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教

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昆·貢卻傑布(公元1034-1102年)於後藏薩迦地方建成薩迦寺,從這裡發展出薩迦派。 公元14世紀初,出身於薩迦昆氏家族的大元帝師袞噶羅哲堅贊(公元1299-1327年)把薩迦寺分為希脫、仁欽崗、拉康、丁卻四個拉章,分給四兄弟,薩迦派遂由統一施政而分裂。 其中,俄巴·袞噶桑布(公元1382-1456年),薩迦人,曾任薩迦寺堪布。

花教:實為薩迦派之俗稱。

薩迦派得名於該派主寺薩迦寺,並因該派寺院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圖案,故又俗稱“花教”。

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昆·貢卻傑布(公元1034-1102年)於後藏薩迦地方建成薩迦寺,從這裡發展出薩迦派。昆·貢卻傑布的先祖昆·魯旺布傳為吐蕃赤松德贊時期藏人最早出家的“七覺士”之一,從昆·魯旺布起,至貢卻傑布之兄喜饒崔臣,昆氏家族世代信佛,主要信奉寧瑪派,至貢卻傑布,改學新派密乘,他向卓彌譯師釋迦益希(公元993-1074年)學習道果教授,並世代相偉,成為該派在見修方面的根本法門。薩迦寺建成後,採取寺主由家族家傳的血統傳承方法。貢卻傑布死後,其子袞噶寧布(公元1092-1158年)住持薩迦寺。他佛學造成詣頗深,使該派主要弘揚道果教授等顯密教法系統化,確立了該派體系,把薩迦派真正發展起來,因此被稱為“薩欽”(薩迦派大師),尊為“薩迦五祖”的首祖。袞噶寧布有四個兒子,長子貢噶拔因學經死於印度摩揭陀國。次子索南則摩(公元1142—1182年),漢譯作“福頂”,除向其父學習薩迦派法要外,曾向噶丹派名僧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卻吉僧格(法獅子)學習顯密專教法11年,是為薩迦二祖。三子扎巴堅贊(公元1147-1216年),漢譯作“稱幢”。13歲時被其史委為薩迦寺座主,是為薩迦三祖。四子貝欽沃布娶妻延嗣,生有2子,長子袞噶堅贊(公元1182-1251年)漢譯作“遍喜幢”,學富五明,精通顯密,於克什米爾大班喬達釋迦師利尊前受比且戒,一般通稱“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

公元1247年,薩班應請在涼州與闊端會面,勸導西藏僧俗上層各界歸順元朝,為祖國統一做出過重要貢獻,同時也為薩迦派了得了它在衛藏地區的政治、宗教領袖地位,是為薩迦四祖。薩班之弟桑擦索南堅贊,生子羅哲堅贊(公元1235-1280年),漢譯作“慧幢”,傳他“3歲能誦咒語,8歲能背《本生經》,9歲時能為人講經,又生於名族”,故時人稱他為八思巴,意為“聖者”。

八思巴與其弟恰那多吉隨伯父薩班去閔州(今甘肅武威),後來被忽必烈尊為帝師,領總制院事,統領天下釋教,在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並奉命創製蒙古新字,一度頒行全國,在元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盛極一時,是為薩迦五祖。以上薩迦五祖中,袞噶寧布、索南則摩、扎巴堅贊3人僅受居士戒,未曾受過出家戒,身著白色俗裝,故稱“白衣三祖”;薩班袞噶堅贊和八思巴出家持戒,管理政教,身著紅色袈裟,故稱“紅衣二祖”。

八思巴之後,到大元羅哲堅贊(1332-1364年),又有七任(或雲九任)薩迦寺座主。在此期間,元朝為加強西藏地方行政建設及管理,於薩迦設定西藏地方三路十三萬戶長官“本欽”,通稱“薩迦本欽”。首任本欽釋迦桑布由八思巴提名舉薦,經元世祖忽必烈批准任命,後成定製。從釋迦桑布至旺宗,歷20任本欽,薩迦派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統治凡91年。元朝中期以後,薩迦派隨著蒙古皇室統治力量的衰落,在西藏的聲望地位低落下來,元末被新興起的帕竹地方政權取而代之。公元14世紀初,出身於薩迦昆氏家族的大元帝師袞噶羅哲堅贊(公元1299-1327年)把薩迦寺分為希脫、仁欽崗、拉康、丁卻四個拉章,分給四兄弟,薩迦派遂由統一施政而分裂。希脫、仁欽崗、拉康三拉章傳數代後絕嗣。丁卻拉章後又分為上下兩院,下院的後裔曉仲在清康熙年間因與藏王拉藏汗不和,逃來青海,後裔亦斷絕。唯上院的血統不斷,沿襲薩迦法王,直到公元20世紀50年代西藏民主改革前。

薩迦肖除血統傳承外,尚有法統傳承。法統傳承的紹繼者,在顯宗方面主要有雅周·桑傑伯和絨敦·麻維僧格,稱“雅、絨二師”;在密宗方面主要有俄巴·袞噶桑布和宗巴·袞噶南傑,稱“俄、宗二師”。雅、絨二師中的雅周·桑傑件學經於薩迦寺和澤當寺,晚年常住薩迦寺,講經授稈。絨敦·麻維也納僧格(公元1367-1449年),是雅周·桑傑位的弟子,出生於今四川省金川地方的一個本教徒家庭,18歲入藏,於桑浦寺學習顯宗經典,27歲起師事雅周,系統學習薩迦派的顯崇教義和各種佛事儀軌,也曾向明朝封為大乘法王的貢噶扎西(明史作昆澤思巴)學習過薩迦派密法。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他在西藏拉薩北部的彭域地方建成那蘭托寺,正統十四年(公元1435年),他在西藏拉薩北部的彭域地方建成,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又在今錫金境內建成結蔡寺,以後又從這裡發展出5個支寺。這些寺院都按照薩迦派的規矩講授經論,是晚期薩迦派的重要講經寺院,絨敦著有《量決定論疏》等,以講授《現觀莊嚴論》、《般若經》等顯宗經論著稱,有不少弟子,其中許多人後來改信了格魯派,密宗方面的俄、宗二師系統,均傳自八思巴的侄孫喇嘛丹巴索南堅贊。其中,俄巴·袞噶桑布(公元1382-1456年),薩迦人,曾任薩迦寺堪布。

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他在後藏那塘寺和豐魯寺之間仿南的俄爾地方創建艾旺卻丹寺,後來通稱俄爾寺,是西藏傳播薩迦派密法的重要場所,在青海有許多屬寺,較有影響;宗巴·袞噶南傑(公元1432-1496年),亦稱“圖敦”,明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他於前藏貢噶宗境內創建多吉丹寺,後來通稱貢噶寺,這是薩迦派晚期在前藏傳播密法的重要場所。除上述顯密專教法方面軍的主要紹繼者外,公元14世紀後半葉,薩迦派晚期在顯密方面還有過一些出名人物,其中以仁達瓦最著名。

仁達瓦,法名循奴羅哲(公元13349-1412年),後藏薩迦和拉孜二地交界地帶的仁達地方人,他博通顯密,在西藏佛教史上是介於布頓·仁欽珠和宗喀巴大師之間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苦心鑽研中觀學說,對月稱的《入中論》、《中論明句論》等研習頗深,寫有不少著作和註疏,由於他的努力,中觀學派的哲學思想在西藏再次弘傳,並在佛教界居於重要地位。他又是宗喀巴大師在顯宗方面的主要師長之一,對後來格魯派的形成有過重要影響。薩迦派在密宗方面後來有影響的人物學有擦爾欽·羅賽嘉措(公元1494-1566年),他先在扎什倫布寺為僧,後業改學俄、宗二師及其它上師所傳薩迦派密法,是薩迦派密法的集大成者,在公元16世紀的西藏宗都辦頗有聲名,相傳三世達賴和五世達賴喇嘛都向他或他的後輩學習過薩迦派密法。擦爾欽·羅賽嘉措常住薩迦以西、拉孜以南茫喀地方的圖丹根培寺,從學弟子眾多,形成一個傳承,稱為薩迦派的擦爾去派。

薩迦派的教義中,最主要的是道貌岸然果教授,也叫道果法,以修歡喜金剛二次第道及共支分為主要內容,系由龍樹傳出。但學者們的解釋多有分歧,龍樹一派對此攝為“最初舍非福,中斷於我執,後除一切見,知此為智者”,是對道貌岸然與果的基本概括。這種見解,雖稱薩迦派的不共法,但仍建立在顯密兩種次第的關係上,與其它各派的教授大體相似。在見修方面,薩迦派諸師多不一致,如薩班、絨敦等很多人持中觀自續派見解,後來轉成覺囊派的他空見;也有的持大圓滿見解。薩迦派的法門,有所謂不越寺牆的十三金法,包括空行三類、大紅三類、小紅三類、長壽金剛天女、戲財神、獅面母和黑文殊等修法。上外,尚有屬於新法的金剛灌頂、修法海論、龍樹所傳集密、佛智所傳集密、時輪金剛、喜金剛四教敕、勝樂金剛盧那直三法、紅黑畏怖三種閻曼德迦等修法;屬於舊法的有清淨父法和金剛橛修法等。護法類主要有帳明王、四面明王、屍林主白則、金剛橛護法等。

薩迦派興盛時,廣泛傳播到衛藏康區、安多等廣大藏區以及蒙古和漢族地區,建有不少寺院,最著名的有西藏的薩迦寺和康區的更慶寺

薩迦寺位於今後藏薩迦縣仲曲河岸,為該派主寺,原由位於仲曲河南北的二寺組成。北寺即昆·貢卻傑布所建,由此形成薩迦派,已毀。南寺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由薩迦本欽釋迦桑布奉八思巴旨意仿西藏吉熱寺式樣而建,據載寺牆高厚,東西長約166米,南北寬100米,四角置碉堡,四面有門樓,寺周有人工河圍繞。現僅存主殿,名拉康欽莫,共3尼,高11米多,面積5500平方米,有40根粗大的賀柱,殿牆繪有各種壁畫,反映當年建寺經過以及繪有薩迦派歷代祖師、高僧圖像和一些佛教故事,密宗壇城等的畫面。殿內供奉著該派主要佛像,存有玉鍾、玉板以及中國歷代王朝所賜瓷器、法衣、盔甲等文物。殿後為藏經庫,藏有四萬多卷經籍和一部分貝葉經。其中一萬多部經典是領先思巴時期用金、銀、硃砂葉和墨汁清工寫成的。正殿中還收藏有數以百計的畫卷,記載著薩迦發展的歷史,為西藏珍貴的古代藝術品。

因該寺藏有豐富的經書和畫卷,故有“中國第二敦煌”之稱。更慶寺,亦稱“倫珠頂寺”和“德格大寺”,為薩迦派在康區的主寺,在今四川德格縣城,始建於正統年間,歷來由德格土司的長子任寺主,掌管教權,為土司家廟之一。公元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有寺僧630多人,下轄德格龔埡、嘎冷、銀南、溫根、門扎、柯洛洞諸寺及西藏江達燃燈寺。該寺初創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的印經院,通稱“蒙古族文化寶庫”,印經院共藏有各類經版23萬多塊,其中各類佛教經典100部,經版15000塊;醫學、天文、歷算、文學、藝、歷史、語法及綜合類藏書737曾,經版近22萬塊;各種佛像畫版150多塊。不少珍本、孤本尤為為世人矚目。該院所印清代刻所印經書不僅流行國內廣大藏區,而且遠銷印度、日本、尼泊爾、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對保存和傳播藏傳佛文化起過和繼續起著重要作用,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