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細菌性葉斑病

在不利於病菌的環境或抗病植株,病斑保持很小、變乾,成為壞死斑。 在有利於病害的條件,病斑擴大,並匯合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形。 莖上病斑起初很小,為水漬狀的含脂斑。

症狀

葉片受病菌侵染,開始出現分散的褪綠區,有微小的圓形水漬狀斑點,水漬狀更明顯地出現在葉片下表面。在不利於病菌的環境或抗病植株,病斑保持很小、變乾,成為壞死斑。這些病斑有點類似褐斑病的病斑,如果有褪綠暈環,又很像小光殼(Leptosphaerulina)葉斑。在有利於病害的條件,病斑擴大,並匯合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形。大病斑的中部乾成紙質,淡黃色到黃褐色,半透明狀,常有乾菌膜的亮光。然而,真菌常侵入病斑並代替或掩蓋這個症狀。此病引起嚴重落葉。莖上病斑起初很小,為水漬狀的含脂斑。病斑擴大,常匯合形成長形的病斑,有時擴展到幾個節間。病斑很少環莖一周。老病斑變成淡褐色到暗褐色,類似夏季黑莖病的症狀。

發生規律

病菌在乾草或在種子間混雜的碎片中能存活幾年,也存在於土壤內的殘體中。病菌靠風雨傳播,由傷口或氣孔侵入植株。高溫多雨天氣有利於病害流行,在乾、熱條件下,病害也明顯嚴重。

分布與危害

1935年首次報導於美國威斯康星州,之後在美國東部、南部、北中部以及澳大利亞、印度、日本、蘇丹和前蘇聯等許多國家均有報導。我國江蘇有記載,內蒙古也有少量發生。該病害可在大多數溫暖苜蓿種植區普遍發生,但多數情況經濟意義不大,僅局部地區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1、使用抗病品種 是最實際的防治方法。國外由科迪(Cody)和坎札等品種中篩選出了抗病類型。各品種中、植株間的抗病性也有明顯差異。
2、管理措施 在溫暖地區,春季播種可減少幼苗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