箭發射巢。它最初使用的是 36 管 50 毫米火箭發射巢,後來這種武器被逐漸淘汰,就改用 18 管 68 毫米馬特拉 SNEB 火箭發射巢。1965 年,皇家海軍曾對“掠奪者”使用美國 AGM-12“幼畜”(Bullpup)無線電制導空-面飛彈的情況進行過評估,但由於試驗表明這種飛彈既不可靠,精度又差,因此實際掛載“幼畜”的情況十分罕見。

在執行空中加油任務時,“掠奪者”可以攜帶一個由空中加油有限公司(Flight Refueling Limited)生產的 M20 軟管式空中加油吊艙(載油量 636 升)。吊艙掛於右翼下,同時在左翼下會掛載一個副油箱。

在執行偵察攝像任務時,可在彈艙內安裝一個“方箱”,內含 1 部閃光照明彈發射器和最多 6 部相機(由遠距、廣角、夜視等相機搭配成各種組合),相機沿垂直方向安裝,或者安裝在一個前視整流罩內。閃光照明彈實際很少用到,因為皇家海軍在執行夜間任務時,更願意使用掛在“掠奪者”翼下的 8 枚“螢火蟲”(Glowworm)火箭。

“掠奪者”在機頭裝有一台費拉第“藍色鸚鵡”(Blue Parrot)雷達。這種雷達沒有地形跟蹤能力,但在瞄準與導航方面卻非常有效。

總的來說,“掠奪者”S.1 是一種相當不錯的飛機,也很受飛行員們的歡迎。它在艦上的表現相當穩定,附面層控制系統也使著陸速度比他們所習慣的要慢。有意思的是,在航母上彈射起飛時,“掠奪者”的前機輪常被固定在半空,以使飛機獲得較大的迎角。

1961 年 3 月 7 日,第 700Z 中隊在蘇格蘭東北海岸的洛西茅斯皇家海軍航空站(RNAS Lossiemouth)組建完畢,負責對即將服役的“掠奪者”進行評估,這也開始了洛西茅斯與“掠奪者”之間長達 33 年的緣分。到 1961 年 11 月,該中隊的“掠奪者”開始塗上反亮光的白色,表明它們已經具備執行核打擊任務的能力。1962 年 7 月,第 801 中隊成為第一個“掠奪者”作戰中隊,並在 1963 年 2 月出海進行了短暫的巡航。已完成使命的第 700Z 中隊已於同年 1 月解散,其所屬的飛機轉交給了第 809 訓練中隊。8 月,第 801 中隊隨“勝利”號前往遠東。1964 年 1 月,在返航途中,因為東非部分國家形勢緊張,第 801 中隊不得不延長任務期,在東非待命,準備支援英國的地面部隊,但後來並沒有參與作戰。第二個“掠奪者”中隊是第 800 中隊,它於 1964 年 12 月隨“鷹”號(HMS Eagle)前往遠東。本來“掠奪者”已經取代了原先執行攻擊任務的“彎刀”(Scimitar),但第 801 中隊在遠東炎熱氣候條件下的使用經驗表明,“小三角徽章”發動機的推力不足,無法保證“掠奪者”在滿載情況下從艦上安全起飛,於是“彎刀”也隨“鷹”號一同前往,充當空中加油機。為了增載入彈量,“掠奪者”通常只裝載部分燃油起飛,然後再由“彎刀”為它進行空中加油。

“掠奪者”S.1 只生產了 40 架,而且到 60 年代末,所有剩下的飛機都只被用來作為教練機。1972 年 12 月,它的服役生涯被突然終結:12 月 1 日,一架“掠奪者”S.1 在著陸進場時,因為發動機喘振而墜毀,兩名機組成員被迫彈射逃生;12 月 8 日,另一架“掠奪者”S.1 在訓練飛行時,發動機渦輪發生故障,雖然機組成員成功地彈射出飛機,但后座飛行員卻因為機械故障而不幸遇難。事後調查發現,“小三角徽章”發動機已經不適合再繼續服役,於是所有倖存的“掠奪者”S.1 都被立即要求永久性停飛。

“掠奪者”S2

早在“掠奪者”S.1 服役之前的 1959 年末,皇家海軍就開始研究為“掠奪者”換裝更好的發動機,新型號被稱為“掠奪者”S.2。換裝發動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主桁架已經包括了環繞發動機噴管的框架結構,因此為了避免對機體進行重大改動,只能使用噴管直徑相同或較小的發動機。1962 年 1 月,海軍部訂購了採用羅爾斯-羅伊斯“斯貝”(Spey)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新型“掠奪者”。它使用的“斯貝”RB168-1A Mk 101 無加力改型可以提供 5,160 千克的推力,比“小三角徽章”要大得多,而且耗油率也更低。

機體方面需要做的改動很少,其中最明顯的是進氣口加大,並呈橢圓形。發動機尾噴管做了修改,向外、向下略有偏轉;翼尖增加了角度,以求提高巡航航程;利用發動機氣流的增大,附面層控制系統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掠奪者”的起飛和著陸速度;因為預計載彈量將有較大提高,起落架也得到了加強;此外還採用了一套新的電力系統。為了解決棄機逃生問題,座艙蓋上敷設了微型引爆線,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炸碎座艙蓋,便於飛行員逃生。

最初那批預生產型飛機中的兩架接受了“斯貝”發動機的改裝。第一架安裝“斯貝”發動機的“掠奪者”於 1963 年 5 月 17 日首飛。試飛項目進行得“掠奪者”S.1 更加順利,沒有因為事故而損失飛機。1965 年夏,三架原型機前往美國進行高溫條件下的試飛,並在“萊剋星頓”號航母(USS Lexington)上進行了艦上試驗。試驗結束後,一架“掠奪者”從加拿大古斯灣(Goose Bay)起飛,在中途不加油的情況下飛越大西洋返回洛西茅斯,共用時 5 小時 16 分鐘,飛行 3,138 千米(1,950 英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其極佳的航程。這也是英國海軍航空兵首次完成不間斷的跨大西洋飛行。

1965 年 10 月,“掠奪者”S.2 在第 801 中隊加入海軍航空兵戰鬥序列。但此時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大型航母在皇家海軍服役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這也給“掠奪者”的前景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霍克-西德利(它於 1963 年兼併了布萊克本,同時也就接管了“掠奪者”)提出了多種“掠奪者”的改進方案,但都沒能引起皇家海軍的興趣。

“掠奪者”S.2 的入役受到了兩次事故的衝擊:1966 年 6 月,一架“掠奪者”在彈射起飛後墜入海中,起先事故被歸咎為飛行員操作失誤,但 1966 年 10 月,負責調查這起事件的一名試飛員在同樣的情況下再次發生了墜機事故。後來終於查明,“掠奪者”在彈射起飛後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不穩定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空氣動力和操作流程方面做了一些小的改動,但在特定的起飛條件下,仍需要飛行員保持高度的警惕。

1966 年 3 月,羅得西亞(辛巴威)宣布獨立,恰好此時“鷹”號接替“皇家方舟”號(HMS Royal Ark),開始在東非執行巡邏任務,其搭載的第 800 中隊因而參與了對羅得西亞的石油封鎖行動(代號為“貝拉巡邏”Beira Patrol),直到 9 月返回洛西茅斯。1967 年 3 月底,“掠奪者”取得了擊沉大型艦船的唯一戰果:來自第 800 和第 736 中隊的“掠奪者”用 450 千克炸彈炸沉了泊錨在康沃爾郡 Land’s End 附近的廢棄油輪“托利谷”號(Torrey Canyon)。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次攻擊的目的並不是擊沉油輪,而只是配合攜帶燃燒彈的“獵人”(Hunter)和“海上雌狐”(Sea Vixen)將船上的原油點燃,以防對海岸造成污染。

與此同時,皇家海軍改進了“掠奪者”,使其可以攜帶“戰槌”(Martel)精確制導飛彈。“戰槌”有兩種不同的型號:反雷達型 AS.37 和電視制導型 AJ.168。儘管此時“掠奪者”的前途未卜,但由於“戰槌”飛彈可以使飛機的性能獲得顯著的提高,皇家海軍仍然認為有必要進行改裝。有關的改裝工作於 1966 年 9 月正式啟動,改裝後的“掠奪者”可以攜帶 4 枚“戰槌”,分別掛在 4 個翼下掛架上。為了掛載這種飛彈,翼下掛架都被加大,由此帶來的一個間接好處是,每個掛架可以使用三聯裝彈射導軌,從而可以攜帶 3 枚 450 千克炸彈。不過三聯裝導軌實際上從未用到,倒是雙聯裝導軌還有時被用來掛載 2 枚 225 千克炸彈。除此之外,“掠奪者”還做了一些結構上的加強和改動;后座操縱台也做了修改,增加了 AJ.168 所需的電視顯示屏和操縱桿。載機與 AJ.168 之間的聯繫是通過掛在翼下的一個紡錘狀數據鏈吊艙來完成的,因此,“掠奪者”雖然可以掛載 4 枚反雷達型“戰槌”,但必須攜帶數據鏈吊艙意味著它最多只能掛 3 枚電視制導型“戰槌”。

“戰槌”改裝項目多少顯得有些曠日持久,第一架可以攜帶“戰槌”飛彈的“掠奪者”直到 1972 年 10 月末才交付給皇家海軍,而當時計畫“掠奪者”在 70 年代中期就將從海軍航空兵退役。不過這份時間表稍微推後了一段時間,皇家海軍的最後一架“掠奪者”最終於 1978 年 12 月退役。

“掠奪者”逐步退出皇家海軍的過程也是英國航母力量走向衰落的歷史。1966 年對皇家海軍來說是災難性的,新上台的工黨政府決定取消新型航母 CVA-01 的建造計畫,而原有的航母受尺寸的限制,在搭載諸如“掠奪者”、“海上雌狐”和“彎刀”等較大、較重的艦載機時已逐漸顯得力不從心。1970 年 7 月,由於“競技神”號(HMS Hermes)航母被改造成直升機母艦,配屬該艦的第 801 中隊被解散。1972 年,因為“鷹”號退役,第 800 中隊於 2 月被解散,被殃及的還有第 736 訓練中隊,因為訓練任務已轉由皇家空軍承擔。1973 年,洛西茅斯海軍航空站也交由皇家空軍管理。所幸“皇家方舟”號還在服役,第 809 中隊的“掠奪者”才得以保留。不過好景也不長,1978 年“皇家方舟”號最後一次入塢,第 809 中隊將“掠奪者”移交給皇家空軍,隨後宣布解散。

“掠奪者”S50

“掠奪者”項目之初,美國海軍曾對這種飛機流露出些許興趣,但很快就轉而自行發展類似的格魯曼 A-6“入侵者”(Intruder)。西德倒是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考慮用它來替換其陳舊的霍克“海鷹”(Sea Hawk),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用洛克希德 F-104G 來滿足海上打擊的需要。因此,“掠奪者”的出口用戶就只剩下了南非一家。

早在“掠奪者”S.2 正式服役之前,南非就於 1963 年 1 月訂購了 16 架採用“斯貝”發動機的“掠奪者”。這份訂單是“西蒙斯頓協定”(Simonstown Agreement)的一部分,根據協定,英國取得了南非西蒙斯頓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同時將向後者提供海軍裝備以作為回報。南非空軍希望能用“掠奪者”執行反艦攻擊任務。

南非的“掠奪者”編號為 S.50,它們與 S.2 基本相同,只做了一些小的改動。一些為艦上服役而安裝的設備被拆除,包括自動摺疊機翼用的液壓裝置,不過機翼仍然可以手動摺疊。S.50 還可以攜帶更大的翼下副油箱(載油量 1,955 升),後機身下方有兩塊該型特有的小型減速板,還安裝了兩枚布列斯托-西德利 BS-605 可拆卸式助推火箭。安裝助推火箭的用意是增加飛機在高溫條件下、從高海拔簡易機場起飛時的推力。火箭由“掠奪者”的發動機油箱和安裝有高揮發性過氧化物的燃料瓶提供燃料,可以產生持續 30 秒鐘的 1,810 千克推力。儘管安裝火箭增加了成本,但除了航空表演以外,它們其實很少被用到。

第一架“掠奪者”S.50 於 1965 年初試飛。16 架飛機分兩批、每批 8 架交付給南非空軍,在第 24 中隊服役。在交付過程中,在南大西洋還損失了其中一架飛機。南非希望再訂購一架作為補充,但當時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運動開始高漲,因此新當選的工黨政府拒絕了這一要求。南非再訂購 14 架“掠奪者”的計畫也成了泡影。

南非空軍的“掠奪者”服役幾十年,有效地完成了多方面的任務。在執行海上打擊任務時,“掠奪者”裝備有法國製造的 AS-30 無線電制導飛彈。不過在 1971 年,“掠奪者”向一艘妨礙通航的廢棄油輪“瓦弗拉”號(Wafra)發射了 12 枚 AS-30,卻沒能將它擊沉,最後還是由一架“謝克爾頓”(Shackleton)巡邏機用深水炸彈完成了任務。這件事情清楚地表明,AS-30 遠不是一種理想的反艦武器。

在執行陸上攻擊任務時,南非空軍的“掠奪者”最多時在鏇轉式彈艙內攜帶 4 枚 450 千克炸彈,在翼下掛架上掛載 4 枚炸彈、照明彈或者 SNEB 火箭發射巢。在對雷達站和其它一些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時,也使用 AS-30 飛彈。70 年代到 80 年代期間,“掠奪者”積極參與了南非在安哥拉和納米比亞進行的軍事行動,用火箭彈和炸彈攻擊了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outh West African People's Organization,SWAPO)的游擊隊營地。

南非空軍的“掠奪者”也可以攜帶自行設計的偵察吊艙或者 M20“夥伴加油”吊艙。70 年代中期,南非空軍的“掠奪者”經過改裝,在彈艙內可以攜帶一個大型油箱,用於轉場航行或者執行空中加油任務。

南非空軍的最後一批“掠奪者”S.50 於 1991 年 6 月 30 日退役。當時,最初交付的 15 架飛機中只剩下了 5 架還處於可飛行的狀態。

皇家空軍的“掠奪者”

或許出於門戶之見,皇家空軍曾經對使用“掠奪者”的建議充滿敵意,最終無奈之下才接受了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掠奪者”後來在皇家空軍的服役時間甚至超過了皇家海軍。

最早被皇家空軍寄予厚望的是 TSR.2,但項目在經歷了無休無止的爭吵之後,於 1965 年被取消。海軍部在其中著實除了不少力:它一直極力推薦“掠奪者”,認為它既能滿足皇家空軍的需要,價格又比日益昂貴的 TSR.2 要便宜的多。出人意料的是,霍克-西德利卻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雖然向供應部提交了宣傳材料,卻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改進。直到 TSR.2 項目被取消之後,霍克-西德利才提出了幾個新的設計方案,其中包括 P.140 戰鬥機改型、用途更加廣泛的 P.145 攻擊機改型和先進的 P.150 改型。其中 P.150 採用加長的機身和新型機翼,可以實現超音速飛行(1.8 馬赫),執行遠程攻擊任務,基本上達到了 TSR.2 的水平。但此時皇家空軍又轉而垂青美國通用動力的 F-111K,對“掠奪者”依然沒有興趣,這幾種改型也就始終沒有離開過繪圖板。

皇家空軍對 F-111K 的期望又一次落空:由於 F-111 的成本不斷上升,進度也一再拖延,英國政府在 1968 年初決定取消訂貨。現在,“掠奪者”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1968 年 7 月,皇家空軍訂購了 26 架改進型“掠奪者”S.2。這些全新製造的飛機可以攜帶“戰槌”飛彈,並且去除了一些海軍用設備。它們雖然保留了著艦鉤和可摺疊機翼,但卻沒有彈射器牽引桿,已不能再在艦上使用。

皇家空軍的第一架“掠奪者”於 1969 年初交付。第一個“掠奪者”作戰中隊——第 12 中隊也於當年 10 月組建完畢。第二個裝備“掠奪者”的是第 237 換裝訓練部隊(Operational Conversion Unit,OCU)。第 12 中隊部署在英國本土,主要執行海上打擊任務。此後裝備“掠奪者”的第 15 中隊(1970 年 10 月)和第 16 中隊(1971 年 1 月)都部署在德國,執行低空戰術攻擊任務。部署在德國的飛機沒有安裝空中受油管,因為空中加油被認為在中歐的作戰環境中沒有必要。另外兩個“掠奪者”中隊是 1974 年 7 月組成的第 208 中隊和 1979 年 2 月組成的第 216 中隊。

由於皇家海軍的航母力量被大幅裁減,海軍航空兵也向皇家空軍移交了 64 架“掠奪者”。皇家空軍最終得到了 19 架全新製造的“掠奪者”,其中最後一架於 1977 年 10 月交付使用。1978 年,英國的“掠奪者”機隊達到頂峰,共有 5 個皇家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隊在使用這種飛機。

1972 年,“掠奪者”S.2 被分成了幾種亞型,不過這些編號多少有些令人困惑:

S.2A:海軍航空兵向皇家空軍移交的“掠奪者”,不能攜帶“戰槌”飛彈;

S.2B:為皇家空軍而全新製造的飛機,全部具有攜帶“戰槌”飛彈的能力。部分 S.2A 升級到了這個型號的標準。

S.2C:不能攜帶“戰槌”飛彈的海軍航空兵飛機;

S.2D:能夠攜帶“戰槌”飛彈的海軍航空兵飛機。

在“掠奪者”的服役生涯中,曾經考慮過不少重大改進方案,然而真正得以實行的,都只是在 S.2 基礎上做的較小改動。為了使“掠奪者”保持“與時俱進”,其中一項重要改進是在明顯鼓起的機腹彈艙艙門內安裝一個輔助油箱(載油量 1,932 升)。最初計畫採用類似南非空軍使用的大型副油箱,但由於英國的“掠奪者”沒有後機身的助推火箭,安裝大型副油箱後,飛機的重心位置就成了問題,於是就改成了現在這樣的設計。安裝有這種新型彈艙艙門油箱的一架“掠奪者”於 1970 年進行了首次飛行。服役中的大多數 S.2 後來都安裝了這種油箱。

新的武器也被引入。“紅鬍子”核彈於 1970 年退役,取而代之的是 270 千克的 WE-177A 降落傘減速核彈。據信這種核彈的當量有多種選擇,但具體情況至今仍未解密。經過改裝後的“掠奪者”最終能夠攜帶兩枚 WE-177A。SNEB 火箭發射巢則被 Hunting 公司的 BL-755 集束炸彈所取代。“掠奪者”最後一次掛載 SNEB 飛行是在 1973 年。有時,“掠奪者”也攜帶 1 枚 AIM-9B“響尾蛇”(Sidewinder)飛彈,但早期的“響尾蛇”並不十分有效,AIM-9B 只能提供極為有限的自衛能力,——當然,後期各個型號“響尾蛇”飛彈的作用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自衛時,“掠奪者”飛行員們還有另一個選擇:在海面低空飛行時,他們可以投下 1 枚 450 千克的降落傘減速炸彈,阻撓戰鬥機從後方向其逼近。這種做法被稱為“阻滯防禦”(Retard Defense),更粗俗一點的名字叫“脫褲子”(Dropping Your Knickers)。

為皇家空軍生產的最後一批新型“掠奪者”在水平安定面的錐形整流罩內安裝有一台雷達告警接收機,後來這項改進也被套用於早期生產的飛機。從 1976 年起,各個“掠奪者”部隊還獲得了美國製造的西屋 AN/ALQ-101(V)-10 主動電子對抗吊艙,用作自衛。此外,在外翼段上方和尾噴管下方還安裝了 Tracor 公司的 AN/ALE-40 箔條/照明彈發射器,取代了原先臨時安裝發射裝置的做法。“藍色鸚鵡”雷達也做了一些小的改進。安裝平視顯示器的計畫則因為費用問題而被放棄。

1979 年,皇家空軍得到了美國 AN/AVQ-23E“鋪路釘”(Pave Spike)雷射目標指示吊艙。“鋪路釘”帶有一台攝像機,由一道雷射束負責進行校準;吊艙前方有一塊可收放的擋板保護鏡頭。“鋪路釘”由那些可以掛載“戰槌”飛彈的“掠奪者”負責攜帶,因為他們擁有使用吊艙所需的后座電視顯示屏和操縱桿。“鋪路釘”通過左翼內側掛架與飛機聯接。攜帶“鋪路釘”的“掠奪者”可以為別的“掠奪者”、“美洲虎”或其它攻擊機引導雷射制導炸彈。

皇家空軍的“掠奪者”從來沒用過皇家海軍的偵察吊艙,只是有時在進行海上巡邏時,由飛行員攜帶手提相機,對華約組織的軍艦進行拍照。

由於各個“掠奪者”中隊參加模擬實戰訓練的機會有限,因此當美國於 1975 年開始在內利斯空軍基地(Nellis AFB)進行“紅旗”(Red Flag)年度軍事演習時,皇家空軍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皇家空軍飛機第一次參與“紅旗”演習是在 1977 年,共有 10 架“掠奪者”和 2 架“火神”(Vulcan)參加。“掠奪者”此後又參加了 1983 年以前的歷次“紅旗”演習,1979 年,還在加拿大參加了類似的“楓葉旗”(Maple Flage)演習。“掠奪者”的高速低空攻擊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儘管缺少地形跟蹤雷達和其它現代化電子設備,其攻擊的精確度仍然很高。它們不僅可以突破敵軍的防禦,而且在用“響尾蛇”空-空飛彈進行自衛時,還取得過“擊落”敵方戰鬥機的記錄。

在 1980 年 2 月的“紅旗”演習中,一架“掠奪者”因機翼脫落而墜毀,機組成員遇難。這次事故導致了“掠奪者”全部停飛。事後調查發現,在 S.2 上所做的改動影響了機翼前翼梁的承壓能力,導致其存在嚴重的結構疲勞問題。除了執行反艦任務的第 12 和第 216 中隊因為較少做劇烈的機動動作而未受大的影響外,其餘的“掠奪者”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掠奪者”在 8 月恢復飛行,但其中只有部分得到修復,其餘的都被棄用並解體。由於機隊規模縮小,第 216 中隊被解散。

80 年代初期,帕納維亞“狂風”(Tornado)IDS 開始取代“掠奪者”,承擔陸上攻擊任務,後者則逐漸轉向執行海上打擊任務,而將陸上攻擊放在次要位置。第 15 和第 16 中隊相繼於 1983 年 7 月和 1984 年 2 月換裝“狂風”,第 208 中隊則擔負起了原來由第 216 中隊承擔的海上攻擊任務。皇家空軍的“掠奪者”又逐漸地重新聚集到它們位於洛西茅斯的老家。

為了提高“掠奪者”的反艦作戰能力,第 216 中隊的全部和第 12 中隊的部分飛機獲得了攜帶“海鷹”(Sea Eagle)反艦飛彈的能力。這種飛彈由“戰槌”發展而來,但用小型噴氣發動機代替了火箭發射機。“海鷹”的制導系統使它可以擦著浪尖進行掠海飛行,在末端攻擊時進行主動雷達尋的。這種飛彈的制導系統已經實現了完全自動化。

“掠奪者”可以攜帶 4 枚“海鷹”飛彈。攜帶“海鷹”飛彈的 42 架“掠奪者”安裝了一個“電子設備升級包”,其中包括慣性導航系統、經過改進的通訊設備和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座艙內一些較小的改動。升級包還支持 AIM-9G 和 AIM-9L“響尾蛇”。與尾追攻擊的早期“響尾蛇”型號相比,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 AIM-9L 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掠奪者”提供了有效的自衛手段。

“掠奪者”衰落/海灣戰爭中的告別演出

80 年代的“掠奪者”已是日薄西山,但它們的表現依舊活躍。1983 年,6 架“掠奪者”被派往賽普勒斯,支援英國在黎巴嫩的維和行動。同年 9 月 11 日,其中兩架飛機低空掠過貝魯特,為“炮艦外交”做了一次新的詮釋。

在 90 年代之前,只有南非空軍的“掠奪者”曾參加過戰鬥。“掠奪者”沒有參加福蘭克群島戰爭。1990 年海灣危機爆發後,它起初也不在出征名單之中,但 1991 年 1 月 23 日,它們被緊急徵召前往海灣。洛西茅斯皇家空軍基地在 3 天之內,為 6 架“掠奪者”裝上了保密通訊設備、改進的敵我識別發射機應答器,以及類似 S.1 的翼尖(有利於在平坦的沙漠上空飛行),塗上“沙漠紅”(desert pink)塗裝,使它們能夠儘快飛往沙烏地阿拉伯。此後,另有 6 架“掠奪者”被派往海灣。在那裡,它們接受了另外一項改裝:被塗上了傳統的精美機頭繪畫,還得到了五花八門的名字:“雷射嘴唇的蘿拉”(Laser Lips Laura)、“飛行美人魚”(Flying Mermaid)、“海上女巫”(Sea Witch)、“你好,水手”(Hello Sailor)、“吉尼斯女郎”(Guinness Girl)等等。

2 月 2 日,“掠奪者”首次執行作戰任務。它們主要負責用“鋪路釘”為“狂風”等指示目標,表現非常成功;在盟軍取得制空權後,又親自上陣,攜帶雷射制導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到 1991 年 3 月 12 架“掠奪者”全部安全返回英國時,它們共飛行了 250 個戰鬥架次,為“狂風”投放的 169 枚雷射制導炸彈和“掠奪者”投放的 48 枚同類型炸彈進行了引導。遺憾的是,回國之後,所有的機頭繪畫都被抹掉,因為它們在國內就顯得“有傷風化”。

對老邁的“掠奪者”來說,海灣戰爭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尾聲。戰爭結束後,“狂風”中隊從德國撤出,經過改裝後可以攜帶“海鷹”飛彈的“狂風”開始取代“掠奪者”執行海上攻擊任務。不過“掠奪者”的擁躉們對這一替換卻頗有微辭,因為“狂風”的航程不如“掠奪者”,而且只能攜帶 2 枚“海鷹”,而後者卻可以掛載 4 枚。無論如何,1991 年 10 月,第 237 換裝訓練部隊首先被解散。1993 年 10 月,第12中隊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裝備“狂風”的第 27 中隊。由於“狂風”GR.1B 在執行海上攻擊任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第 208 中隊的“掠奪者”得以繼續保留了一段時間。1994 年 1 月,換裝“掠奪者”GR.1B 的第 12 中隊在洛西茅斯重建,標誌著“掠奪者”退役倒計時的開始。在最後幾周里,第 208 中隊為“掠奪者”塗上了鮮艷的塗裝,以紀念它們在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的服役生涯。3 月,第 12 中隊開始承擔戰鬥值班任務,“掠奪者”在服役 30 多年之後,終於將推出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